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道街

巡道街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一条南北走向道路,道路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乔家路。巡道街得名于巡道衙门。道路全长486米,宽2.2至10.7米,沥青路面。[1][2]

背景

当地原本名为瞿家湾,又叫水仙宫前街[1]

清朝初年在各设立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又设左右参议协助工作,被称为「守道」,监督布政使工作的是按察使,按察使下属要在省内各地巡视和检查工作,称为「巡道」,督察军务的是「兵备道」,监视水利的是「水利道」。乾隆十八年(1753年),中央撤消布政使和参议,创建巡抚制,原本按察使下属分巡各地的巡道成为巡抚的派出机构,固定驻扎在一地,分管地方军政。巡道从监察机构变成省巡抚派出的地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3]

清朝初年, 朝廷为了肃清沿海反清势力,在太仓设立了一个「分巡苏松兵备道」, 康熙二年(1663年),镇江划归江宁府管辖, 常州划归分巡苏松兵备道管辖, 机构又改名为「分守苏松常道」并移驻苏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清政府沿海的军事防务开始逐渐松弛。两年后,康熙帝下令开放海禁,海禁,分巡苏松兵备道改为「分巡苏松道」。雍正三年(1725年),由于分巡苏松道又兼管海关,所以也被叫作「海关道」。雍正八年(1730年)决定分巡苏松道改为「分巡苏松兵备道」并移驻上海,该道又称上海道。乾隆元年(1736年)又将太仓划归入,分巡苏松兵备道更名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下辖苏州府太仓直隶州以及松江府。首任道台是河南雎州人王澄慧。雍正七年(1729年)王澄慧到上海后就购入上海县城东门内的民地14亩修建巡道衙门,衙门南门门前的路被叫作「巡道前街」或「道前街」,衙门西侧的路被叫作「巡道西街」以及「巡道街」。1843年11月7日,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签订上海开端口协定。[2][3]

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小刀会攻打巡道衙门,上海道台吴健彰被小刀会活捉,衙门建筑全部毁坏,1855年小刀会被镇压后巡道衙门又在原址重建。1911年11月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最后一 任上海道台刘燕翼出逃至上海租界,巡道衙门成为上海革命政府警察厅机构,巡道前街被改为「警察厅路」,简称「警厅路」,上海战役后又改为金坛路巡道衙门旧址位于金坛路与巡道街的东北转角处的金坛路25号。迄今留存的建筑是1930年代时重建的。[3]

参考数据

  1. .
  2. .
  3.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