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

崔琰163年—216年),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司空崔林堂兄[1],原屬袁紹,後屬曹操

崔琰
國家東漢
時代東漢末年
主君袁紹、曹操
姓名崔琰
季珪
氏族清河崔氏
籍貫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
出生163年
逝世216年(53歲)

生平

早期

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並在鄭玄處求學,但是学期未過一年,就恰逢黃巾之亂,徐州黃巾軍攻破了北海郡(194年),鄭玄與其子弟到不其山避難,當時糧十分缺乏,玄只好停學,辭謝其子弟,因此琰被遣散,到處都是盜寇,西去道路不通,於是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去壽春,向南到長江,洞庭湖地區。離開家鄉四年後才回家,在家只以彈琴讀書自娛。

為袁紹屬下時

袁紹聽到琰名譽後徵召,時紹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琰勸紹:「昔日荀况(荀子)有說道:『對士兵平日不教訓,戰鬥力不強,即使是商湯周文王都不能拿那些人來打勝仗』現在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都未看到主公的德政,應令各郡縣掩埋屍骸來顯示傷痛及愛心,追隨周文王之仁慈之舉。」[2]於是被任為騎都尉。

後來紹要出兵於黎陽,鎮守延津,琰說:「天子現於許昌,百姓都想支持朝廷,本軍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方便可安定此區。」[3]但紹不聽,因此於官渡被挫敗,紹死後,其子袁譚袁尚奪位時爭取琰,但琰以病來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監獄,終被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死。

為曹操屬下後

袁譚被打敗後投靠曹操任冀州牧,徵召琰為別駕從事,於宴會上對琰說:「昨日查核戶籍,可達三十萬之多,冀州可稱為大州了!」但琰說:「現在九州分裂,二袁(袁譚和袁尚)大動干戈,冀州人民屍體遍野,沒聽說王師以仁政為先導,訪問民眾風俗,救民於火,反而卻計算甲兵多少,把此當成大事,難道冀州百姓都是這樣來期望明公(曹操)嗎?」[4]於是操肅然動容,向琰表示歉意,當時在場的賓客都大驚失色。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照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琰規勸:「曾聽周文王不敢打獵為樂,《尚書》記載此時以為後人借鑒,魯隱公外出觀魚,《春秋》因其非禮而譏諷之。這是周公,孔丘格言,兩部經典有所明義,夏桀無道,成為商朝一面鏡子,《詩經》說道:『殷鑒不遠。』;王者的疾日不該舉樂,《禮記》記載此事作為忌戒。這又是比較切近的得失成敗的比例,不能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強,而其公子任意放縱,遊玩作樂,極為奢侈,正義之舉天下不聞,明哲君子頓刻間便離去,勇武壯士不肯為其為爪來使用,這就決定了袁氏雖擁有了百萬民眾,地盤跨過河北,卻沒立足之地。今國家衰敗,恩惠施予尚不普遍,百姓都想著德政。況且明公親自參與軍旅徵討,上上下下操勞辛苦,謹慎地使行為端正,思慮治國最高戰略,對內所有鑒戒,對外發揚高遠節操,深加思索對太子責任,寶貴身份。而現在穿著山澤園囿卑賤服裝,急於四處奔馳,身臨險地,志向只限於打獵小娛樂,忘了國家社稷的重要,這實在令有識者痛心啊!希望能燒毀獵具,捨棄戎服來滿足眾人願望,不讓老臣獲罪於天。」後來曹丕果真聽其教誨,做到以上所有東西,還說其再犯錯就再給教誨。[5]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成為了丞相,崔琰為东西曹掾属征事。起初授於其東曹职务時文告說:「君有伯夷風範,史魚耿直,反貪夫因君之名譽而變得清廉,壯士因崇尚君名譽而更勉勵自己,這是可作為時代表率的,所以授君為東曹一職,履行职责。」[6]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初建,任命崔琰為尚書,這時尚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華及愛心。曹操猶豫,發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訪談。崔琰信不封口答复:「我懂《春秋》有長子當立大意,並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慧,應該繼承大業。琰將用死來堅守原則。」由於曹植是崔琰的姪女婿,操十分稱讚崔琰的大公無私與高風亮節,喟然嘆息,升其為中尉。[7]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再加上個性耿直,勇於提出諫言,朝廷中人均對他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崔琰曾經推荐过鉅鹿人楊訓,說他虽然才能不足,但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徵召楊訓。

引咎而死

曹操為魏王時,崔琰所推薦的楊訓上表稱讚曹操功績,誇述曹操盛德,就有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認為崔琰推介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拿表文來看,便寫信給楊訓:「讀過你的表文了,寫得很好!時勢啊時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人喜歡譴責、呵叱別人,而不尋求情理。但有人誣陷說崔琰此信是傲世不滿且怨恨咒罵,曹操便生氣說:「諺語說『生女耳(只不過是生個女兒罷了)』,『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的意思為很不恭順。」於是崔琰被罰為徒隶,派人監視,但他也不屈服,曹操便下令文:「崔琰雖然受刑,但仍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於是賜崔琰死。根據傅玄著作《傅子》記載,是丁儀的讒言冤死了崔琰。[8]

《魏略》記載,有人得到崔琰的信並用來包裹籠,且拿著籠在街上行走。當時有位與崔琰不和的人,從遠處看見用來包裹籠的信紙上有崔琰的名字,就向曹操告發崔琰。曹操認為崔琰心懷不滿,於是將崔琰收監,並削去他的頭髮要他當勞役。那人又向曹操告發說:「崔琰雖為勞役,但他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怨忿。」曹操亦對此認同,便想殺死崔琰。曹操派人去處理崔琰,那官員向崔琰說:「你的事三日後會有消息。」崔琰不明白這是甚麼意思,幾日後,那官員向曹操告知崔琰未死,曹操憤怒地說:「難道崔琰非要我動刀不可嗎!」那官員將此言告知崔琰,崔琰說:「我真不好,沒想到曹公是這樣的意思!」然後就自殺。[9]

由於曹操性忌,凡是不可容忍的人如孔融許攸婁圭都曾是曹操老友,但皆為不恭敬者被殺,而崔琰則是世人長年痛惜之者。崔琰死後,同朝的毛玠十分不愉快。

性格特徵

崔琰相貌端正而有威儀,眉目疏朗,聲音洪亮,四尺鬍鬚整齊秀長,直垂胸脯,儀態十分威嚴,入朝每每引起群臣的矚目,連曹操都對其相當敬畏,但其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歡擊劍、崇尚武藝,因此於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其轉為正卒時才感慨發奮,才研讀《論語》、《韓詩》,使到其有文武的一面。

與司馬兄弟(司馬朗司馬懿)要好,曾對司馬朗評論司馬懿明哲公允,剛強果斷英勇,沒人可比。也有評論過其堂弟崔林說其大器晚成的人,最終必有發展。又對孫禮說其誠信耿直,剛毅果斷,又對盧植兒子盧毓說其清醒機警,深明事理,百折不饒。還對禮,毓說可做三公,果真,林,禮及毓成宰輔。還有與要好朋友公孫方宋阶早逝,因此崔琰就撫養其子女,對待其子為親生子,其明鑒卓識,篤於情義。

逸事

世说新语捉刀的故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但自认容貌醜陋,無法在外國稱雄,就命一表人材的崔琰假裝魏王,接见匈奴使臣。曹操自己扮成侍衛武士,持刀站在床头。接见完毕,派間諜问匈奴使臣:“魏王怎麼樣?”使臣回答:“魏王氣派高雅,儀表非凡,但是床頭捉刀人才是英雄啊!”曹操听到此事,就派人追杀这个會識人的使臣。[10]

家庭

  • 崔密,崔琰父親
    • 崔霸,崔琰兄長[11]
      • 崔氏,崔霸女,嫁曹植。《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 崔諒,《世說新語》記載為崔霸孫,《冀州記》則記載為崔琰之孫,《新唐書》則記載為崔琰子
          • 崔遵,崔霸曾孫,後燕太常卿
          • 崔毖,崔琰曾孫

評價

  • 陳壽於《三國志》評論:「崔琰高格最優,鮑勳秉正無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 傅玄《傅子》:「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
  •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 鱼豢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 袁宏《三國名臣頌》:「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生所以不與,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 严从:「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左右失容,捐生取义,千载称美,虽遇谗谮,荩亦其素志矣。」
  • 罗贯中:「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 梁启超:「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玠、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铨部之徇私也,于是崔亮裴光庭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孙丕扬定为掣签之法。防之诚密矣,然而奇才不能进,庸才不能退,则考绩废也;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
  • 易中天:「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

崔琰初为袁绍谋事。袁绍败亡后,曹操辟他为官。崔琰刚正不阿,官做到尚书。后来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奸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影視

漫畫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12》,出自陳壽三國志

參考資料

註解

  1. 《三國志·魏志二十四·崔林傳》: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
  2.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布列,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骨埋(上此下肉,念此),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
  3.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4. 謂琰曰:「昨安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人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人聲先路,存向風俗,救其凃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5.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蓋聞盤於遊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之明義。殷鑒夏後,《詩》稱不遠,子卯不樂,《禮》以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查也。袁族富強,公子寬放,盤遊滋侈,義聲不聞,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壯士,墮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擁徒百萬,跨有河朔,無所容足也。今幫國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況公親禦戒馬,上下勞慘,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內鑒近戒,外揚遠節,深惟儲副。而猥襲虞旅之賤服,忽池騖而陵險,志雉兔之小娛,忘社稷之為重,斯誠有識所以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6.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7. 《三國志·魏書·崔琰傳》: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8. 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忠信顯於魏朝;丁儀間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誅。
  9. 《魏略》於《三國志裴注·魏書·崔琰傳》註釋記載:人得琰書,以裹幘籠,行都道中。時有琰有不平者,遙見琰名著幘籠,從而視之,遂白之。太祖以為琰腹誹心謗,乃收付獄,髡(原上髟下几)刑輸徒。前所白琰者又复白之雲:「琰為徒,虬須直視,心似不平。」時太祖亦以為然,遂欲殺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經營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後數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鋸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謝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殺。
  10. 《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1.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伯基八世孫密。密二子:霸、琰。霸曾孫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