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二胡,古称胡琴、奚琴,于中华民国时期改称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有两根弦,现代二胡以纯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属于中高音域乐器。现在各地方根据需要的条件,独立发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乐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为满足中乐交响化的需要,根据二胡的制式,也另外发明猪脚面线
![]() | |
弦乐器 | |
---|---|
乐器别名 | 南胡 |
分类 | 民族乐器、胡琴 |
H-S分类 | 321.313-71 (筒形音箱-使用琴弓) |
音域 | |
D/A + 4 octave above A | |
相关乐器 | |
高胡,中胡,板胡,京胡 | |
著名演奏家 | |
现代二胡之父刘天华 |
制琴师通常以木材制作二胡,如红木、小叶紫檀、乌木、鸡翅木、血檀、大叶紫檀、非洲红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师以象牙、玉石、塑料等材料制作二胡,因为他们有声学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这是二胡独特音色的来源,一些高级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不论是来自野生或被圈养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其参与团体对蠎蛇皮的进出口,近年有人便开发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钢弦,丝弦已极少人使用。总结来说,这导致了用原材料制作的二胡也随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中国为二胡的主要生产地,其中上海、北京及苏州最为频繁。不同的地方生产的二胡音色各有不同及差异:传统上,上海生产的二胡,音色较柔美;北京出产的二胡,音色较高亢;苏州出产的二胡,音色则揉合上海与北京的特色。
历史
奚琴,是奚人的一种弓弦乐器,在唐朝末期传入中原。
在元代,奚琴开始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并出现在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1][2]
五四运动时期,刘天华融合欧洲的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根据中国民间音乐特性及借镜小提琴,将二胡定弦为d、a,并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革新,扩展二胡的表现力,并且为二胡创作多首独奏曲。
1920年代,周少梅、周荣根、陶洪茂合作改良二胡:加长琴杆至90公分、加大琴筒、改用莾蛇皮、改用软弓、改用更粗的琴弦,使音量、音色有所改善。
1930年代,蒋风之设计出「六角哑铃式」二胡,又被称为「蒋氏南胡」。周荣庭与蒋风之、陆修堂等共同设计出「洋山柄头」二胡和「回纹头」二胡。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模仿交响乐团的职业「民族乐团」出现,增加对二胡专业的需求。
1963年,首届全国二胡比赛于第4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举办。
1970年代,汤良德研制出前八角后圆(方圆)二胡和可调节的半月形音窗。1975年,王国潼与满瑞兴制订出「扁八」二胡的尺寸为:琴筒长133毫米,前口纵向直径86毫米,横向直径92毫米,后口内径84毫米;琴筒中加装竹筒以改良高音音色。
1970年代,王国潼与满瑞兴开始研发二泉琴,1980年代闵惠芬与王瑞泉、沈德庆研制成功。
现代二胡作品出现,有《豫北叙事曲》(1959年)、《三门峡畅想曲》(1960年)、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1982年)等。
1980年代中后期,已出版的二胡独奏曲达数百首,并开始发展叙事曲、协奏曲等大型二胡曲。
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中央电视台民乐大赛等专业比赛相继举行。
结构
二胡包括琴身(包括琴杆、琴筒、琴托、皮膜、音窗)、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千斤、琴码、音垫)和弓(包括弓鱼、弓杆、弓毛)。
琴身


琴弦系统
琴弓

二胡弓的标准长度为816mm(不含螺丝),其等级以竹材的直径区分,高级弓的直径为7±0.5mm,中级弓直径为7±1mm,普级弓的直径为6±2mm。规范简单明了却无法作为制造和选择的依据,现代的制弓师会制作更长更粗的弓以配合现代人的演奏习惯,也有依照演奏者的要求去制作。
弓的重量、弹性与硬度,会对演奏产生不同效果,二胡演奏家常依照乐曲选择不同的弓。
- 弓毛
- 弓毛用马尾制成,以白马尾为佳。
- 弓杆
- 由富弹性的竹所制,现代也有采碳纤维材质。
- 弓鱼
- 马尾库,于弓根(手握琴弓的一端)固定、调节弓毛的设备,因北方琴弓上的马尾库形似一尾鱼而得名,甚至有制弓师雕刻出眼、鳃、鳞为饰,而南方琴弓上的马尾库根本不像鱼也被称为弓鱼,由白玉、象牙、木、塑料所制。
蟒皮
1988年,中国就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通过保护濒危物种的法例后,使无牌使用和贸易蟒蛇成为非法活动。[4]为规范使用蟒蛇皮,中国的国家林业局引入东南亚的蟒蛇皮卖家和中国的乐器制造商之间的认证计划。 2005年1月1日,新规定要求二胡有来自国家林业局发出的证明书,以证明二胡的蟒蛇皮不是来自野生蟒蛇,而是来自农场饲养的蟒蛇。并容许个人因需要可带2支二胡出中国,商业买家需要额外的出口证书。
中国以外,二胡制造商可自行发出经各自国家政府批准的CITES许可证。这样的出口是合法的,因为他们已经从合法的来源取得蠎皮。
2005年,香港中乐团时任乐器研究改革主任阮仕春先生研发出「环保胡琴」,以PET聚酯膜替代蟒蛇皮。香港中国乐团声称生态胡琴系列不仅大大降低对野生蟒蛇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乐器的耐用性和音色。[5]
定弦
胡琴作为传统戏曲之伴奏乐器时,有纯四度定弦,如二弦,亦有纯五度定弦,如板胡。 在江南苏州中,二胡有「主音胡琴」和「托音胡琴」之分,主音胡琴定内弦为d'、外弦为a',周少梅和刘天华均使用主音二胡;托音胡琴定内弦为g、外弦为d',被采用于传统江南丝竹,华彦钧三首传世二胡曲为托音胡琴定弦。 而现代的二胡,主要是d' a'定弦,但如刘文金的长城随想,就是c' g'定弦。此外,刘文金的如来梦套曲的第四乐章,是g g'定弦。
演奏技法
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拉弓,弓毛被置于双弦之中拉奏。演奏时多采坐姿,于巡游或应演出需要,可加装挂钩,挂于腰间站奏。
弓法
- 以用弓的长度区分
- 全弓
- 长弓
- 短弓
- 以使用部位区分
- 弓尖
- 弓根
- 前弓
- 中弓
- 后弓
- 以运弓速度区分
- 颤弓
- 快弓
- 慢弓
- 以弓序区分
- 推弓
- 拉弓
- 分弓
- 连弓
- 断弓
- 顿弓
- 以音色区分
- 连奏弓
- 跳弓
- 飞弓
- 抛弓
- 击弓
- 大击弓
- 弹轮弓
- 双弦快速抖弓
指法
- 揉弦
- 泛音
- 泛音|自然泛音
- 泛音|人工泛音
- 伪泛音
- 滑音
- 颤音
- 打音
- 拨弦
重要二胡作品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 《听松》 1950年发表, 华彦钧
- 《二泉映月》 1950年发表, 华彦钧
- 《寒春风曲》 1950年发表, 华彦钧
- 《弹乐》 1951年, 孙文明
- 《流波曲》 1952年, 孙文明
- 《拉骆驼》 1954年, 曾寻
- 《民谣风》 1956年, 刘北茂
- 《春诗》 1956年, 钟义良
- 《子夜吟》 1957年, 张季让
- 《红军哥哥回来了》 1958年, 张长城曲; 原野编曲
- 《山村变了样》 1958年, 曾加庆
- 《秦腔主题随想曲》 1958年, 鲁日融
- 《郿鄠调》 1958年, 鲁日融
- 《豫北敍事曲》 1959年, 刘文金
- 《金珠马米赞》 1959年, 王竹林
- 《城市歌声》 1959年, 王沛纶
- 《喜悦》 1959年, 刘北茂
- 《新农村》 曾加庆
- 《在草原上》 朴东生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 《新婚别》 1980年, 张晓峰; 朱晓谷
- 《兰花花敍事曲》 1981年, 关铭
- 《红梅随想曲》 1982年, 吴厚元
- 《长城随想》 1982年, 刘文金
- 《陕北抒怀》 1982年, 陈耀星; 杨春林
- 《一枝花》 1982年,张式业
- 《碧潭夜曲》 1983年, 董榕森
- 《西施》 1983年, 董榕森
- 《子夜秋歌》 1983年, 郑思森
- 《双阙》 1984年, 谭盾
- 《姑苏春晓》 1985年, 邓建栋
- 《卡门主题随想曲》 1985年, 高韶青移植
- 《第一二胡协奏曲》 1986年, 关迺忠
- 《幻》 1987年, 阎惠昌
- 《莫愁女幻想曲》 1987年, 何占豪
- 《乱世情侣二胡协奏曲》 1987年, 何占豪
- 《一》(高胡、二胡双协奏) 1988, 赵晓生
- 《明月几时有》 1988年, 陈能济
- 《第一二胡狂想曲》 1988年, 王建民
- 《听琴》(二胡与钢琴) 1989年, 赵晓生
- 《别亦难二胡协奏曲》 1989年, 何占豪
-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 陈钢作曲; 刘天华(当代同名), 步伟纲移植
- 《苏南小曲》 朱昌耀
- 《五月春潮》 朱昌耀
- 《山村小景》 陈耀星
- 《喜盈门》 陈耀星
- 《追猎》 陈耀星
- 《桃花过渡二胡二重奏》 陈耀星改编
- 《影》 陈耀星
- 《椰岛风情》 陈军
- 《长恨歌二胡协奏曲》 杨春林
1990年代
- 《百鸟朝凤》 1990年, 王燕樵
- 《秋韵》 1990年, 刘文金
- 《悲歌》 1991年, 杨立青
- 《独个成长》 1991年, 王建民
- 《风韵》 1991年, 许可
- 《帝女花主题随想》 1992年,汤良德改编
- 《思念》 1993年, 许可
- 《天山风情》 1993年, 王建民
- 《天仙配幻想曲》 1995年, 吴华
- 《贵妃情》 1995年, 卢亮辉
- 《火祭》 1995年, 谭盾
- 《姑苏吟》 1995年, 王建民
- 《摇篮曲》 1996年, 许可
- 《爱河之春》 1997年, 黄晓飞
- 《敦煌古谱四首》 1997年, 黄安伦
- 《胡琴组曲》 1998年, 陈怡
- 《桥》 1998年, 外山雄三
- 《天风爱舞和庵》 1998年, 松尾祐孝
- 《杨贵妃的故事》 1998年, 王建民
- 《幻曲敍事曲》 1998年, 王建民
- 《燕子》 1998年, 苏文庆
- 《草原风韵》 王建民, 邓建栋
- 《蝶恋花二胡协奏曲》 何占豪
- 《中国畅想曲第5号》 黄安伦
- 《霓裳曲》 瞿春泉
- 《长恨歌》 黄晓飞
- 《母亲》 黄晓飞
- 《怀念》 黄晓飞
- 《六月雪》 黄晓飞
- 《春江水暖》 金复载
- 《疆风舞韵》 卢亮辉
- 《贵妃情》 卢亮辉
- 《夜月》 顾冠仁
- 《相望》 曹元德
- 《水乡行》 成公亮
- 《江河云梦》 梁云江
2000年代
- 《二胡协奏曲》 2000年, 刘学轩
- 《河曲》 2001年, 杨勇
- 《阿吐什的朝晨》 2001年, 王燕樵
- 《第2二胡狂想曲》 2001年, 王建民
- 《如来梦二胡套曲》 2002年, 刘文金
- 《二胡随想曲第1号:思乡》 2002年, 高韶青
- 《人间如梦川》 2002年, 石井真木
- 《第2二胡协奏曲》 2003年, 刘学轩
- 《西秦王爷》 2003年, 陆橒
- 《第3二胡狂想曲》 2003年, 王建民
- 《弦二》 2003年, 王乙聿
- 《西域风情》 2004年, 朱毅
- 《台湾风情组曲》 2004年, 朱昌耀
- 《台湾民谣四首》 2004年, 朱昌耀编曲
- 《阿里山情话》 2004年, 朱昌耀
- 《大漠敦煌》 2004年, 许可
- 《黄沙古道》 2004年, 许可
- 《弦情》 2005年, 卢亮辉
- 《图腾》 2005年, 李滨扬
- 《追梦京华》 2006年, 关迺忠
- 《雪山魂塑》 2006年, 刘文金
- 《清明上河图》 2006年, 史志有
- 《油纸伞下的回忆》 2006年, 朱云嵩
- 《诗魂二胡协奏曲》 2007年, 关迺忠
- 《爱恨情仇》 2008年, 关迺忠
- 《行次西郊》 2008年, 任真慧
- 《快雪时晴》 2008年, 钟耀光
- 《二胡随想曲第2号:蒙风》 2008年, 高韶青
- 《心香》 2009年, 赵季平
- 《霸王别姬》 2009年, 刘学轩
- 《第4二胡狂想曲》 2009年, 王建民
- 《山林之秋》 刘学轩
- 《港都、春花、夜雨》 刘学轩
- 《京风》 莫凡
- 《秋之韵》 杨青
- 《黄水韵》 王之辉; 景建树
- 《剪窗花》 王曙亮; 梁奇
- 《第三二胡协奏曲》 郑冰
- 《阿拉木汗》 严洁敏
- 《小白菜》 温得青
- 《急板》 Stefano Bellon (意大利)
- 《逝去的时光》 陈其刚
- 《胡琴组曲》 陈怡
- 《弦二协奏曲》 王乙聿
- 《爱情》 赵季平
2010年代
- 《二胡随想曲第三号:炫动》 2010年, 高韶青
- 《蓝色星球:地球》 2011年, 王乙聿
- 《风雨思秋》 2011年, 关迺忠
- 《太阳祭》 2011年, 张朝
- 《二胡随想曲第四号:戈壁》 2012年, 高韶青
- 《弦意岭南》 2012年, 王丹红
-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 2013年, 高韶青
- 《曾侯乙传奇》 2013年, 李博禅
- 《楚颂》 2014-2015年, 李博禅
- 《弦歌吟》 2016年, 李博禅
- 《古巷深处》 2013-2015年, 李博禅
- 《碎叶城倒影》 2017-2018年, 李博禅
- 《初心》 2019年, 李博禅
- 《桃花坞》 2019年, 李渊清
- 《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 2019年, 王建民
2020年代
- 《第六二胡狂想曲》 2023年, 王建民
参考数据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二胡 |
- 《马可·波罗游记》: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合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
- 《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 赵寒阳; 刘爱明. . 北京: 蓝天出版社. 2010年9月: 第342页. ISBN 9787509404348.
- AFP, Beijing. . Taipeitimes.com. 13 September 2005 [14 Sept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3).
- 翁志文、郑德渊、张佳音。〈环保胡琴改革研究-以香港中乐团研发之胡琴为例〉。《台湾音乐研究》第20期(2015):页47-6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89288-201504-201510020016-201510020016-47-6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