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
有袋上目(学名:)动物是雌性个体的腹部下长有育幼袋的哺乳类动物,如袋鼠、袋狼、树袋熊、负鼠、袋貂、袋狸等[1]。
有袋类![]() 化石时期: | |
---|---|
![]() | |
一只母东部灰大袋鼠和它的幼崽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演化支: | 兽形类 Theriimorpha |
演化支: | 兽型类 Theriiformes |
演化支: | Trechnotheria |
演化支: | 歧兽类 Cladotheria |
演化支: | 原磨楔齿类 Prototribosphenida |
演化支: | Zatheria |
演化支: | 磨楔齿类 Tribosphenida |
亚纲: | 兽亚纲 Theria |
下纲: | 后兽下纲 Metatheria |
演化支: | 有袋型类 Marsupialiformes |
演化支: | 有袋类 Marsupialia Illiger, 1811 |
目 | |
![]() | |
现代有袋类分布范围 |
现存物种如袋鼠、无尾熊主要分布于澳洲及附近岛屿,负鼠则生活在南美洲,还有少数生活于中美洲与北美洲。而其他地方则只有化石纪录,如袋狮、双门齿兽等[2]。
特征

雌性有袋类拥有用来抚育幼兽的育幼袋,且拥有两条共用开口的阴道,分别通往子宫内不同部位;而雄性则通常拥有一具纯粹用来输送精液的分岔阴茎。不论雄性或雌性,废物都是经由一种称为泄殖腔的构造来排放。
怀孕中的雌性会在子宫内长出卵黄囊以供给胚胎营养。由于没有完整的胎盘构造,幼兽不能从母体获得足够的养分,所以胚胎发育约4到5周就会出生,是典型的“早产儿”[3]。之后爬进母亲的育幼袋内继续发育[2]。在育幼袋中的幼兽会很安全,还能通过袋内的乳头吮吸乳汁[1]。数周之后,幼兽将可暂时或永久性地离开育幼袋。
比起胎盘动物,有袋类较早将幼兽产出,且没有发展出用来保护胎儿免受母体免疫系统攻击的胎盘构造。虽然早产且体型小的幼兽在生存上有较大的危险,但如此一来也减少了怀孕时的风险,例如不必在生活不易的季节里怀有大型胎儿。
由于出生后的幼兽必须爬行到母亲的乳头位置,因此至少在出生时,牠们的前肢比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更加完全。而这可能也是造成有袋类的行动范围较胎盘类小的原因。有袋类的前肢必须发展出可供爬行的爪子,因此不像胎盘类一样发展出具有其他功能的鳍、蹄或是翅膀。
起源与散布
起源
后兽下纲起源于很小的、大概是没有育儿袋的食肉类或食虫类动物[6]。M.J. Spechttn在1982年所发布的化石证据,显示后兽下纲并非如早期理论认为是胎盘类的原始型态,而是与真兽下纲在中生代分别演化成型。目前已知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发现于中国,是生活于大约1亿2千5百万年前的沙氏中国袋兽(Sinodelphys szalayi)。其生存期间大约相当于同一地点所发现的早期胎盘动物化石。其后,后兽下纲于白垩纪遍布北半球,直至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后旋即从北美洲传到南美洲。
在多数的大陆上,完全无现存的有袋类动物。相对而言,在南美洲至今仍有许多属于有袋类的负鼠留存。在古近纪时期的南美洲,基干后兽下纲成为了掠食者,例如袋犬目的古鬣狗(Borhyaenidae)与袋剑虎(Thylacosmilus)。在澳洲,没有胎盘哺乳类的竞争,有袋类成为了支配性的动物(胎盘哺乳类仅有囓齿类与蝙蝠,而后期人类引入的胎盘哺乳类如野兔、野狗和野猫都造成了生态灾难)。
分布
有袋类的祖先最初被发现于南美洲[7]。现存的有袋类是怎样传到大洋洲去的,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后兽类是在北美洲演化成型,并且从该地开始,经由欧洲散布到亚洲及非洲,之后在南北美洲分离(后来再度相连)以前到达南美洲,并演化出真正的有袋类。接着再经由南极洲来到澳洲(南方路线)[8]。另一种理论认为,有袋类是在澳洲演化成型,之后才经由南极洲到达南美洲与北美洲。而发现于中国的有袋类化石,又支持了一种经由南亚到达澳洲的理论(北方路线)[8];不过这项理论的难题,在于新几内亚地区所发现的有袋类化石,比起澳洲更为年轻。[9]现倾向相信牠们顺时针从东亚到北美,再环绕太平洋一直演化,直至在澳洲和新畿内亚紥根。
目前已知的有袋类大约有334个物种,其中超过200种生活于澳洲及其附近岛屿。而在美洲地区也有约100个现存物种,多数生活于南美洲。不过经历了「南北美洲生物大迁徙」的过程之后,使中美洲也有了13个物种,北美洲则有1个物种。
分类学




有袋类是后兽下纲的冠群,其中主要可分两大类:美洲有袋类与澳洲有袋类。微兽目(Microbiotheria)生存于于南美洲,但亲缘关系可能与澳洲有袋类较接近。有袋类中有许多生活在树上的小型种类,例如美洲负鼠(Didelphidae)和澳洲负鼠(Phalangeriformes)。
参考文献
- 陈康. . .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 98–101. ISBN 7532450643.
- 陈晓丹. . .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 . .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81. ISBN 753244774X.
- 《学生探索者》编委会. .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 2015. ISBN 7546332346.
- . 科学出版社. 1980: 36.
- . 科学出版社. 1981: 22.
-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61.
- 严震东; 罗竹芳. .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5: 119. ISBN 986001809X.
- Gardner, Alfred. Wilson, D. E., and Reeder, D. M. (eds) , 编. 3rd edi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6, 2005: 3–21. ISBN 0-801-88221-4.
- Groves, C.P. Wilson, D.E. & Reeder, D.M. , 编.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2–70.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 Tim Flannery (1994),The Future Eaters: An Ec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ustralasian Lands and People, pages 67–75. ISBN 0-8021-3943-4 ISBN 0-7301-0422-2
- Tim Flannery, Country: a continent, a scientist & a kangaroo, pages 196-200. ISBN 1-920885-76-5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有袋类 |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有袋类 |
- The Marsupial R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estern Australian Mammal Spec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Researchers Publish First Marsupial Genome Sequ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