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
海啸是一种因为海底地形改观导致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1]。海啸通常来说是由海底或靠近海边的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发生在海底的地震在海洋中引发的;极少数是由大型陨石在海底坠落造成的[2],当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会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现象,称之为海啸。

词源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汉字又称「海溢」。“tsunami”一词,在1963年的国际科学会议上正式列入国际术语。
中国最早在汉朝就已有对海啸的纪录,在中国古书记载的「海溢」、「海潮溢」、「海吼」、「海唑」、「海沸」都是指海啸[3]。
海啸不同于风浪(波涛)、长浪(涌浪)、异常巨浪或风暴潮。风浪是风吹在当地水体上引起的波浪;长浪是远处的风,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异常巨浪是长浪的一种,然而它的成因目前还没有确实定论;风暴潮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上升现象。
特性
这是一种波长极长的重力波。若是发生于在近岸浅水海域,波浪因深度渐浅而波高骤增,可造成严重灾害。此波于大洋中传递极快,每秒速度可超过二百公尺。在地震发生处的波动可能只有0.1公尺到5公尺的高度,波长却可能是1500公里。随着水波传到岸边波长会缩短到5公里,高度却可达到50公尺。
原因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0公里以内、震级6.0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坡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或者是陨石撞击都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会产生次声波,大象可以听到次声波,对远处发生的火山地震都会有反应,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产生的海啸,由于大象听到海啸产生的次声波,不听主人指挥,快速离开现场,乘坐大象的游客才得以生还[4]。
近地海啸所引起的海潮暴涨通常伴随着地震,远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啸则不会感受到地震动。史籍上若提到大地震,之后海潮暴涨,则海啸的可能性极大。然而多数记载只提到海潮暴涨,并无其他说明,是否是地震海啸就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将史籍上所述之海啸或疑海啸,以海啸信度表示其发生之可能性。

当海啸从较宽广较深的海域传到海岸时,则会变形。当海水传到岸边时,因为水深变浅,所以波浪的传递速度变慢。当前一波海浪的速度变慢后,后一波因为速度未降追了上来,所以变成波高变高。所以即便在深水区不高的波浪,到了岸边波高却会增加许多。
当海啸到达海岸时,看来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如果波高太高时波浪则会碎掉,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墙。不过海啸一般很少在岸边成为如塔般很高的水墙,或是看到明显的破浪,因为有时波浪是在离岸较远处就已破碎了。另外海啸来袭时波浪若进入浅水海湾或河流出海口,也可能看到类似阶梯状波浪的涌潮(bore)出现。这些都会造成海岸边的海水高度升高。若震央较近海岸时,甚至有观测到升高相当于十层楼高的。
由于热带气旋吹袭沿岸地区时,风暴中心气压低把海水吸起,亦会引发海水暴涨、巨浪随强风涌上陆地,造成严重伤亡及广泛破坏,因此亦有不少人以海啸作形容,甚或与海啸混淆。但事实上由热带气旋引发的海水上涨称为风暴潮。
类型
按照影响区域来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海啸分为区域性海啸与本地海啸[2]。
- 区域性海啸。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只有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在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例如,在2019年6月18日22时22分左右(日本标准时间)在日本山形县冲发生的级地震在新潟県上中下越引发了约0.1m的海啸。[5]
- 越洋海啸。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受海啸灾害。
海啸等级
与地震一样,有过多次尝试创建衡量海啸强度或大小的等级,使得不同事件之间可以比较[6]。
海啸强度等级
最早的被日常的用来衡量海啸强度等级方案是用于地中海的「西伯格-安布拉塞斯等级」(Sieberg-Ambraseys scale)[7]和用于太平洋的「今村-饭田强度分级」(Imamura-Iida intensity scale)[8]。索洛维耶夫又修改了今村-饭田分级,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了海啸强度I级:
这里是沿最近的海岸的平均海浪高度。这个分级方案也被称为“索洛维耶夫-今村海啸强度等级(Soloviev-Imamura tsunami intensity scale)”,并被用于NGDC/NOAA所编撰的全球海啸目录中[9]。新西伯利亚海啸实验室(Novosibirsk Tsunami Laboratory)也使用这个分级作为海啸大小的主要参数。
各地海啸预警
区域预警系统中心与所属的国际预警系统中心保持联击,或自行取得地震周边的地震数据来发布海啸警报。
日本
日本由日本气象厅发布海啸警报。海啸警报分四级,分别为海啸预报、海啸注意警报、海啸警报、大海啸警报。
警报名称 | 发布基准 | |
---|---|---|
海啸消息 | 预计海啸来临时发布,并通报实时的海啸波高预报数值、观测数值等有关事项。 | |
海啸预报 | 预测将会出现波高20厘米以下的海啸。 | |
海啸注意警报 | 预测将会出现波高20厘米以上、1米以下的海啸。 | |
海啸警报 | 预测将会出现波高1米以上、3米以下的海啸。 | |
大海啸警报 | 预测将会出现波高3米以上的海啸。 |
日本气象厅将24小时监视造成海啸的地震活动,并于地震发生后最快2分钟内发布海啸预报及警报(包含海啸预报、海啸注意警报、海啸警报、大海啸警报)。即使是震源较远但规模较大的地震或震度较小的地震也可能会发布海啸警报。为了缩减发布警报所需要的时间,也进行了将地震计更换为性能更高的仪器或者装设海底地震计的工作。
原本发布海啸警报需要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2007年10月开始,对日本近海的地震启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因此发布警报需要的时间得以缩减,最快可在2分内发布海啸警报(如2007年3月的能登半岛地震等)。
此外,发表海啸警报的时候,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会进行紧急警报广播。同时,根据震源的位置、震级、断层数据,可计算预测海啸是否发生及高度等。气象厅拥有一个数据库,可以根据震源要素进行检索,并决定发布何种警报消息。另外,气象厅发布的海啸警报、注意警报以预报区为单位表示各地的预测海啸高度和到达时间[注 1]。在发布海啸警报、注意警报时,将会发布包括抵达岸边的时刻、预测的海浪高度、各地满潮时刻、到达时所观测到的波高等的“海啸消息”[注 2]。
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警报以预防海啸。海啸警报共分为五级,依据《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发布[11]。
中国大陆于2004年开始设立海啸预警,最初的预警等级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或用罗马数字排列IV、III、II、I)[12]。[注 3]
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海啸警报消息,并于当日下午向浙江省沿岸、台湾省沿岸发出海啸蓝色警报,这是国家海洋局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布海啸警报。该警报其后于当日17时41分解除[13][14]。最终,浙江省沈家门验潮站监测到0.55米的海啸波幅[15][13]。2015年,国家海洋局将海啸警报级别由四级调整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具体如下:
等级 | 信号名称 | 信号标志 | 信号含义 |
---|---|---|---|
海啸信息 (海啸警报消息) |
![]() |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0.3米以下的海啸波幅,或者没有海啸。 | |
Ⅲ | 海啸黄色警报 | ![]() |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我国沿岸产生0.3(含)-1米的海啸波幅时。 |
Ⅱ | 海啸橙色警报 | ![]() |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将会在我国沿岸产生1(含)-3米的海啸波幅时。 |
Ⅰ | 海啸红色警报 | ![]() |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在我国沿岸产生3(含)米以上的海啸波幅时。 |
2024年4月3日8时12分,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针对2024年4月花莲地震针对此地震向台湾花莲沿岸发布海啸红色警报(Ⅰ级),向东北沿岸发布海啸橙色警报(Ⅱ级),向屏东西、宜兰、台东南、屏东东、台北东发布海啸黄色警报(Ⅲ级),并预计从辽东半岛至北部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部沿岸海域都可能出现0.3米以下的海啸波幅[16][17]。8时52分,该中心将花莲沿岸的警报级别降为海啸橙色警报(Ⅱ级),维持宜兰、东北沿岸的警报级别为黄色,并解除其余区域的海啸警报[18][19]。其后于10时51分左右解除全部警报,并表示于当日上午8时08分在花莲地区监测到最高105厘米的海啸波幅[20][21]。这是预警中心历史上首次发布海啸红色、橙色及黄色警报。
香港
香港天文台制定了海啸警报,如预料南海或太平洋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海啸,导致香港受显著海啸(即海啸高度比正常水位高出0.5米以上)影响,而预计海啸会在三小时内抵达香港,天文台会发出海啸警告;对于有可能影响香港但在三小时后才抵达香港的显著海啸,天文台会首先发出海啸报告通知市民。此外,如香港可能受海啸影响但预料香港的海啸不显著,天文台亦会发出海啸报告通知市民[22]。
台湾
由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央气象署地震测报中心发布海啸警报。
虽然台湾亦处环太平洋火山带,不过和日本不同,台湾很少有海啸侵袭。主要原因是海啸多来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会从台湾东部靠近,而在台湾东部的海底,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海底地形非常陡峭,容易使波浪受到折射而远离,不利海啸成形[23]。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底地震)台湾仅观测到10公分潮差,而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对于台湾也没有造成重大灾害。
一般认为台湾最可能发生海啸的地方是基隆到宜兰一带沿海,在过去便曾有发生之实例。1867年12月18日,鸡笼(今基隆)附近发生有感地震,震央约在鸡笼屿(今基隆屿)东方500公尺左右的海底,造成鸡笼港(今基隆港)港内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接着海啸扑向瑞芳、万里、金包里(今金山)一带沿海发生灾情,史称「鸡笼海啸」[24]。
虽然南中国海发生大规模地震几率非常低,万一南中国海一带的地方出现大地震,势必会对台湾西南沿海、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中南半岛、菲律宾等地造成海啸威胁。不过,台湾仍有学者提出马尼拉海沟可能有潜在危机[25]。纪录
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6、7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且受害最深的国家。
近年来较大规模的海啸有:
- 2011年3月11日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发生Mw9.1地震,引发海啸。参见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 2010年2月27日于智利比奥比奥沿岸附近陆地发生Mw8.8地震,随后引发海啸袭击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参见2010年智利大地震
- 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达腊外海发生Mw9.3海底地震。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家,造成30余万人丧生。准确死亡数字已无法统计。参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1998年7月两个规模为7.0的海底地震,造成巴布亚新几内亚约2100人丧生。
- 1992年9月尼加拉瓜发生海啸。
- 1883年8月27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使约36,000人死亡。
啸源位置 | 日期 | 浪高 (公尺) |
受害地区 | 死亡人数 | 备注 |
---|---|---|---|---|---|
加拿大温哥华岛 | 1700年1月26日 | ? | 北加州至温哥华岛、日本 | ? | 参见1700年卡斯凯迪亚地震 |
葡萄牙 | 1755年11月1日 | 50 | 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 | 100,000 | 葡萄牙帝国的没落 参见1755年斯本大地震 |
琉球群岛 | 1771年4月24日 | 85 | 琉球群岛 | 11,941 | 石垣岛一半的人口罹难 参见八重山地震 |
基隆屿外海 | 1867年12月18日 | 7-8 | 今基隆、金山沿海 | 数百人以上 | 台湾有纪录以来第一起由近海地震所引起的海啸 参见1867年基隆海啸 |
巽他海峡 | 1883年8月26日 | 20 | 爪哇和苏门答腊 | 36,000 | 参见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
日本三陆 | 1896年6月15日 | 24 | 日本东北 | 27,122 | 参见明治三陆地震 |
阿留申群岛 | 1946年4月1日 | 32 | 阿留申群岛、夏威夷和加州 | 165 | |
智利 | 1960年5月22日 | 25 |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 1,260-20,000 | 参见智利大地震 |
阿拉斯加 | 1964年3月27日 | 32 |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和加州 | 143 | 参见耶稣受难日地震 |
西里伯斯海 | 1976年8月16日 | 30 | 菲律宾群岛 | 5,000 | |
苏门答腊西北外海 | 2004年12月26日 | 30 | 印度洋 | 300,000+ | 参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智利 | 2010年2月27日 | 25 | 智利 | 525 | 参见2010年智利大地震 |
日本宫城县外海 | 2011年3月11日 | 40.5[26] | 日本北海道、青森、岩手、宫城、福岛及茨城县 | 15,893 | 参见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地震 |
印尼苏拉威西海域、栋加拉外海 | 2018年9月28日 | 5 | 印尼栋加拉 | 2,256 | 参见2018年苏拉威西岛地震 |
注释
-
- 日本海啸预报区详图…日本气象厅 关于海啸预报区(日文)
- 海啸警报·注意报网站…日本气象厅 海啸警报·注意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日文)
-
- 海啸信息网站…日本气象厅 海啸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日文)
- 2004年版海啸预警具体标准如下:
-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小于1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海啸波高、受灾地区轻微损失时,发布Ⅳ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Ⅲ级警报(黄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2米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房屋、船只等受损时,发布Ⅲ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3米海啸波高、局部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Ⅱ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3米以上海啸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Ⅰ级海啸警报。
参考文献
- Service, National Weather. . www.tsunami.gov.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4) (美国英语).
- . www.data.jma.go.jp.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3).
- . [201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1).
- . 苹果新闻网. 2018-01-25 [2021-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中文(台湾)).
- . Yahoo!天気・灾害. 2019年6月19日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日语).
- Gusiakov V. (PDF). [2009-1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2-15).
-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2).
- . 凤凰网. 2010-02-27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 .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3).
- Abe K. . Tsunami: progress in predi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rning. 1995 [2009-10-18]. ISBN 978-0-7923-3483-5.
- 国家海洋局. . 国家海洋局. 北京. [201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中文(中国大陆)).
-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 东方早报. . 新浪网新闻. 北京. [2017-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中文(中国大陆)).
- 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 浙江天气网. . 中国天气网. 北京.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4) (中文(中国大陆)).
- 国家海洋局. . 国家海洋局. 北京. [2018-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中文(中国大陆)).
- .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 (北京). [202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3) (中文(简体)).
-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2024-04-03] (中文(简体)).
- . 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 北京. [202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3) (中文(中国大陆)).
-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2024-04-03] (中文(简体)).
- 李卉. . 中国新闻网 (北京). [202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3) (中文(中国大陆)).
-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 [2024-04-03] (中文(简体)).
- 香港天文台. . 2014-02-24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 台湾会不会发生大海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科学人》2005年2月号
- 徐泓. . 台北: 行政院国家防灾科技研究报告. 1983年.
- 中大研究 马尼拉海沟若地震 大海啸直冲台湾西南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1-03-16.
- March 11th tsunami a record 40-meters high NHK
外部链接
![]() |
维基导游上的相关旅行指南:海啸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海啸 |
- 纪录片-杀人浪(国语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过去疑似海啸灾害
- 终极天灾:海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吴祚任;国立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海啸科学研究室
- 2011日本大海啸之初探与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吴祚任;国立中央大学水文与海洋科学研究所海啸科学研究室
- How to survive a tsunami - Guid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USGS: Surviving a tsunam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ted States)
- NOVA: Wave That Shook The World—Site and special report shot within days of the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 台湾东部海域电缆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