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圳
曹公圳(台湾话:),位于台湾南部高雄平原,由曹公旧圳(五里旧圳)、曹公新圳(五里新圳)、凤山圳、大寮圳、林园圳等五个水圳灌溉系统构成,灌溉范围涵盖大高雄所有农业精华区所在,是高雄地区最重要的水圳[1]。 曹公圳从高雄市大树区九曲堂引高屏溪水,经由这五个系统灌溉高雄市大树区、大寮区、凤山区、鸟松区、仁武区、大社区、林园区、楠梓区、左营区、三民区、苓雅区、新兴区、前金区、小港区、前镇区等地区,成为孕育高雄地区的摇篮[1]。当地居民感念曹谨,于鳯山区建有曹公祠,后改称曹公庙[2]。现今在凤山区凤山车站前的曹公路、曹谨路及曹公国小,便是纪念曹谨而得名[3]。
曹公圳 | |
---|---|
![]() | |
![]() 曹公圳(凤山曹公庙附近) | |
概要 | |
官方名称 | 五里旧圳 |
隶属单位 | 高雄农田水利会 |
创立者 | 曹谨 |
灌溉区域 | ![]() |
兴建时间 | 1837年(清道光17年) |
拦取水源 | 高屏溪 |
圳路长度 | 130多公里 |
灌溉面积 | 六千余公顷 |
曹公圳旧圳头 | |
---|---|
曹公圳 五里旧圳 | |
![]() 日治时期的曹公圳旧圳头 | |
位置 | ![]() |
建成时间 | ![]() |
官方名称 | 曹公圳旧圳头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堤闸 |
详细登录数据 |
建造起源
最早起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解旱象之灾,由当时凤山知县曹谨所开凿[4][5][6]。曹公旧圳开通后因灌溉小竹上里、小竹下里、大竹里、凤山上里、凤山下里等五里,而被称为「五里圳」[7],后来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熊一本将之命名为「曹公圳」,并刻碑纪念[1]。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又由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率众开凿大圳,亦灌溉盖赤山里、观音外里、半屏里、兴隆内里、兴隆外里等五里,而被称为五里新圳或曹公新圳。凤山圳属于原曹公旧圳一部分,近代因农田水利会管理方便而单独称呼,大寮圳是昭和七年(1931年)由曹公水利组合所开凿,林园圳则是民国38年(1949年)由高雄农田水利会开凿。
日治时期大正8年(1919年),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分别在旧圳及新圳上设备抽水马达,并将其改为钢筋混凝土堰,曹公圳也成为台湾第一座以电动抽水机作渠水工的灌溉渠道[1]。
参考文献
- 王万邦. .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3年4月. ISBN 9572856103.
- 记两岸纪念曹谨任台湾凤山知县168周年
- 《我们的岛》【念念曹公圳】 公共电视 2009年
- .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7).
- 《高雄县曹公圳流域文化景观潜力点普查与研究计划》 鸟松社区发展协会编着 高雄县政府文化局出版 2008年
- 林金源,"以德报怨或恩怨不分?". [2013-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4).,中国时报,2013-05-20 02:04.
- 苏瑞勇. (PDF). 高雄医师会志: 407. [2022-03-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4).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曹公圳 |
- 曹公圳旧圳头——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曹公圳旧圳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曹谨公史迹及曹公圳研究文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曹公圳旧水路及消失古埤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53-2-高雄市凤山区曹公圳第五期水岸营造计划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