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鼎
杨文鼎(1853年—1911年),字俊卿[注 1],号仲彝,云南蒙自人,光绪举人出身,清末政治人物,官至湖南巡抚、陕西巡抚。
杨文鼎 | |||||||||
---|---|---|---|---|---|---|---|---|---|
![]() | |||||||||
大清湖南巡抚 陕西巡抚 | |||||||||
国家 | ![]() | ||||||||
主君 | 光绪帝 宣统帝 | ||||||||
字 | 俊卿 | ||||||||
号 | 仲彝 | ||||||||
籍贯 | 云南蒙自 | ||||||||
出生 | ![]() | 1853年12月15日||||||||
逝世 | 1911年(57—58岁)![]() | ||||||||
| |||||||||
出身 | |||||||||
光绪五年举人 | |||||||||
经历 | |||||||||
直隶西宁县知县(?-1893年) 直隶静海知县(1893年-?) 直隶滦州知州(暂署) 福建总办营务盐法道(1901年) 福建按察使(1901年11月8日-1903年3月24日) 贵州按察使(1907年10月18日-1908年3月14日) 湖北按察使(1908年3月14日-1909年11月7日) 湖北布政使(1909年11月7日-1910年6月12日) 湖广总督(暂护,1909年11月24日) 湖南巡抚(暂署,1910年4月17日) 湖南巡抚(1910年6月12日-1911年8月8日) 陕西巡抚(未到任) | |||||||||
参见自[1][2][3] |
生平
早年经历
咸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1853年12月15日),杨文鼎生于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东村,行二[3][4]。其父杨虹舫在外做官;其母伍淡如,云南太和县知县伍熊炳之女,为蒙自著名女诗人[2]。杨虹舫父母去世,守丧服阕后,任江苏阳湖县令。年幼的杨文鼎在母亲带领下随兄弟辗转四川、陕西、河南前往江苏与父相聚。时值太平天国运动,因太平军占领苏州,遂转道上海。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江苏巡抚李鸿章攻占奉贤,委杨虹舫任知县,杨氏一家得以团聚。不久后,杨虹舫即被皖军乱兵杀害,杨文鼎时年仅八岁。因家贫无从归葬,从此定居奉贤,杨文鼎由母亲伍淡如抚养长大。[2]:974
初入仕途
弱冠之前,杨文鼎受业于山阳黄天河。光绪二年(1876年)举副贡,五年(1879年)应天乡试中举。[2]:975
光绪六年(1880年),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以世交委杨文鼎为督府幕僚,署理文案[2]:975[4]。后历任静海、正定、滦州县(州)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荣禄任直隶总督,延揽杨入府,委以总文案。[2]:975同年十二月(1899年1月),任候选道,经浙江巡抚刘树棠推荐,获慈禧太后破格召见[2]:975[4]。慈禧询问:「四川蛮子猖獗,应剿定应抚」,杨答:「剿则玉石俱焚,抚则布德,恩威并重,以抚为主」。慈溪悦,一年后授福建盐法道。[2]:975[4]闽浙总督许应骙重其才,委以兼任武备学堂,洋务局、营务处主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任福建按察使。[4]后因许应骙被革职,受牵连而降为后补道员[2]:975。
赈灾有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扬水灾,当地官吏昏庸渎职,救灾不力,江苏布政使继莲溪向两江总督端方力荐杨文鼎署理淮扬道员兼领总赈务[4]。杨到任时,「灾民已集数十万」,遍及淮扬十余县。[2]:975请江北提督荫昌动支库银赈灾,分资遣散灾民,并按每人发五日粮。次年春,灾民尽数返乡。赈毕,剩银八万两,幕僚欲私分,杨文鼎严词拒绝。[4][2]:975-976
巡抚湘省
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4月),长沙春旱,米贵如珠,又值英领事馆修缮馆舍,招聘湘工,后毁约改雇鄂工,遂激起民变。民众冲击巡抚衙门、焚烧学堂、各国教堂[2][5]。清廷震动,下旨要求擒拿肇事者,驱散随众。时任湘抚岑春蓂处理不力,被朝廷罢免,委任杨文鼎暂代之。[6]杨赴任后,随即分派兵队抓捕匪党,购米开仓,售米赈救,民心大定,动乱得以平息。并派官员与各国领事磋商赔款事宜。[5]
宣统二年秋七月(1910年8月),湖南匪患严重,有蔓延之势,杨文鼎与湖广总督瑞澂上奏,请行清乡,朝廷批准[7]。
因长沙饥荒导致匪乱,损害外人财产,赔款事宜概由湖南自行筹付,加之添募新军等事宜,湖南财政赤字严重[8][9]。宣统二年七月(1910年8月),为解决财政困境,杨文鼎奏请发行地方公债,同时拟向英国亨利达等三家洋行借款124万两,以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做抵,每年本息从中扣还[8]。由于杨未将公债发行和借款计划提交湖南省谘议局审议,遭谘议局质询,并提交资政院审办。资政院以杨文鼎违反《谘议局章程》,要求补交湖南谘议局重审[8]。然军机大臣认为朝廷已准允,无须再审,遂被立宪派批维护宪政不力,要求其到院接受质询[8]。军机大臣不应,遭资政院立宪派弹劾。随后,各省谘议局纷纷声援湖南谘议局。最终迫使杨文鼎让步,取消借款计划,但公债发行依旧[8][10]。
宣统二年十月(1910年11月),杨文鼎与东三省总督锡良、云贵总督李经羲、新疆巡抚联魁、察哈尔都统溥良等十八省封疆大吏联名致电清廷军机处,奏请实行立宪政治,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召开国会[4]。
宣统三年四月辛未(1911年5月1日),上书请求延缓裁撤湖南绿营及防军[11]。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邮传大臣盛宣怀推动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全国铁路干线收归国有,随后与英、法、德、美四国订立借款合同,由中央借外债修筑铁路[12]。此举引发湘民不满。湖南省各团体刊发传单,称“湘省粤汉干路为全省命脉所关”,不可“操外人之手”,并呈请杨文鼎电奏收回成命[13]。 杨文鼎上奏,称民众不满铁路国有政策,各地群情激愤,请求朝廷收回政令,否则恐生变故。[14]同年五月辛酉(6月20日),代谘议局奏称,湘路力能自办,不甘借债,遭朝廷严斥[15]。
宣统三年闰六月庚戌(1911年8月8日),调任陕西巡抚[16]。就任前告假省墓,因时局动荡,未赴任[2]:976。十月十日(1911年11月30日)准乞休[1]。
著作
光绪年间,杨文鼎署滦州知州时,与王大本主持编纂了《滦州志》。[17]
注释
- 《清代职官年表》记为晋卿[3]
参考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大学数字人文中心. . 清季职官表查找系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2).
- 程民 主编; 蒙自县志编纂委员会 编.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ISBN 7-101-01417-8.
-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人名权威 人物传记数据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 李景煜 主编;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总纂;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 编撰.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22-03576-1.
- 瑞澂 杨文鼎. . 1911-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辛亥,湖南民饥倡变,谕擒首要,散胁从。壬子,湖南巡抚岑春蓂罢,命杨文鼎暂代之。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乙巳,瑞澂、杨文鼎奏湘省匪势蔓延,拟行清乡法,从之。
-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43849037.
- 瑞澂 杨文鼎. . 191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9).
- 周正云; 周炜.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888340.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夏四月辛未,杨文鼎请缓裁湖南绿营及防军。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 . 岳阳市档案馆. 2018-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湘省自闻铁路干路收归国有谕旨,群情汹惧,哗噪异常,遍发传单,恐滋煽动。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辛酉,杨文鼎奏湖南谘议局呈湘路力能自办,不甘借债,据情代奏,严饬之。
- 赵尔巽等 纂. .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929 [2023-07-28]. ISBN 7-101-007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庚戌,调余诚格为湖南巡抚,杨文鼎为陕西巡抚。
- . 滦州市人民政府. 2022-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9).
官衔 | ||
---|---|---|
前任: 岑春蓂 |
湖南巡抚 1910年6月12日-1911年8月8日 |
继任: 余诚格 |
前任: 余诚格 |
陕西巡抚 1911年8月8日-1911年11月30日 (未到任) |
继任: 升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