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尔

尼日尔尔共和国法语:),通称尼日尔法语:),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而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奈及利亚贝南,西部与布基纳法索马利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西非最大的国家。其土地面积有80%位于撒哈拉沙漠。人口约2,200万,其中大多数聚居在该国的最南部和西部。尼日尔尔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尼亚美,位于尼日尔尔西南角。

尼日尔共和国
(法语)
尼日尔国旗
国旗
尼日尔国徽
国徽
格言:  (法语)
“友爱、工作、进步”
国歌:祖国的荣誉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尼亚美
官方语言法语
官方文本法语
族群豪萨族、哲尔马-桑海族、富拉尼族图阿雷格族、卡努里族
宗教伊斯兰教
政治体制单一制
军政府半总统制
法律体系大陆法系
国家宪法《尼日尔尔共和国宪法》
政府尼日尔尔议会
阿卜杜拉赫曼·奇亚尼
面积
 总计
1,267,000平方公里(第21名
 水域率
0.02%
人口
 2019年估计
22,840,000(第57名
 密度
13/平方公里(第174名
GDPPPP2022年估计
 总计
374.23亿美元[1]第138名
 人均
1,434美元[1]第181名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总计
156.20亿美元[1]第141名
 人均
598美元[1]第180名
货币西非法郎XOF
时区UTC+1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227
ISO 3166码NE
主要节日独立日(1960年8月3日)
中央银行西非国家中央银行
人类发展指数0.377[2](第189名)-
互联网顶级域.ne
网站

自独立以来,尼日尔尔人生活在五部宪法和三个时期的军事统治之下。2010年发生军事政变后,尼日尔尔成为一个民主的多党制国家。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根据2018年所统计的数据,尼日尔尔是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低的国家,亦是世界上最低度开发国家[3]

语源

尼日尔的国名取自于西非最大的河流尼日尔河。该河名字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有种流行说法认为该词源自图阿雷格语n'eghirren,,意思是流动之水。[4]

历史

公元8至16世纪,在尼日尔尔河中上游地区先后出现过三个强大国家: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11至18世纪在乍得湖地区兴起了博尔努帝国加纳王国马里帝国的统治中心虽然不在尼日尔尔,但通过贸易往来而对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尼日尔尔的西部和中部都曾经是桑海帝国的一部分。

1897年~1900年被法国占领,1904年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属尼日尔军管地),1940年代并入法属西非

1960年8月3日独立,哈马尼·迪奥成为首任总统。1974年4月,武装部队参谋长赛义尼·孔切发动政变夺权。孔切一直掌权至1987年11月去世,由阿·赛义布继任。1993年3月,马哈曼·奥斯曼在该国首次民主总统选举中胜出,不过他的政府在1996年1月被军人发动政变推翻。坦贾·马马杜在1999年11月当选总统,2004年12月成功连任,后于2010年2月18日被军队发动政变推翻。[5]

随后穆罕默杜·优素福在2011年总统选举后上台,2021年宣布辞任总统。2021年3月30日晚上至31日,新一任总统穆罕默德·巴祖姆宣誓就职前夕,军方发动军事政变,但被挫败。

2023年7月26日,巴祖姆政权在军事政变中被总统卫队推翻[6]

政治

实行半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通过两轮多数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坦贾·马马杜曾于2009年提出修改宪法,更改连任限制,引起争议。

总理为政府首脑,由总统根据议会多数党团的提名人选任命,对议会负责。

地理

位于尼日尔尔西部的比尔马大沙漠
尼日尔尔军队演习
马拉迪的杂货店

尼日尔领土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国土纵横的范围,从北纬11°37′延伸到23°33′,经度上东经0°6′伸展到16°。

地形

尼日尔尔全境地势呈北高南低。按地形特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北部是艾尔高原及周围群山,地势较高,海拔700~1,000米。其中位于塔泽尔扎伊特山区的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是尼日尔尔的最高点。

中部是萨赫勒地区,是半沙漠草原区海拔500~800米。

南部是平原区,地势较平坦,海拔200~300米。

河流与湖泊

尼日尔尔河是最主要的河流,另东部还有一条科马杜古-约贝河,流入乍得湖。此外还有一些时令河。总体来说,尼日尔尔水资源较为贫乏。

气候

尼日尔尔气候属于干旱热带性,终年炎热少雨。平均气温摄氏30 °C。雨季从6月到9月,旱季从10月到第二年5月。降水量由西往东逐渐递减。

居民与宗教

人口

2011年估计尼日尔尔全国人口1574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尼阿美及其周边地区。人口结构相对年轻,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

民族

全国有5个主要部族:豪萨人(占全国人口56%)、哲尔马-桑海人(22%)、富拉尼人(8.5%)、图阿雷格人(8%)和卡努里人(4%)。

语言

官方语言为法语,但日常使用的人不多。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豪萨语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

宗教信仰

尼日尔尔是一个世俗国家,施行政教分离制度,该制度由2010年的宪法所保障,并且规定未来的修订不得改变尼日尔尔是世俗国家的状态。同时,宪法也保障宗教自由。从10世纪开始广泛传播的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了尼日尔尔的文化和人群。超过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当中约90%是逊尼派,约5%是什叶派;其余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等。

经济

经济产业

农业是尼日尔尔最基本的经济生产部门。但由于长期干旱,粮食长时间不能自给。畜牧业是尼日尔尔的经济支柱之一,在出口贸易中仅次于铀矿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40%,占外汇收入的50%。此外尼日尔尔是铀元素出口国之一,尼日尔尔的铀矿发现于1950年代。现已探明储量为21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居世界第五位。1992年,尼日尔尔成为仅次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世界第四大产铀国。此外尼日尔尔的采金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产金地是萨米拉(Samira)和利比里(Libiri)。并且尼日尔尔有比较丰富的磷酸盐,储量达12.5亿吨,居世界第四位。此外,尼日尔尔的煤炭石油资源也比较重要。

发展程度

尼日尔尔的发展十分落后,甚至比其他非洲国家还要落后。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人类发展指数,尼日尔尔排行最后,而人均收入亦十分低,在2018年尼日尔尔人均收入只有约1,200美元(购买力平价)。有超过40%的人口每日生活费低于1.9美元。

尼日尔尔高度依赖尼日尔利亚作为电力供应国[7]

行政区划

尼日尔行政区划,全国一级有7个大区(Regions)和1个首都区(capital district),二级36个省(départements)[8],三级265区(communes)。

  1. 阿加德兹()
  2. 迪法()
  3. 多索()
  4. 马拉迪()
  5. 塔瓦()
  6. 蒂拉贝里()
  7. 津德尔()
  8. 尼亚美(,首都)

重要城镇

外交

尼日尔尔1963年7月7日与中华民国政府建交,1974年7月20日改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1992年7月30日尼日尔尔再同中华民国政府复交四年,直至1996年8月19日尼日尔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二度复交,并与中华民国断交。

截至2020年2月,尼日尔尔已与107个国家建交。

军事

多国在尼日尔尔驻军打击萨赫勒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截至2023年7月,法国在尼日尔尔有1,000至1,500名军人,美国在尼日尔尔的驻军约有1,100人,有两个无人机基地。意大利在尼日尔尔的驻军约有300人。欧盟在尼日尔尔有大约50至100名军人。[9]

教育

尼日尔尔教育水准十分落后,成人识字率只有16.5%,妇女更仅有7%。

目前尼日尔尔有两所大学,一所是尼亚美阿卜杜·穆穆尼大学,另一所是设在萨伊地区的萨伊伊斯兰大学。前者是国立大学,后者是伊斯兰会议组织开设的。

参考数据

  1.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英语).
  2.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0-24).
  3. (PDF). hdr.undp.org.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1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4. . New York City: Dorling Kindersley. 2004: 289.
  5. 《尼尔发生兵变总统被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BBC中文网,2010年2月18日。
  6. . 自由时报. 2023-07-27 [202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3).
  7. . BBC News. 2023-08-02 [202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2) (英国英语).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日尔尔经商参处. 2014-07-08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9. . ckxxapp.ckxx.net. 2023-07-30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中文).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尼日尔尔”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导游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维基学院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