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鸡
白切鸡又称白斩鸡、三黄鸡、白錾鸡,是粤菜的传统菜色[1],因为其熟烹方式为白灼(清水煮),所以也叫做白灼鸡。在香港被视为一种广东烧味,常在烧味店有售[2]。
.jpg.webp)
上海小绍兴酒家供应的白斩鸡
白切鸡的特色是烹调时不加入香料调味,把鸡宰杀后用热水浸熟或隔水蒸熟而成[3],过程中不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或只使用很少的调味[4]。目的是让鸡的自然鲜味尽量显露,这种烹调方法正好凸显广东菜追求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特色。白切鸡在香港、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都十分常见[5]。
做法
传统的白切鸡煮法以浸熟为主,鸡只只要煮至刚好熟透,过熟会令肉质不鲜嫩,口感变得粗糙。当鸡只去毛后,便放入盛有开水的锅中加热,鸡只要完全浸入水中,当开水煲沸后便关掉炉火,让热水继续把鸡浸熟,然后浇上冷水让鸡皮更脆口。这种煮法的白切鸡优点是不会过熟,能够保持肉质鲜嫩;缺点是浸煮的时间不易掌握,鸡可能未完全熟透,鸡只斩开后可能仍会有红色的血水在骨里,卫生上未必能完全符合要求。另一种煮法是把鸡放在锅内,用水蒸气把鸡蒸熟。
上等的白切鸡采用品种好、新鲜肥美的嫩鸡(未曾打鸣的公鸡或未曾下蛋的母鸡)来制作,把新鲜的嫩鸡煮至刚好熟,以皮滑、肉嫩、味鲜为佳。吃白切鸡时可以不加调味料直接食用,也可配上蘸料,最常见的蘸料是以姜末、葱粒和食油制成的姜蓉,也可蘸上山柰拌食油、豆酱、酱油或芥辣增加风味[6]。
四点金
客家人宴客时的「白斩鸡」要保留「头、尾、脚、翅」,称为「四点金」,有完美圆满之意,并且客人是不吃这四点金的,以示尊重。客家俗谚说:
席上盘中四点金,头尾脚翅不容侵,嘉宾贵主皆完美,风俗由来弦外音。 |
图集
参考数据
- 白切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2012-8-10
- 香港售卖的烧味及卤味微生物风险评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食物环境卫生署,二零零一年八月
- 细嫩爽滑的白切鸡的烹制方法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12-10.,阿邦网 - 粤菜
- 正宗广东白切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聚餐网
- 岭南招牌美食:白切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广东文化网,2013-12-11
- 广东白切鸡的家常做法和蘸料配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美食Q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