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

〈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簡稱〈永元兵器簿〉〈永元器物簿〉,是一份於今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一帶發現的居延漢簡,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漢代簡冊,包括木簡、墨跡和編繩。這份簡冊由四組編繩連接七十七支簡而成。該文物是第一件指定的中華民國國寶,今保存於臺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

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
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
年份永元 (东汉)五年至七年(西元93-95年)
類型简牍
狀態中華民國國寶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沿革

西元前140-87年期間,漢武帝多次派遣軍隊出塞擊敗匈奴,奪取了河西地區,並建立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他不僅進行了邊境的移民和開拓,還在北方和西北地區建立了許多烽燧和郵驛,並派遣士兵駐守農田和保衛邊境。其中在紙張發明之前,簡牘曾作為重要的書寫材料使用。因此自戰國時期秦汉期間大量典籍和各種文書,皆是透過抄寫於簡牘之上而得以保存。而〈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則於永元_(东汉)五年至七年(西元93-95年)期間所撰寫,作為當時一名「候長」對高級長官報告自己防守的烽隧清點軍事裝備之裝檢報告。

自1901年起,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英國考古學家兼探險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等人,開始在尼雅遺址樓蘭等地進行調查和挖掘工作,並運走了大量的漢晉簡帛文書。[3]

1930年,斯文·赫定與中國學者團隊徐炳昶袁复礼黄文弼合作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甘肅額濟納河一帶進行考察。並從1930年4月27日到1931年3月27日於沿額濟納河流域踏查南北250公里,東西60公里的範圍,鄰近額濟納旗黑城遗址處之漢代烽燧遺址挖掘出漢代簡牘,此後陸續在各種遺址410多處發現簡牘,共計10085枚。這批簡牘後被稱為「居延漢簡在,並在931年5月下旬運抵北平[4]

然而由於中国抗日战争爆發,為避免文物受到戰火波及,這批簡牘於1937年底運往香港,在香港大學經過3年的整理後,於1940年8月4日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存。後來於1965年10月21日,這些簡牘運至臺灣交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展示於該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

2008年4月2日,〈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被指定為國寶,審查委員做出以下說明:

〈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是迄今所有出土漢簡中,木簡、墨跡及編繩保存都最完整的一份漢代簡冊。簡冊中除兩支空白簡,其餘簡上是五份廣地南部按月及四時上報部內破胡燧、澗上燧釜、磑、弩、箭等裝備數量及情況的報告書。後人可由這份簡冊瞭解邊塞有那些裝備及如何檢查裝備。本件〈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且品質精良,數量特別稀少,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第一、三、五、六款,指定為國寶。[5]

2014年,〈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等文物,經利用紅外線掃描器製作高解析度的數位影像,重新整理並出版專刊《居延漢簡》[6][7],同時建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供各界使用。[8][9]

文物

該簡冊長23.1公分、寬91.6公分,重243.63公克,重254.82公克(含編繩)[10],整份清冊由四份較小的簡冊編聯而成。前面三份簡冊是按月份填寫裝備數量和狀況的月言簿。最後一份簡冊則包含了兩季的季報表四時簿。總共有五份簡冊組成的清冊。由於多數在漢代簡牘所編簡的麻繩已經完全腐爛。無法確定它們的前後次序。而本冊出土時所用的麻繩依然完好無損,甚至保存兩隻已連在一起的備用空白簡牘。[11][12]

該簡牘則記載了東漢和帝永元五年到七年(公元93年至95年)期間,廣地侯官南部的破胡隧、澗上隧所清點的(音同府)、磑(音同謂)、等裝備的數量和狀況。檢查的結果,如果「帳物相符」,則會在最後註記「毋出入」,而本冊則因筆誤寫成「毋入出」。[13]

節錄

「月言簿」永元五年六月節錄:

廣地南部言永元五年六月官兵釜磑月言簿。承五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令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具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錮口,呼長五寸。磑一合,上蓋缺二所,合大如疏。右破胡隧兵物。具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故系往往絕。盲矢銅鍭箭五十枚。磑一合,敝盡不任用。右澗上隧兵物。凡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毋入出。永元五年六月壬辰朔一日壬辰,廣地南部候長信叩頭死罪敢言之:謹移六月見官兵物月言簿一編,叩頭死罪敢言之。[14][15][16]

「月言簿」永元五年七月節錄:

廣地南部言永元五年七月見官兵釜磑月言簿。承六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今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具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錮口,呼長五寸。磑一合,上蓋缺二所,各大如疏。右破胡隧兵物。具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故系往往絕。盲矢銅鍭箭五十枚。磑一合,敝盡不任用。右澗上隧兵物。凡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毋出入。永元五年七月壬戌朔二日癸亥,廣地南部候長叩頭死罪敢言之:謹移七月見官兵釜磑月言薄一編,叩頭死罪敢言之。[16]

「月言簿」永元六年七月節錄:

廣地南部言永元六年七月見官兵釜磑月言薄。承六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具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錮口,呼長五寸。磑一合,上蓋缺二所,各大如疏。右破胡隧。具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故系往往絕。盲矢銅鍭箭五十枚。磑一合,敝盡不任用。右澗上隧。凡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毋出入。永元六年七月丙辰朔二日丁巳,廣地南部候長叩頭死罪敢言之:謹移七月見官兵釜磑月言薄一編,叩頭死罪敢言之。[16]

「四時簿」永元七年正月節錄:

廣地南部言永元七年正月盡三月見官兵釜磑四時薄。承六年十二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具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錮口,呼長五寸。磑一合,上蓋缺二所,各大如疏。右破胡隧。具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故系往往絕。盲矢銅鍭箭五十枚。磑一合,敝盡不任用。右澗上隧。永元七年三月壬午朔一日壬午,廣地南部候長叩頭死罪敢言之:謹移正月盡三月見官兵釜磑四時薄一編,叩頭死罪敢言之。[16]

「四時簿」永元七年四月節錄:

廣地南部言永元七年四月盡六月見官兵釜磑四時薄。承三月余官弩二張,箭八十八枚,釜一口,磑二合。具弩一張,力四石,木關。陷堅羊頭銅銀鍭箭卅八枚。故釜一口,鍉有錮口,呼長五寸。磑一合,上蓋缺二所,各大如疏。右破胡隧。具弩一張,力四石,五木破,故系往往絕。盲矢銅鍭箭五十枚,磑一合,敝盡不任用。右澗上隧。永元七年六月辛亥朔二日壬子,廣地南部候長叩頭死罪敢言之:謹移四月盡六月見官兵釜磑四時薄一編,叩頭死罪敢言之。[16]

參考文獻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開放博物館.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繁體)).
  2. 中華民國文化部. . memory.culture.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3. 聯合新聞網. . 500輯.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中文(臺灣)).
  4.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museum.sinica.edu.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3) (中文(臺灣)).
  5. 三立新聞網. . www.setn.com. 2019-12-13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中文(臺灣)).
  6. 鷹取祐司〔著〕、陳捷〔譯〕. . 2019 年 3 月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7).
  7.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8. . digitalarchives.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9. . 2011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10. 馬銘浩. . 臺灣: 夏荊山藝術論衡第12期. 2021-09-01.
  11.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museum.sinica.edu.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12. 史語所展品圖錄製作小組編輯. . 臺北市: 中研院史語所. 2002.
  13.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museum.sinica.edu.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中文(臺灣)).
  14. . digiarch.sinica.edu.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15.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museum.sinica.edu.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中文(臺灣)).
  16. .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