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
文鸯(238年—291年4月23日[1]),字次骞[2],本名文俶[3],鸯是小名[4],沛国谯县人,魏末晋初名将,历仕魏、吴、晋势力。初时随父文钦反叛司马氏当权下的魏国,后兵败与父和弟投奔东吴。在诸葛诞叛乱中,文钦由于与诸葛诞意见分歧而被杀,文鸯因而投降返回魏。晋时期大破鲜卑、羯有功,291年被东安王司马繇指控谋反,在八王之乱中被夷灭三族。
文鸯 | |
---|---|
东夷校尉 | |
平虏护军 | |
国家 | 中国 |
时代 | 曹魏→孙吴→曹魏→西晋 |
主君 | 曹芳→孙亮→曹髦→曹奂→司马炎→司马衷 |
姓 | 文 |
名 | 俶 |
姓名 | 文鸯 |
字 | 次骞 |
籍贯 | 沛国谯县人 |
出生 | 魏景初二年 238年 |
逝世 | 晋元康元年三月辛卯 291年4月23日 晋朝 |
生平
文鸯是魏国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次子[5]。文钦骁勇善战,又因为与曹魏一族同乡,特别得到当时得势的大将军曹爽的厚爱,文钦恃着曹爽的权势,行为倨傲。曹爽政权被司马懿击垮(249年)之后,文钦、毌丘俭、名士夏侯玄、李丰等顿时失去靠山。
勇退雄兵
255年正月,文钦与镇东将军毌丘俭修改太后诏书,在西门结盟。各派子四人到吴国为人质请求援助,2月集结6万人在淮河西进讨伐司马师。司马师屯汝阳,让邓艾率领泰山诸军到乐嘉城(今河南项城县)示弱,引诱文钦攻击邓艾。文钦此时进攻邓艾,司马师潜行率军轻松来到乐嘉,文钦与司马师相遇。文鸯时年十八,他告诉父亲:「趁敌人还未站稳脚步,登城擂鼓助威,这样可打败敌军。」文钦允可后,文鸯擂鼓助威三次,但文钦不能打败敌军,文鸯撤退,与父亲一起向东而退。司马师对众将说:“文钦逃跑了。”下令发精锐追击。众将皆说:“文钦是久经将领,文鸯少有锐气,引军入城未有失利,必不会逃跑。”司马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退,三而竭力。文鸯三次击鼓,文钦不能敌,其气势已尽,不逃跑还要等待吗?”文钦将逃跑,文鸯说:“不先折返折其气势,我们不能撤退。”与骁骑十余冲锋陷入敌阵,所向披靡,遂即引军而去。(司马师眼有瘤,派医生割眼睛上的瘤。有人劝他不宜远行,请太尉司马孚(司马师之叔)代替。司马师因这是重要一战,决定抱病出征。文鸯反攻陷阵,司马师大惊,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但司马师恐怕乱军心,只好咬破头而忍,被子皆咬烂,司马师回国后逝世。)司马师派司马琏率八千精锐骑兵追击,乐𬘭率领步兵继后。追至沙阳频陷文钦敌阵,在箭矢之下,文钦挡着盾牌逃跑,与文鸯逃奔到吴国。
复投魏国
毌丘俭兵败寿春后,文鸯随文钦投降东吴。257年四月,魏国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昭,吴国命令文钦父子及全端、唐咨等人入寿春支持。258年正月,寿春战况十分不理想,诸葛诞和文钦本有不合,因为共同反司马氏政权下的魏国而联合在一起,但随后发生意见分歧,诸葛诞遂即杀了文钦。文鸯和文虎领兵在小城中,听到父亲死讯,率军赶往寿春城。但众将士不肯服从,二人只好逃出城池,投奔司马昭。
文鸯、文虎投降后,军吏请求诛杀兄弟二人,司马昭说:「文钦罪大恶极,他的儿子当然该杀。只是他兄弟二人是无路可去,才投向我军;况且城池未破,杀了他们,反而会使守军害怕而奋战不肯出降。」于是,司马昭赦免二人死罪,又表荐文鸯、文虎作将军,赐爵关内侯,并让二人率领数百骑兵巡城,对城中守军大喊:「文钦的儿子都不被杀,其他人有什么好怕的!」城内因此士气涣散,不久,寿春城便被攻陷,据说二人生吃诸葛诞的肝脏[6]。城破后,司马昭让文鸯兄弟殓葬文钦,并配给二人车牛。
评价
- 《晋纪》:“有武力筹策。杨休(杨欣)、胡烈为虏所害,武帝西忧,遣淑出征,所向摧靡,秦凉遂平,名震天下。为东夷校尉,姿器膂力,万人之雄。”
- 《晋书·李庠传》:“李庠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9]。
- 蔡景历:“武夫则猛气纷纭,雄心四据,陆拔山岳,水断虬龙,六钧之弓,左右驰射,万人之剑,短兵交接,攻垒若文鸯,焚舰如黄盖,百战百胜,貔貅为群。”(《陈书·蔡景历传》)
- 李贺:“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戟干横龙簴,刀环倚桂窗。”(《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二·画角东城》)
- 杜牧:“念尔跨马事敌,执戈同仇,壮比文鸯,勇同李敢。”(《康从固除翼王府司马制》)
- 《西园闻见录》:“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昔日当阳喝断桥,张飞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应无敌,又见文鸯胆气高。”
- 《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文次骞智敌万人。”
- 卢弼:“当时勤王诸将,惟文钦父子,粗猛武夫,反复无常。”
轶事
另一同时期名将李庠(247年—301年)因擅长骑射,臂力过人,故此当时的人都将他与文鸯比拟[10][9]。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在毌丘俭起兵反乱之际,以反乱军的一员猛将之姿登场,足匹张飞(毛本改为赵云)当年之勇,详见本文三国演义一节。
艺术形象
影视
- 2016年电视剧《一统三国》:赵文卓
三国演义
小说中,本名文淑,小字阿鸯。在毌丘俭起兵反乱之际,以反乱军的一员猛将之姿登场。演义内文记载文鸯时年十八,身长八尺,全装惯甲,腰悬钢鞭,绰枪上马,遥望魏寨而进,足匹张飞(毛本改为赵云)当年之勇。诗赞:
昔日当阳喝断桥,张飞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应无敌,又见文鸯胆气高。 | ||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第219回 |
昔日当阳喝断桥,张飞从此显英豪。落加城外应无敌,又见文鸯胆气高。 | ||
——黄正甫本《三国志传》卷十九 第219回 |
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 ||
——毛本《三国演义》第110回 |
文钦要军回寿春(今安徽寿县),文鸯却挫司马师军士气,便与骁骑十余人一同杀入敌军阵中,所向披靡,然后才引兵离去。接着司马师追兵来到,文鸯单枪匹马冲入数千骑兵阵中,转眼间便杀伤百余人,进出六七次,追骑不敢逼近。
再次登场已是诸葛诞作乱之时,基本与史实相同,不同的是司马昭纳降的部分改成钟会劝告才纳的。
游戏
- 真三国无双系列/无双OROCHI系列(光荣公司开发,小野友树配音)
备注
- 《晋书·惠帝纪》记载文鸯应于元康元年三月辛卯惨遭灭族,按照两千年中西历换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此时为西历291年4月23日
- 《太平御览》卷275引干宝《晋纪》明载,另外在《全唐文》的《赠太尉韩允忠神道碑》一文里也有「文次骞智敌万(该句后阙一字)」的说法。
- 一作文淑,见《太平御览》引 干宝《晋纪》以及《晋书·武帝纪》和《晋书·惠帝纪》,附中华书局点校注《晋书·武帝纪》:「平虏护军文淑 周校:「扶风王骏、东安王繇传并作『文俶』。」按:魏志诸葛诞传作「文鸯」,注引晋诸公赞又作「文俶」。裴松之云鸯一名俶。」”
- 裴松之引《魏氏春秋》及《太平御览》引干宝《晋纪》指「鸯」是其小名(常被误作「鸳」)
- 字次骞以及史书所载“钦中子”均可证。
- 《太平御览·卷376》引《魏末传》:诸葛诞杀文钦。及城陷,钦子鸯虎先入,杀诞,啖其肝。
- 《太平御览·卷775》引《晋诸公赞》:文淑破虏之后,名闻天下。当为东夷校尉,入辞,世祖见而恶之,恐居边不信,密讽监司奏淑作阳遂四望车,僭饰过制,免官。
- 但《晋书·惠帝纪》记载,文鸯被杀时的职位为东夷校尉,可见还是有名义的。
- 究竟应指鲜卑段文鸯,还是魏末晋初名将文鸯,目前有2种说法。认为鲜卑段文鸯说法:因为晋书全篇都只称魏末晋初文鸯为文俶或文淑,里面的文鸯应该全部都指鲜卑段文鸯;认为魏末晋初文鸯说法: ①文鸯(238年—291年)与李庠(247年—301年)年代接近,更付合《晋书·李庠 : 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之「时论」说,鲜卑段文鸯初次出场已310年,李庠于301年已逝世,年代不吻合。②《晋书·李庠 : 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因武艺高强,时论方之文鸯,史书并没有鲜卑段文鸯武艺等记载,然而魏末晋初名将文鸯多有武艺高强相关记载,与《晋书·李庠 : 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较为吻合。
- 晋书·李庠 : 弓马便捷,膂力过人,时论方之文鸯
- 《魏书》曰:(文钦)父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
- 史书并未言明他是文鸯的哥哥还是弟弟,一般认为为文鸯之弟,因诸书提及两兄弟时均将文虎写在文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