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庙

白志庙,旧称白庙,全称过江白志公庙,是位于屏东县里港乡过江村的庙宇,原先供奉张丙事件中在阿里港闽客械斗死亡的六堆民兵,后来改为主祀当地一位善于医术者「阿志伯」。

白志庙
基本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里港乡过江村
主神白志公
例祭农历五月初四
地图

历史

台湾清治时期,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月,燕巢角宿村的许成响应张丙,以「将灭粤民」为口号。六堆遂推举曾伟中为大总理、监生李定观为副总理。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1833年1月21日),由武洛、高树、大路关组成的右堆中军,进攻阿里港,遭土库闽南人马力为首抵抗。此战株连无辜,闽南族群死亡达二千余人,弃尸遍野,合葬于北门埔万人堆,建祠以作慰灵,人称「红庙」;六堆民兵死者也在阿里港立祠供奉,唤作「白庙」。[1]

闽南族群的大量死亡,让六堆也受到清廷处罚。李定观在西势忠义祠前处决,曾伟中则在押解北京途中被毒死,其他客家人入罪者上百人。第一位台湾客家进士黄骧云虽人不在家乡,也被闽南人指控为主谋,只好找黄霆三、幸阿这两位家丁顶罪送死,事后弥浓广兴设安乐坛祭拜这两名家丁。[1]

台湾日治时期,有一名脾气古怪、又精通医术、暱称「阿志伯」(或「志伯仔」)的人在白庙居住,经常为村民免费治疗,还医好长菊山计次郎之子。志伯仔逝世后,村民就将庙改叫「白志庙」,为其雕塑神像奉厝,并成立名为「白庙公会」的祭祀团体,此庙香火才慢慢兴盛。[2][3]

菊山长曾重修白庙,并把散落的无主骨骸集中安葬在此庙[3]

1952年《联合报副刊》的台湾地方故事,则写有一位名为野村武雄的新任长于1939年夏天封闭了此庙。不久,儿子野村硕光在放学途中经过白庙西侧的骆驼桥,被一位绰号叫「土成仔」的人偷推跌下重伤,乡民就说是神罚。土成仔还联合当地医师庄金仁骗野村长要从此庙求神药,儿子的腿伤才会好。之后长儿子伤好,长因此信仰白志公,也开放庙给村民祭拜。但土成仔一次喝醉后说溜嘴,庄医师和土成仔就被抓,庙也再封了。[4]

而日治时期现实生活中的野村武雄,实则为台北电信局通信课交通主事,未曾在屏东郡里港担任公职[5]

此庙在现今里港乡过江社区活动中心旁,与红庙相距约三、四百公尺[2]。在1999、2000年报导时,当地人对两庙由来已不清楚,当地还有耆老以为当时械斗死亡的客家人埋在红庙附近、闽南人放在白庙后面[3][6]

题目塔

昭和十九年(1944年),高雄州屏东郡里港长菊山计次郎于庙冢上方竖立题目塔

祭祀

对里港人而言,白庙所供奉的客家先民相当于仇敌,过去也没有什么人管理或祭典,直到志伯仔去世后才改变[2]

端午前夕,当地乡民会在此办桌,以粽子祭拜,为地方求平安。因传说志伯仔在端午节前一天出生,其生平最爱吃槟榔和粽子。[3]

参考

  1. 施家顺、黄森松、邱春美. . .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2008-11-27 (中文(台湾)).
  2. 郭静慧. . 《自由时报》. 2000-11-13 (中文(台湾)).
  3. 翁祯霞. . 《联合报》. 2000-06-06 (中文(台湾)).
  4. 文有光. . 《联合报》. 1952-10-13 (中文(台湾)).
  5. . 台湾总督府职员录系统.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台湾)).
  6. 翁祯霞. . 《联合报》. 1999-11-14 (中文(台湾)).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白志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