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

推恩令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在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的一项诏令,允许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推恩令回应了诸侯王希望分封王子侯的需求,缓和了皇帝与诸侯王的对立。同时,由于侯国不归王国、而是由管辖,因此其直接结果是各王国的疆域缩小,朝廷控制的土地增多。[1][2][3][4]

汉初齊地郡、王国疆域变迁示意图。经历文帝众建诸侯、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等政策后,朝廷控制的土地大增,王国土地大减

背景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王,在帝国东部建立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国,以拱卫中央政权。汉文帝采用贾谊的建议,将部分王国一分为多,削减其实力。景帝听从晁错削藩之策,直接夺取王国的属地,引发众多诸侯联合兴兵反抗朝廷,是为七国之乱;战乱平定后,景帝令各王国只能拥有一之地,又剥夺诸侯王的行政财政权,使王国降为与郡相当的地方行政组织。[5][6]武帝时期,一些诸侯王仍然骄奢淫逸,无视法律,有的甚至设法谋害朝廷派来的國相,另一些恭谨守法、愿意拱卫汉室的诸侯王则感到受限过多,希望得到安抚。[7][8]

與此同時,自惠帝至景帝时期,部分诸侯王會在本国境内封置王子侯国,将自己的儿子封为徹侯;惟景帝中六年(前144年)规定,侯国不归王国、而是由各郡来管理,王国境内不再封置侯国。由于上述两条政策间存在冲突,因此其后不再封置王子侯国,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就只能变为平民。[4]

执行

针对以上问题,主父偃向武帝建議,重新分封王子侯,以满足诸侯王子的利益诉求,又能削弱诸侯王国的实力。自元光五年(前130年)起,朝廷在诸侯王死后会从王国境内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置王子侯国;元朔二年(前127年)正月,武帝更颁发诏令,允许诸侯王在世时主动“推恩”,把王国的部分土地分给子、弟作为封邑,呈报朝廷后由中央制订侯国名称。[4][9]這一政策並非強制,也不代表诸侯王的所有子、弟從此都会封侯,而是只有部分人获封,且获封列候的王子也不能自己继续分封下一代。[3][10][11]

西汉诸侯王国推恩示意图
推恩前 第一次推恩后 第二次推恩后
王国 王国 侯国 王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侯国

影响

由于诸侯王子迫切希望获封列侯,诸侯王也不希望支庶子弟沦为庶民,因此推恩令受到宗室欢迎,缓和了皇帝与诸侯王的对立。法令下达后的十五年里,有大约12个诸侯王国自愿推恩,分封王子侯150多位。这些王子侯国跟其他侯国一样,隶属于各个郡,不由王国管辖,也就意味着各王国的疆域缩小,朝廷控制的土地增多。[3][2]后人多称赞推恩令避免了与诸侯王的正面冲突,以柔和的方式顺利地削弱了诸侯王国的实力。[12]

参见

參考文獻

  1. 林剑鸣 1989,第368至369頁.
  2. 楯身智志 & 渡邉将志 2018,第249頁.
  3. 丁佳伟 2018,第21至22頁.
  4. 马孟龙 2013,第271至272頁.
  5. 周振鹤 2009,第9至12頁.
  6. 马孟龙 2013,第244至245頁.
  7. 林剑鸣 1989,第365至366頁.
  8. 罗义俊 2008,第77頁.
  9. 马孟龙 2021,第230至233頁.
  10. 岳庆平 1985,第67頁.
  11. 赵俊 2021,第19頁.
  12. 罗义俊 2008,第78頁.

来源

  • 司马迁. . 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 班固. . 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 班固. . 至於孝武,以諸侯王畺土過制,或替差失軌,而子弟爲匹夫,輕重不相準,於是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自是支庶畢侯矣。
  • 岳庆平. . 齐鲁学刊. 1985, (5): 67.
  • 林剑鸣.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ISBN 9787208004085.
  • 罗义俊. .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305873.
  • 周振鹤. .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6788639.
  • 马孟龙.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32567843.
  • 楯身智志. . . 東京: 早稲田大学出版部. 2016. ISBN 9784657167026 (日语).
  • 楯身智志; 渡邉将志. . 《中国中古史研究》编委会 (编). . 上海: 中西书局. 2018: 225-261. ISBN 9787547515198.
  • 丁佳伟. . 唐都学刊. 2018, (3): 21-28.
  • 马孟龙. . 修订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32598588.
  • 赵俊. . 新课程导学. 2021, (4): 19-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