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道

旺角道英语:)是香港九龙油尖旺区旺角的主要道路,呈东西走向。西面由大角咀晏架街福全街塘尾道交汇的路口开始,穿过长旺道广东道新填地街上海街康乐街(前雀仔街)、砵兰街弥敦道西洋菜南街通菜街(女人街)和花园街,东面终点与洗衣街交汇。弥敦道以西路段只准向东单程行驶;而弥敦道以东路段因为人多挤逼,出现人车争路、甚至有车辆在与弥敦道交界的路口上的黄格停留的情况,因此香港政府沿旺角道兴建了行人天桥连接新世纪广场以疏导地面的人潮。每星期有不同的社会组织在路上进行各种活动。


旺角道
命名日期1923年9月28日
道路长度560(1,840英尺)
车速限制50公里每小时
地点香港九龙油尖旺区旺角
起点塘尾道
终点洗衣街
旺角新行人天桥网络望向旺角道(右)与通菜街(左)交界
旺角行人天桥系统望向弥敦道以西的旺角道

历史

旺角古称「芒角」,因为古时此处芒草丛生,而地形像一只牛角伸入海,故称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1]旺角曾经发掘出大量东汉晋朝唐朝陶器和制陶工具,显示早于东汉时期,旺角一带已有人居住[2] [3]。今日繁忙的弥敦道原属海岸边,前人就地取材烧贝壳造灰窰。

芒角村位于今日的弼街洗衣街一带附近,村民以种菜、种花、养和养维生。1860年起,芒角随着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当时蜑民水上人呼「芒」为「望」,因此英国人把芒角叫作「Mong Kok」。1909年香港政府开始在旺角海边附近填海及兴建避风塘,该处开始出现码头道路。而原有积水菜田因为免滋生蚊虫而被填平,开始发展出洗衣及染布等轻工业。至1918年,人口增至5,000。1930年代芒角正式改称为旺角,取其兴旺之意。不过旺角的英文译名Mong Kok没有改变,至今仍有水上人叫旺角为望角。当时的旺角是个工业区,制厂、织厂及五金厂林立。1932年因为地租便宜,八珍甜醋在旺角开办[4]

直到兴建九广铁路时,仍旧视旺角油麻地区的一部份,并将此处的火车站称为油麻地站。至1970年代才正式改名为旺角站[5]

事件

2009年6月12日,616S小巴铲上行人路,行人2死8伤。[6]

主要建筑物

交汇道路

巴士路线

旺角道有多条巴士路线停站: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7][8]
专线小巴

参考文献

  1. 「旺角」名字由来 原来因为芒草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K.Ulifestyle.com
  2. .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3. (PDF).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4. .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5. 《九龙街道命名考源》梁涛 着,第四十一页,市政局出版,1993年
  6. 旺角小巴铲行人路两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72X、N271、N281仅于往沙田、大埔方向时途经
  8. 68X仅于往洪水桥方向时途经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旺角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