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名错称

弃名错称英语:)是指谈及跨性别者时,以他们因性别转换而不再使用的弃用名(英语:,如本名)称呼他们。[1]弃名错称可能是无心之失,但也可能是故意用以嘲笑、冒犯、羞辱、否定跨性别者或推翻(英语:)其性别认同[1][2][3]为避免他人以其弃用名称呼之,有些跨性别者或非二元性别者会改名,但可能会受制于行政进程或地方政策。

就进行性别转换之前已经受到公众关注的名人而言,有关是否应该以其旧名称呼他们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对于进行性别转换之前曾出版作品的作者而言,他们可能忧心于过往书目元数据记录留有本人旧名而且几乎无法改动。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已经实施政策以避免弃名错称,例如要求以本人优先使用的称呼为准而非以其法定名称(本名)为准,或将弃名错称的行为完全禁止。

背景

性别转换过程之中,部分跨性别者非二元性别者会弃用较显原先性别特征的旧名字,改用更符合其性别认同的新名字。在2010年代,跨性别权益运动者推广使用「」(直译为「死名」)一词指代这些人士的旧名。牛津英语词典英语:)已在2021年6月的季度更新当中收录名词兼动词「」及动词性名词「」。更新内容介绍指出,「」一前缀度有人使用是在2010年的Twitter上,而其动词形式及「」一前缀见于2013年。[4]该词通常带有讥讽意味,暗指使用旧名指代他人是无法接受之行径。

弃名错称的概念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跨性别身份认同的支持者认为,弃名错称行为属于仇视跨性别人士的行为之一。[5]如同性别错称,弃名错称可以是公然的人身侵害,也可以是当事人自发申报的()受到微侵害的例证,事件证明当事人没有作为社会一分子被大众完全接纳。[6]跨性别人士支持者也可能在无意间以弃名错称,例如家人或多年好友可能虽对当事跨性别人士给予支持,却尚未习惯以其新名字称呼。不过,屡次未能避免使用弃名错称仍可以被视作一种不敬。[7]

历史学教授和酷儿文化学者认为反对使用弃名错称「不利于(当事人)为实现自我接纳和融合而做出努力」。[8]则辩称,学术自由原则并不包含使用弃名错称的自由。[9]围绕弃名错称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的争论亦在LGBT社群内部引发争论,其中有些人认为使用弃名错称本身就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伤害(),有些人则形容打击弃名错称行为与经营「再教育营」相似。[10]

酷儿现象学者推论,部分跨性别者坚持制止他人使用弃名错称,一部分理由是能够将出面制止作为策略,「通过坚决将当下放在首位,或意图抹去过去,抑或甚至在情感层面上将『真实自我』定位在未来这一无从捉摸之地」,畅想「未来性别转换更易实现、医疗保健及住房资源更充分、薪资更易维持生计、社会活力更充沛」,以便维护自己对前途的愿景及期盼。[11]纠正他人使用弃名错称之错误行径亦被列为支持跨性别者的一种方式。[12]

在尝试避免弃名错称时,跨性别人士可能受到行政进程或地方政策阻碍。当事人更改法定姓名要耗费时间、金钱及精力,在学校等部分机构中可能也难以变更相应信息,如姓名、电邮、时间安排等。[7]

企业和政界回应

部分网络平台如FacebookYouTubeGmail容许用户进行一定次数的用户名变更。但固定元数据则是几乎不可能补救,如出现在带有ISBN的出版书目上的弃用名字。一些学术出版商及科学期刊出版商订立弃名政策,令跨性别作者能够改正他们的元数据以换成其偏好名字。[13]对于具有固定识别符的出版物,跨性别作者通常会效仿冠夫姓及恢复本姓的女性作者,重新出版他们的著作及作品,在新版书中以偏好名字取代旧名,并停止发行印有旧名的旧版书,但部分媒体元数据网络平台可能仍将弃用名列为版本的主要作者。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在2019年修订其对于演员姓名的严格政策,允许演员从其官方简介页面中修改及移除其本名及弃用名。这个政策的变动是缘由于跨性别演员拉薇安·考克斯指出,像IMDb一样的亚马逊子公司使用弃名错称是「最大恶意的侮辱」,且有GLAAD发言人尼克·亚当斯认同并指弃名错称是「侵犯隐私权」,引发对媒体元数据采用弃用名做法的抗议。IMDb发表声明指出其政策修改,容许在本名鲜为人知且该当事人不再愿意使用该名字的情况下,由当事人自己或派出业界代表联系该公司的客服人员以提出申请。一旦IMDb团队确定应当移除某人本名,在流程约束之下,团队会在其生平介绍页面上检查并移除每一处本名。[14]

在2020年12月,因应演员艾略特·佩吉公开自己跨性别身份,媒体串流平台Netflix将佩吉的女性弃用名「爱伦·佩姬()」从一些电影演职人员名单中移除,涉及由佩吉出演女性角色的《迷走青春》、《Juno少女孕记》、《水果硬糖》等等。作家研究推测,Netflix作出此番举动是因为佩吉在电视剧《雨伞学院》中深得观众喜爱。[15]IMDb亦在2020年修改了艾略特·佩吉的元数据以反映其偏好名字。[16]

2021年3月12日,北卡罗来纳州公共指导部宣布,其学区公立学校学生可在学生数据系统上隐去其法定姓名,改以展示自己登记的偏好用名(),而法定姓名将只见于不公开成绩单等最私密文档上。[17]这项改革能够在州报告、学生成绩单和教师成绩册上杜绝弃名错称发生[18];而在2021年6月,维基农场网站Fandom宣布新的LGBT政策,禁止在其下辖网站中弃名错称跨性别人士。[19]

另见

参考来源

  1. Sinclair-Palm, Julia. .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2017-05-01, 2017 (37) [2022-04-23]. ISSN 2375-36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2. Stanborough, Rebecca. . Capstone. 2020-02 [2022-04-23]. ISBN 978-0-7565-65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英语).
  3. 吴馨恩. . G点电视. 2016-11-13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2) (中文(香港)).
  4.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1-06-08 [202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8) (英语). This update also adds a cluster of new entries reflecting wider discuss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gender—and especially trans—identities which does represent a fairly recent lexical development. Deadname as both noun and verb and the verbal noun deadnaming make their OED debut this quarter. The noun deadname is first recorded from a 2010 Twitter post, while the verb and deadnaming both date to 2013.
  5. . HuffPost. 2017-03-17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 (英语).
  6. Freeman, Lauren; Stewart, Heather. .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1-09, 16 (5): 1008–1023 [2022-04-23]. ISSN 1745-6916. PMID 34498530. S2CID 237454133. doi:10.1177/174569162110170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4). Such microaggressions consist in more than simply using the wrong name; rather, they cut to the core of and question the recipient’s identity and self-understanding.
  7. Rogers, Baker 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20-01-31 [2022-04-23]. ISBN 978-1-7936-003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1) (英语).
  8. Reed, Christopher. (PDF). 2018-11-22 [2020-05-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1-22).
  9. Lavery, Grace. . BLARB.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美国英语).
  10. . BLARB. [202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3) (美国英语).
  11. Crawford, Lucas. . A/B: Auto/Biography Studies. 2019-01-02, 34 (1): 147–150. ISSN 0898-9575. S2CID 188098200. doi:10.1080/08989575.2019.1542845.
  12. Johnson, Hannah Lee. . University of Iowa. 2019春 [202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1).
  13. Fortin, Jacey. . The New York Times. 2021-07-28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14. Shoard, Catherine. . The Guardian (London). 2019-08-13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15. Gilcrease, Grayson. . www.imbd.com. Popsugar.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16. .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2003-07-14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17. . 苹果新闻网. 2021-04-07 [2022-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1) (中文(台湾)).
  18. Broverman, Neal. . The Advocate (Los Angeles). 2021-03-12 [2021-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19. Whitbrook, James. . io9. Gizmodo. 2021-06-24 [202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