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

开罗阿拉伯语:罗马化al-Qāhirah,IPA:[ælˈqɑːhɪɾɑ] )是埃及的首都,埃及第一大城市以及全国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该城市横跨尼罗河,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由开罗省吉萨省盖勒尤卜省组成,通称大开罗地区,2021年,其区域共具有2130万人口,使得大开罗成为埃及和阿拉伯世界以及非洲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第十六大都会区[1]开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自古埃及时期的孟菲斯遗址(现位于赫勒万省赫勒万)与吉萨金字塔群,再到城市从埃及阿拉伯化之后的第一个首都福斯塔特所发展起来,现在的开罗地区,阿拉伯穆斯林占多数,科普特基督徒也占有较大比例。

开罗

首都
左上:开罗市中心;右上:伊本·图伦清真寺;中间:开罗大城堡区;左下:尼罗河二桅小帆船;下中:开罗塔;右下:穆兹齐街
开罗旗帜
旗帜
绰号:千塔之城[1],阿拉伯世界的首都
开罗在埃及的位置
开罗
开罗
埃及:开罗的位置(上中)
坐标:30°02′40″N 31°14′09″E
国家 埃及
开罗
面积
  首都606 平方公里(234 平方英里)
  都会区3,085.12 平方公里(1,191.17 平方英里)
海拔23 公尺(75 英尺)
人口(2021-census)
  首都10,025,657[2]
  估计(2021)10,025,657[3]
  密度3,249人/平方公里(8,410人/平方英里)
  都会区21,323,000[4]
  DemonymCairene
时区ESTUTC+02:00
5 digit postal code systemtotal 284 code in cairo [5]
电话区号(+20) 2
网站Cairo.gov.eg
官方名称开罗伊斯兰老城
类型Cultural
标准i, v, vi
评定时间1979年
参考编码89
State PartyEgypt

开罗的历史中心于1979年被授予世界遗产地位。依照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所公布之《世界级城市》名单中,开罗被列为属于BETA+级别的国际都市[6][7]如今,开罗拥有阿拉伯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影视和音乐产业,以及世界第二古老的高等学府艾资哈尔大学。许多国际媒体、企业和组织在该市设有地区总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行政中心也设立于此。

目前开罗人口超过1000万,城市面积超过453平方公里,另外约有950万居民居住在城市附近。与许多其他城市一样,开罗也受到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的困扰。开罗地铁是非洲仅有的两个地铁系统之一(另一个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 ,位列世界上最繁忙的15个地铁系统之一,每年有超过10亿乘客乘坐。2005年开罗经济位居中东第一,在2010年全球城市指数中位列全球第43位。

历史

名称

开罗在古埃及时期称优努(古埃及语:ỉwnw,拉丁化:lunu,意为「信道」)或安努(Anu),圣经中称作昂(On)、赫利奥波利斯希腊语,意为「太阳神之城」)、米斯尔阿拉伯语:,另作,意为「军营」,后来成为整个埃及的自称),后改称福斯塔特阿拉伯语:, ,意为「帐棚」),868年突伦王朝埃米尔艾哈迈德·伊本·突伦于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称作加塔伊阿拉伯语:),到969年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伊兹派部将乔海尔征服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埃及,973年迁都于此,把新首都称作开罗(al-Qāhira,意为「胜利之都」)为开罗名称之始。

发展

“优努 (Iunu)”
圣书体写法:
iwnnw
O49
O28

开罗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约3100年以前的前王朝时期,当时位于今日开罗所在地的优努(Iunu)(希腊化后作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已为下埃及第十三诺姆(nome)赫克瓦特(Heq-At)的首都,及后优努(Iunu)虽不再为首都,但仍作为太阳神祭祀中心直至希腊化时代,到托勒密王朝中期除了祭司以外,大多数市民已离开了,不久赫利奥波利斯也告荒废,只留下方尖碑见证她的历史。

赫利奥波利斯方尖碑

另外到了古王国时期,位于今开罗西南方三十公里,当时上下埃及交界,尼罗河西岸原为下埃及第一诺姆阿纳赫奇)首都的孟菲斯成为了统一的上下埃及王国首都,直至中王国迁都底比斯前,这里一直作为王国的政治及宗教中心,尔后孟菲斯虽不是首都,仍为重要城市直至西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为止。

到西元642年,伊斯兰军队拆毁了孟菲斯城(孟斐斯因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变成了废墟)把建筑材料运到今开罗南部将其建设为一座军营城市─米斯尔(Misr),后改称福斯塔特(帐棚)(阿拉伯语:الفسطاط, al-Fusţāţ)。868年突伦王朝埃米尔艾哈迈德·伊本·突伦于福斯塔特北部另建新都称作加塔伊(阿拉伯语:القطائـع, Al-Qatta'i),905年,阿巴斯王朝的军队攻陷加塔伊,伊本·图伦的子孙被解往巴格达,图伦王朝灭亡。到969年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伊兹派部将乔海尔征服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埃及,973年迁都于此,把新首都称作开罗(al-Qāhira 胜利之都)为开罗名称之始。往后这里经法蒂玛阿尤布马木留克等几个以此为首都的王朝全力发展(同时也使开罗四周被他们视作异教徒的建筑受到进一步破坏),才把开罗发展为埃及甚至中东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当时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它有许多古老著名的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市场喷泉,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开罗在14世纪达到鼎盛。并以卡利利市场为中心,向南北两方扩展,包括艾资哈尔大学萨拉丁城堡等著名伊斯兰古迹。,到了1517年马木留克王朝被鄂图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打败,开罗沦为鄂图曼帝国埃及省之省会,开始衰落,直到近代才得到恢复。

现代

1904年的开罗,右侧的大型建筑物为埃及博物馆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502,493,514    
19603,680,160+47.6%
19705,584,507+51.7%
19807,348,778+31.6%
19909,892,143+34.6%
200013,625,565+37.7%
201016,899,015+24.0%
201920,484,965+21.2%
for Cairo Agglomeration:[8]

在镇压了阿拉伯瓦哈比主义者的叛乱(1818年),确保了自身在埃及统治的稳固性后,奥斯曼帝国埃及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在任期期间对开罗发起一系列社会和经济改革[9][10],为他赢得了现代埃及创始人的称号。穆罕默德·阿里开始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这些改革起初对开罗的景观影响甚微。后在伊斯梅尔帕夏的领导下,现代开罗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伊斯梅尔从巴黎汲取灵感,构想了一座拥有大街和宽阔大道的城市[11];由于政府财政拮据,这个计划最终并未有实现,不过伊斯梅尔依然试图通过创建公共工程部、为开罗带来燃气和照明,以及开设剧院和歌剧院来使城市现代化,并让城市与邻近的聚落或是城市合并。

伊斯梅尔的计划导致埃及陷入债务泥沼,欧洲势力常以此作为入侵理由,最终导致1882年埃及被英国入侵。埃及英治时期,开罗的经济中心迅速向西移动到尼罗河,远离历史悠久的伊斯兰开罗区域[12],在19世纪末,欧洲人占开罗人口的5%,他们大多都担任殖民地政府的高层职位。[13]

1906年,比利时实业家爱德华·路易·约瑟夫·昂潘(Édouard Empain)和他的埃及同行博戈·努巴尔(Boghos Nubar)领导的赫利奥波利斯绿洲公司,在距开罗市中心10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名为赫利奥波利斯(希腊语含有太阳之城之意)的郊区。[14][15]他在此处创建了许多独立梯田别墅、公寓楼等新式建筑,被称为赫利奥波利斯风格。1905-1907年,盖济拉岛的北部由Baehler公司开发成扎马雷克,成为开罗最高档的“时尚”社区。1906 年,拥有花园和弯曲街道的别墅社区「花园城」开始建设。[16]

英国起初没有计划长期占领埃及。但是,英国驻埃总领事第一代克罗默伯爵埃弗林·巴林(Evelyn Baring)认为,埃及的财政改革需时不短,应长期占领埃及,到了20世纪。当埃及被宣布为英国保护国五年后,独立运动支持者于1919年在开罗举行了大规模示威,1921年12月,开罗英国当局宣布当地处于戒严状态,并再次拘捕独立运动支持者萨德·扎格卢勒,局势再度失控,1922年,英国管治在名义上结束,埃及获得独立地位。[17] [18]


在1923年,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要求开罗的学者编制「标准版」的《古兰经》,并在1924年7月10日在开罗首次出版,该被认为是完整无误及伊斯兰世界唯一一个有效版本。

直到1956年的英国占领

尽管英国管治埃及的名义上于1922年结束,但英国对埃及的内政外交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保留了苏伊士运河、苏丹的控制权。其中军队一直留在埃及直到1956年。在此期间,开罗市区在新的桥梁和交通连接的推动下,继续扩大到包括花园城、扎马雷克和赫利奥波利斯的高档社区。[19]1882年至1937年间,开罗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20],从347,000人增加到130万人,其面积从10平方公里增加到163平方公里(约4到63平方英里)。[21]

1952年1月26日,开罗发生一系列的暴动,约有750栋建筑物遭纵火打劫,包括零售店、咖啡店、电影院、旅馆、餐厅、戏院、夜店和国立歌剧院。此事件直接的导火线为英国驻扎部队在当日稍早于伊斯梅利亚以一面倒的局势,射杀了50名埃及辅警。这些辅警的死亡随即带动了自发的反英抗议行动,此行动很快被群众里有组织的人马引导,开罗大部分的区域遭群众纵火、洗劫,该事件被称为开罗大火灾,而引发纵火犯至今仍未为人所知,但在此事件后,英国人离开了开罗。[22] 1950年代后,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与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迹象。时任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重新开发解放广场和尼罗河滨海路,并改善了城市的桥梁和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对尼罗河的额外控制促进了盖济拉岛和城市海滨的发展。[23] 大都市开始从尼罗河三角洲,促使政府建设沙漠卫星城镇,并制定激励措施,让开罗居民迁往这些城镇。[24]

1956年后

在20世纪下半叶,开罗的人口和城市面积继续大幅增长。1947年至2006年间,大开罗地区的人口从2,986,280人增加到16,292,269人。[138]人口爆炸还推动了非正式建房(非正式建房)的兴起,这意味着在没有任何官方规划或控制的情况下建造的住房。到 2009 年,超过63%的大开罗人口居住在非正式建房,这些社区占了约大开罗地区总面积的17%。非正式建房的好处,能够为开罗的大量劳工阶级提供负担得起的住宿和社区,但它也同时也会面对被政府忽视、缺乏公共服务和空间过度拥挤的影响。此外开罗的城市面积也逐渐扩大。最知名的例子是成立于1960年代的纳斯尔市(Madinat Nasr),这是一个由政府资助从首都圈向东扩张的大型城市。[25]

同时,开罗将自己确立为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许多跨国企业和组织,包括阿拉伯联盟,都在城外开展业务。1979 年,开罗的历史街区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1992年,开罗发生地震,造成545人死亡、6,512人受伤,约50,000人无家可归。[26]

2011年埃及革命

开罗的解放广场是 2011 年针对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引发2011年埃及革命的主要场地之一[27]。2011年1月25日,超过15000名抗议者占领了该广场,在此期间广场的无线服务被中断[28]。解放广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既然是抗议者最主要的目的地[29]。2月11日,在民众持续数周的坚决抗议和压力下,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宣布下台,成千上万的民众至解放广场庆祝。

革命后的开罗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的统治下,2015年3月宣布了在现有卫星城市新开罗以东45公里的地方,建造另一个尚未命名的计划城市,旨在作为埃及的新行政首都[30]埃及政府表示,迁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开罗的拥堵。[31]

地理

开罗位于埃及北部,地中海以南 165 公里(100 英里),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以西 120 公里(75 英里)。[32]这座城市位于尼罗河沿岸,紧邻河流离开沙漠山谷,并分支到低洼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南部。尽管开罗从尼罗河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开罗市仅位于河的东岸和其中的两个岛屿,总面积为453平方公里( 175平方英里)。[33][34]地质上,开罗位于第四纪冲积层和沙丘上。[35][36]


直到19世纪中叶,河流被水坝、防洪堤和其他措施控制前,开罗附近的尼罗河极易受到河道和水面高度变化的影响。多年来,尼罗河逐渐向西移动,提供了河流东部边缘和城市现在所在的莫卡塔姆高地之间的位置。11世纪尼罗河的低潮期继续增加开罗的景观。一个名为Geziret al-Fil的新岛屿于 1174 年首次出现,但最终与大陆相连。Geziret al-Fil的遗址现为舒布拉区。低潮时期在14世纪之交创造了另一个岛屿,现在则由扎马雷克区和杰济拉区组成。马穆鲁克人奥斯曼人的土地开垦,努力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和河在东岸的扩张。[37]

由于尼罗河的流动,城市的新兴区域,如花园城、开罗市中心和扎马雷克在开发时位于离河岸最近的地方。这些地区目前是开罗大部分大使馆的所在地[38],在北部、东部和南部被城市的旧区包围。老开罗位于市中心以南,拥有福斯塔特的遗迹和开罗科普特老城。位于城市北部的布拉克区则是诞生于16 世纪的一个港口,现在是开罗的工业中心。开罗城堡位于市中心以东,围绕开罗伊斯兰老城,开罗西部以宽阔的林荫大道为主、该地区受欧洲影响的现代建筑为主,而东区部在几个世纪以来则杂乱无章地发展,以小巷、拥挤的公寓和伊斯兰建筑为主。

开罗的北部和最东部包括卫星城市的郊区,是该城市最近增加的地区之一,约20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适应开罗的快速发展。尼罗河西岸通常包括在开罗市区内,但它由吉萨市吉萨省组成。今天这个城市虽然仍然是开罗的郊区拥有270万人口。2008年开罗省位于赫勒万省北部,当时开罗南部的一些地区,包括马迪和新开罗,被拆分并并入新省[39] ,至2011年,赫勒万省重新并入开罗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近代开罗的空气污染比建议的安全水平,还要高出近12倍。[40]

气候

尼罗河全景图,开罗塔在图片中间,两座主要桥梁在左右两边的远端。

开罗以及沿尼罗河峡谷地区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即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的BWh[41])。但是峡谷效应使得该地区的湿度经常很高。该地风暴也比较频繁,每年三、四月风将大量撒哈拉沙漠的沙尘吹进城市(参见坎辛风。冬季普遍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范围在9°C至19°C之间,最低温偶尔降至0°C以下。夏季长,较为炎热,但气温较许多沙漠气候地区为低(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8°C),40°C以上的炎热天气也并不常见。开罗降水极少,全年平均仅25毫米,绝大部分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之间;但有时也会有突发的强降雨,并因此引发严重的洪水。 2013年12月13日开罗降下大雪,这是该地100多年来首次降雪。

鸟瞰开罗南部,格吉拉岛被尼罗河环抱。
1958年的解放广场
开罗的气候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1
(88)
34.2
(93.6)
37.9
(100.2)
43.2
(109.8)
47.8
(118.0)
46.4
(115.5)
42.6
(108.7)
43.4
(110.1)
43.7
(110.7)
41
(106)
37.4
(99.3)
30.2
(86.4)
47.8
(118.0)
平均高温 °C(°F) 18.9
(66.0)
20.4
(68.7)
23.5
(74.3)
28.3
(82.9)
32
(90)
33.9
(93.0)
34.7
(94.5)
34.2
(93.6)
32.6
(90.7)
29.2
(84.6)
24.8
(76.6)
20.3
(68.5)
27.7
(81.9)
日均气温 °C(°F) 14.0
(57.2)
15.1
(59.2)
17.6
(63.7)
21.5
(70.7)
24.9
(76.8)
27.0
(80.6)
28.4
(83.1)
28.2
(82.8)
26.6
(79.9)
23.3
(73.9)
19.5
(67.1)
15.4
(59.7)
21.8
(71.2)
平均低温 °C(°F) 9
(48)
9.7
(49.5)
11.6
(52.9)
14.6
(58.3)
17.7
(63.9)
20.1
(68.2)
22
(72)
22.1
(71.8)
20.5
(68.9)
17.4
(63.3)
14.1
(57.4)
10.4
(50.7)
15.8
(60.4)
历史最低温 °C(°F) 1.2
(34.2)
3.6
(38.5)
5
(41)
7.6
(45.7)
12.3
(54.1)
16
(61)
18.2
(64.8)
19
(66)
14.5
(58.1)
12.3
(54.1)
5.2
(41.4)
3
(37)
1.2
(34.2)
平均降水量 mm() 5.0
(0.20)
3.8
(0.15)
3.8
(0.15)
1.1
(0.04)
0.5
(0.02)
0.1
(0.00)
0
(0)
0
(0)
0
(0)
0.7
(0.03)
3.8
(0.15)
5.9
(0.23)
24.7
(0.97)
平均降水天数(≥ 0.01 mm) 3.5 2.7 1.9 0.9 0.5 0.1 0 0 0 0.5 1.3 2.8 14.2
平均相对湿度(%) 59 54 53 47 46 49 58 61 60 60 61 61 56
月均日照时数 213 234 269 291 324 357 363 351 311 292 248 198 3,451
可照百分比 66 75 73 75 77 85 84 86 84 82 78 62 77
平均紫外线指数 4 5 7 9 10 11.5 11.5 11 9 7 5 3 7.8
来源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UN) (19712000),[42] NOAA for mean, record high and low and humidity[43]
来源2: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for sunshine (19311960),[44]

Weather2Travel (ultraviolet)[45]

首都圈

大开罗地区是非洲最大的都市区。它由开罗省、吉萨省的部分地区和卡柳比亚省的部分地区组成。

卫星城市

位于开罗周围的吉萨十月六日城舒卜拉海迈奥伯市,和开罗以东的新开罗,是为适应大开罗地区进一步增长和发展而建造的主要卫星城市。.[46][47]

计划中的新首都

2015年3月,埃及政府宣布计划在开罗以东建设一座尚未命名的新行政首都,该城市位于开罗省的未开发地区,将作为埃及的行政和金融首都。

经济

现代埃及经济之父,企业家塔拉特·哈尔布的雕像,位于开罗市中心
从尼罗河看NBE塔(埃及国家银行)

开罗的经济传统主以政府机构和服务为基础,现代工业部门在20世纪不断扩大。截至2005年,埃及拥有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非石油GDP。[48]农业方面,除了特有的农作物种植如洋葱芝麻之外,这里的棉布纺织品贸易业及食品加工的发展也很繁荣,特别是甘蔗[48]

开罗占埃及人口的11%,占其国家经济(PPP)的 22%。全国的大部分商业贸易,包括出版社、媒体机构、电影制片厂等几乎都聚集在开罗,其中全国一半的医院病床和大学也设立于此。这推动了开罗的快速建设。位于开罗的汽车制造商包括埃及轻型运输制造公司、阿拉伯美国汽车公司[49]嘉宝集团[50]埃及商业车辆生产公司[51]首迪集团斯佩兰萨汽车等。[52][53][54][55]

交通

开罗市的道路网络极大极广泛,道路除贯穿整个开罗外,亦连接附近的卫星城市和乡村。市内路面公共交通有出租车和由私人公司营运的公共汽车

交通挤塞是开罗市的重大交通难题,市内繁忙街道的车辆移动速率极低,喇叭声四起,但开罗的司机普遍很忍让。

开罗市内设有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激活的地铁,也是非洲两个营运中的重型地铁系统之一,另一个是同样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尔地铁开罗地铁于1987年9月开始运营。截止至2014年,开罗地铁系统有61座地铁站,3座换乘站,总长77.9公里。现时运营中的路线有1号线,2号线及3号线。在繁忙时间,地铁会变得非常挤拥。

开罗地铁线路示意图

地标

解放广场

2020年的解放广场。

随着现代开罗市中心的创建,解放广场始建于19世纪中叶。它最初被命名为伊斯梅尔广场,以 19 世纪统治者伊斯梅尔帕夏 (Khedive Ismail) 的名字命名,在1952年的埃及七月革命之后,为了纪念埃及的政治制度从君主立宪制转变为共和制,广场的名字更改为解放广场[56]。广场周围有几座著名建筑,包括开罗国家博物馆埃及民族民主党总部、莫伽玛政府建筑、阿拉伯联盟总部、尼罗河酒店和开罗美国大学等,多年来见证了几次重大抗议活动。

埃及博物馆

埃及博物馆的大门,该馆舍位于解放广场前。

埃及古物博物馆,俗称埃及博物馆,收藏了世界上最广泛的古埃及古物收藏。它展出了 136,000 件物品,地下储藏室里还有数十万件。其中最著名藏品包括来自图坦卡蒙墓的文物群。[57]

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是吉萨高原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占地480,000平方公尺,按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是原计划于2019年部分开放,将展出从埃及博物馆转移至此的图坦卡蒙系列,但工程因2011年埃及革命而一度停摆,埃及政府冀望于2022年开幕。[58]

开罗塔

夜晚的开罗塔

开罗塔是一座独立的塔楼,顶部设有一个旋转餐厅。向旅客提供了开罗景观的视野。它位于市中心尼罗河盖济拉岛的扎马雷克区。开罗塔约187公尺(614 英尺),比位于西南约15公里(9英里)的胡夫金字塔高44公尺(144 英尺)。[59]


开罗伊斯兰老城

开罗伊斯兰老城建于10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它有许多古老著名的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市场和喷泉,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该老城以卡利利市场为中心,向南北两方扩展,包括艾资哈尔大学萨拉丁城堡伊本·图伦清真寺等著名伊斯兰古迹。197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开罗古城。[60]以及还有著名苏丹.哈桑清真寺并且也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开罗大城堡区

开罗城堡与19世纪兴建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开罗大城堡区原本是萨拉丁在1176年到1183年间用来防卫十字军的堡垒区,城堡建在塔母山下的一个海角上,在19世纪之前,它一直是埃及政府的中心,这进一步证明了城堡地理拥有绝佳的位置。在19世纪上半叶,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拆除了大城堡区的许多旧建筑,并在整个遗址上建造了新的宫殿和纪念碑,在20世纪,开罗城堡被英国占领和埃及军队用作军事要塞,直到1983年向公众开放。[61]

友好城市

开罗和以下城市缔为友好城市[62]

图片集

参见

参考文献

  1. . 新华网.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8).
  2. . Capmas.gov.eg. [8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18).
  3. . Capmas.gov.eg. [8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18).
  4. . Citypopulation.de. [8 Jul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February 2019).
  5. "cairo Postal Code",
  6. ,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GaWC),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4)
  7. Mushtak Parker, , BERNAMA, 2020-10-05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8. . [12 August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ly 2019).
  9. Afaf Lutfi Sayyid-Marsot 1984,第1页.
  10. McGregor 2006,第53页.
  11. Michael Dumper、Bruce E. Stanley、Janet L. Abu-Lughod. . ABC-CLIO. 2006年: 第111页. ISBN 1576079198 (英语).
  12. Abu-Lughod 1965,第429–431, 455–457页.
  13. Abu-Lughod 1965,第431页.
  14. Raymond 2000,第329页.
  15. Elyachar 2005,第56页.
  16. Raymond 2000,第328页.
  17. Shillington 2005,第199页.
  18. Hourani, Khoury & Wilson 2004,第12页.
  19. Raymond 2000,第326–329页.
  20. Raymond 2000,第319页.
  21. Raymond 2000,第322页.
  22. [The Fire Damage]. Al-Ahram. 12 May 2010 [4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y 2011) (阿拉伯语).
  23. Raymond 2000,第349页.
  24. Raymond 2000,第343–345页.
  25. Sims 2012,第52-53页.
  26. . [9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September 2013).
  27. BBC News: "Egypt protests: Anti-Mubarak demonstrators arrest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6 January 2011 . accessed 2011.01.26
  28. . Almasry Alyoum. 2011-01-25 [201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8).
  29. BBC News: "Egypt protests: curfew defied in Cairo and other cit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9 January 2011 . accessed 2011.01.29.]
  30. . BBC News. 13 March 2015 [14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March 2015).
  31. . The National. [202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32. . WolframAlpha. Wolfram Research. [10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August 2011).
  33. . Cairo Governorate. [10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pril 2009).
  34. Brinkhoff, Thomas. . City Population. [12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 September 2013).
  35. El-Shazly E.M. (1977) The Ocean Basins and Margins, The G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gion (Plenum press, New York-Londo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trieved 20 September 2020
  36. El-Sohby M.A., Mazen S.O (1985) Proceedings,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an Francisco), Geological Aspects in Cairo subsoil Development, 4, pp 2401–2415. Retrieved 20 September 2020
  37. Collins 2002,第125页.
  38. Amanda Briney. . Geography of Cairo. About.com. 20 February 2011 [14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12).
  39. Leila, Reem. (894). al-Ahram Weekly. 24–30 April 2008 [12 Sept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August 2009).
  40. . 4 September 2018 [3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May 2019).
  41. . Köppen-Geiger. [22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2).
  42.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April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4-18).
  43.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pril 14, 2014].
  44. Cappelen, John; Jensen, Jens. (PDF). Climate Data for Selected Stations (1931-1960). 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82. [April 14,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April 27, 2013) (丹麦语).
  45. . [29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46. "To Catch Cairo Overflow, 2 Megacities Rise in Sand" 存盘,存档日期11 March 2017. article by Thanassis Cambanis in The New York Times 24 August 2010. Retrieved 25 August 2010
  47. Map of Greater Cairo & SODIC Developments 存盘,存档日期20 September 2010.. Retrieved 25 August 2010
  48. UN-Habitat 2011,第20-21页.
  49. . Aav.com.eg.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November 2010).
  50. . Ghabbourauto.com. [10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3 December 2011).
  51. . Mcv-eg.com.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May 2010).
  52. TradeHolding.com B2B Network. . Gulfbusiness.tradeholding.com.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ly 2011).
  53. . Seoudi.com.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February 2011).
  54. . Speranza Egypt.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August 2009).
  55. . Aboulfotouh.com. [14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anuary 2010).
  56. Vatikiotis, Panayiotis J. . Routledge. 1997: p. 194.
  57. www.antiquities.gov.eg/DefaultEn/Pages/UnderConstraction.aspx/
  58. . [2019-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59. . Ask-Aladdin.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60. e.g. O'Neill et al 2012
  61. Raymond 1993,第90–97页.
  62. . cairo.gov.eg. Cairo.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参考书目
  • Alsayyad, Nezar. . 2011. ISBN 9780674060791. doi:10.4159/harvard.9780674060791.
  • Beattie, Andrew. illustrat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517893-7.
  • Butler, Alfred J. . Portland, OR: Butler Press. 2008. ISBN 978-1-4437-2783-9.
  • Artemis Cooper, Cairo in the War, 1939–1945, Hamish Hamilton, 1989 / Penguin Book, 1995. ISBN 0-14-024781-5 (Pbk)
  • Max Rodenbeck, Cairo– the City Victorious, Picador, 1998. ISBN 0-330-33709-2 (Hbk) ISBN 0-330-33710-6 (Pbk)
  • Wahba, Magdi (1990). Cairo Memories" in Studies in Arab History: The Antonius Lectures, 1978–87. Edited by Derek Hopwoo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 . Islamica Magazine. 2006, (15) [6 Decem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 April 2007).
  • Peter Theroux, Cairo: Clamorous heart of Egypt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April 1993
  • Cynthia Myntti, Paris Along the Nile: Architecture in Cairo from the Belle Epoqu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3.
  • Cairo's belle époque architects 1900–1950, by Samir Raafat.
  • Antonine Selim Nahas, one of city's major belle époque (1900–1950) architects.
  • Nagib Mahfooz novels, all tell great stories about Cairo's deep conflicts.
  • Lewicka, Paulina. . 2011. ISBN 9789004206465. doi:10.1163/ej.9789004194724.i-626.
  • Sanders, Paula. . Cairo: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2008. ISBN 978-977-416-095-0.
  • Jörg Armbruster, Suleman Taufiq (Eds.) مدينتي القاهرة (MYCAI – My Cairo Mein Kairo), text by different authors, photos by Barbara Armbruster and Hala Elkoussy, edition esefeld & traub, Stuttgart 2014, ISBN 978-3-9809887-8-0.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开罗”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导游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维基学院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维基数据 维基数据上的数据项

照片和影像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