碳中和
碳中和(英语:),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1]
环境经济学系列之一 |
环境经济学 |
---|
![]() |

①尚未行动;②种植树木,其生长过程中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③树木生长接近完成;④林木砍伐和加工;⑤用于造纸和建筑材料;⑥材料最终焚化,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灰和炉渣回到地面;⑦微生物降解后,二氧化碳和甲烷返回大气中。
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两种做法:
- 通过碳补偿机制,使其产生的碳排放量等同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例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
- 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参见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平衡不增加。
通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成本;但由于此一做法并未真正达成减少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效果,因而常遭受批评[2][3]。
碳足迹为是否达到碳中和的重要指针。有时不仅考虑二氧化碳,同时也考虑包含了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甲烷)。
净零排放()其指的是温室气体净排放为零,在近几年更常被使用[4]。与碳中和不同的是,净零排放包含所有温室气体,且抵销排放的做法只考虑能实际将温室气体从大气移除的方式(如: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1]
过程
一般会通过以下步骤,来达到碳中和:
- 承诺:以企业或是国家为单位,宣布碳中和的目标。
- 计算和分析:计算现有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分析如何将其减量。
- 运行:企业或地方政府,导入相关的环境及能源管理系统。
- 减量:通过内部的改变,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减少能源消耗(使用大众运输取代开车),使用低碳排能源(例如:再生能源及核能)。
- 抵消:通过碳补偿机制,借由减少外部的排放,来抵消自身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种树、碳捕捉。
- 定期评估:定期的评估,并将成果整理发表,来检讨并改进其减少排放的措施。
直接和间接碳排
一个企业或国家要达成碳中和,必须将其碳足迹减为零。根据遵循的标准,来决定其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范围。[5]
一般来说,直接排放一定要减少或是抵消为零。而使用电力造成的间接排放,可通过购买再生能源来抵消。
直接排放包括其直接行活动造成的任何排放,例如产品制造、交通工具的使用、畜牧动物等。
间接排放包括使用或购买产品所产生的所有排放。例如,航空公司的直接排放物是燃烧的所有喷气燃料,而间接排放包括飞机的制造和处维修保养,办公室所用的电力以及员工上下班途中的每日排放。电力公司的直接排放,为发电厂使用的燃料造成的排放,而办公室的使用则是间接排放。
全球碳中和进程
1988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缩写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专责研究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迁。
1992年5月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缩写作UNFCCC)通过,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1995年3月28日至4月7日UNFCCC缔约方在德国柏林举行第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COP1)。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第三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准,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和一些中欧转型经济体同意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平均减少6%至8%。
2015年12月,各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不超过2°C之内,并争取控制在1.5°C之内,并在2050-210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即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之间的平衡。各国需制定碳排放减排目标,即“国家自主贡献”(NDC),每五年更新一次减排进展。[6]
2018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里·布朗签署了碳中和令,该州几乎同时通过了一项法律,在2045年前实现电力100%可再生,但其他行业的绿色环保政策还不够成熟。
2019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投票将净零目标纳入法律。在今年6月份的报告中,新成立的气候高级委员会建议法国必须将减排速度提高三倍,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0年1月。奥地利联合政府宣誓就职后,承诺在2040年实现气候中立,在2030年实现100%清洁电力,并以约束性碳排放目标为基础。
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决定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欧洲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到2050年降为零。草案要求,欧盟所有机构和成员国都采取必要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7]根据2019年12月公布的“绿色协议”,欧盟委员会正在努力实现整个欧盟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该长期战略于2020年3月提交联合国。
2020年9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9]这一目标后来写入了2021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10]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向国会发表首次施政讲话时宣布,日本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完全实现碳中和。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提出进入脱碳社会的具体时间表。[11]同月28日,韩国总统文在寅也表示将在2050年完成碳中和。[12]
2021年5月6日,美国智库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9年占全球的27%,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远超越排名第二的美国(11%)和排名第三的印度(6.6%)。[13]
各国净零排放目标
有两个国家已经达到或超过净零排放的目标:
截至2020年12月 ,许多国家已宣布净零排放的意向及目标的经济转型[17][18]。其中六个国家已完成立法规范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包括英国、法国、丹麦、瑞典(2045)、新西兰、匈牙利。六个国家或地区已提出立法草案,分别为欧盟、加拿大、南韩、西班牙、智利、斐济。另外有14个国家己纳入政策议程。[19]
国家/地区 | 目标 | 数据源 | |
---|---|---|---|
年 | 状态 | ||
![]() |
2050 | 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计划 | [20] |
![]() |
2050–2100 | 承诺达成巴黎协定 | [21] |
![]() |
2040 | 政治协议达成 | [18][22][23][24]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25] |
![]() |
2060 | 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计划 | [18] |
![]() |
2050 | 政策讨论 | [26][27] |
![]() |
2060 | 纳入政策议程 | [28] |
![]() |
2050 | 讨论中 | [18] |
![]() |
[29] |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已立法 | [18] |
![]() |
2025或2030 | 纳入政策议程 | [30][31] |
![]() |
2050 | 政治协议达成 | [32][33] |
![]() |
2050 | 承诺达成巴黎协定 | [18] |
![]() |
2035 | 政治协议达成 | [18] |
![]() |
2050 | 已立法 | [18] |
![]() |
2050 | 已立法 | [18] |
![]() |
204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已立法 | [18] |
![]() |
2050 | 政治协议达成 | [18]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60 | 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计划 | [34] |
![]() |
[35] | ||
![]() |
2050 | 承诺达成巴黎协定 | [18] |
![]() |
[36] | ||
![]() |
2050 | 承诺达成巴黎协定 | [18] |
![]() |
[37] | ||
![]() |
2050 | 已立法 | [38] |
![]() |
2050(实际)
2030(补偿)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45 | 已立法 | [39] |
![]() |
2050–2100 | 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计划 | [18]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2050 | 立法中 | [18] |
![]() |
2045 | 已立法 | [18][40]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18] |
![]() |
[41] | ||
![]() |
2050 | 已立法 | [18] |
![]() |
2030 | 承诺达成巴黎协定 | [18] |
![]() |
2050 | 向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提交计划 | [20] |
![]() |
2050 | 纳入政策议程 | [42] |
参考文献
- . [2021年5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1月26日).
- (PDF). [2008-05-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1-24).
- . [2008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7日).
- . [2021年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4日).
- . 环境信息中心. [202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unfccc.int. [2020-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
- CABUZEL, Thierry. . 气候行动 -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03-04 [2020-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英语).
- . The Guardian. 2020-10-05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英语).
- . Carbon Brief. 2020-09-29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5).
- . 中国政府网. 2021-03-13 [2021-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7).
- . The Guardian. 2020-10-26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英语).
- . The Guardian. 2020-05-05 [2021-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陈蹊. . 香港01. 2021-05-07 [2021-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 Youn, Soo. . National Geographic. 2017-10-17 [2018-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Walker, Robert. . Science 2.0. 2018-12-11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 . UN News. 2020-01-31 [202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 . [1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Darby, Megan. . Climate Home News. 2019-06-14 [201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 . 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 Lombrana, Laura Millan; Shankleman, Jess; Ross, Tim. . Bloomberg.com. 2020-12-12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英语).
- Pupazzoni, Rachel. . ABC News. 2020-07-01 [2020-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Energy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Minister Angus Taylor was not available for an interview, but his office issued a statement reaffirm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climate change policy.
"The Government has a very clear 2030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 and we have a joint global commitment through the Paris agreement to deliver net zero emission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entury," the statement read. - Huggler, Justin. . The Telegraph. 2020-01-02 [2020-09-14]. ISSN 0307-1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国英语).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国英语).
- Freimuller, Martin. . Deutsche Welle. 2020-02-11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Klimaat | Climat.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英语).
- Farand, Chloé. . Climate Home News. 2019-10-22 [201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 .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 2019-12-20 [2020-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news.bloomberglaw.com.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 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美国英语).
- (PDF). Environment, Forest and Climate Change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Ethiopia: 142. [2020-09-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2-05).
- Woldegebriel, E.G. .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5-03-24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 . Climate Action -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英语).
- .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5) (英语).
- Satubaldina, Assel. . The Astana Times. 2020-12-15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 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美国英语).
- . 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美国英语).
- . 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美国英语).
- Wamsley, Laurel. . npr. [7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The Scottish Government.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UNFCCC. 2017-06-19 [2020-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 . Carbon Neutrality Coalition. [2020-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美国英语).
- . 中华民国经济部. [2022-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