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爆香英语:或deep fat frying),是一种将食物放入高温食用油中浸泡的烹饪方法。通常在油炸锅薯片盘中进行,工业上则多以压力油炸锅真空油炸锅。油炸亦可使用于锅中预先加热的食用油进行。[1] 油炸被归类为使用热油的烹饪方法之一。[2][3]食物通常以油炸方式烹饪很快就会熟透;因为食物的整个表面都与油接触,而油具有高度的热传导率。[4]

一份油炸速食全餐
沸滚的在工作中,此谓炸

在某些地区,“油炸”一词和许多现代油炸食品直到19世纪才被发明,但实际上这种烹饪方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历史

用食用油油炸食物,在东西方皆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古希腊人在前五世纪已知道用橄榄油烹调,而在四、五世纪的罗马帝国,当时的一份食谱《Apicius》记载了一种有油炸鸡肉的料理Pullum Frontonianum[5]。此后几个世纪,油炸食物的作法散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和中东世界。油炸食物在大约十三世纪在北欧出现[6],同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食谱也出现炸鱼[7]油炸鹰嘴豆饼在十四世纪由埃及移民流传到中东各地[8][9][10]

方法

在锅内放入比原料多数倍的油[11],并加热到摄氏140-190度,然后放进食材加热至熟透,同时蒸发掉表面的水份使其变脆并呈现人称「金黄色」的浅棕色。

分类

干炸

将已调味或腌过的食材直接炸成[12]

软炸

将腌过的食材上油炸粉(地瓜粉太白粉等)粉糊后炸成[12]

酥炸

食材依次上蛋汁、上粉糊、上干粉后,先以猛火热油炸过,改以慢火炸成[12]

油淋炸

又称脆皮炸,以滚油淋于食材内腔和表面直至金黄色[12][11]

健康问题

致癌

一般油炸温度在摄氏140-190度之间,通常高于食油的冒烟点,然后会产生致癌物质,而回锅油亦含有大量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3]。有人会加入主要成分为三硅酸镁的白色滤油粉来滤除渣滓,但无法滤除致癌物质[14]。滤油粉由硅酸钠和可溶性镁盐沉淀作用生成,生成物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镁二氧化硅[15]

过量摄取脂肪

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精炼过程会让植物油含有人造反式脂肪,血液含两者过高都是造成胆固醇过高、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油含有高量的抗氧化物(如维生素E、橄榄多酚[16]),则可以减少变质可能。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PDF). [2017-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20).
  2. . Nelson Thornes. 1996-01-01 [2016-12-12]. ISBN 97807487256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英语).
  3. America, Culinary Institute of. . John Wiley & Sons. 2007-11-19 [2016-12-12]. ISBN 9780470052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英语).
  4. Sumnu, Servet Gulum; Sahin, Serpil. . CRC Press. 2008-12-17 [2016-12-12]. ISBN 97814200555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英语).
  5. . Penelope.uchicago.edu. [11 Ma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6. Lapetina, Adam. . thrillist.com. Trillist. [18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7. Wei, William. (Online video). New York Cit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usiness Insider. 8 January 2013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8. Antunes, Sonny. . finedininglovers.com. Fine Dining Lovers. [18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9. Guttman, Vered. . Haaretz. 24 April 2012 [18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3).
  10. I. D., Morton. . grasasyaceites.revistas.csic.es. [18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11. 烹饪技术研究所. . 香港: 鸿光书店. 1996年6月: 第103页. ISBN 9628123017.
  12. 赵振羡. . 香港: 星辉图书有限公司. 1996: 第2页. ISBN 962-388-051-0.
  13. . 自由时报. 2009年6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24日).
  14. . 自由时报. 2009年6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27日).
  15. . [201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16. 蔡秉叡. (2018年). 2018-01-01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