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人

坦克人」(英语:)是一名男性示威者的绰号,其真实身份不详。该示威者于1989年6月5日(六四事件清场翌日)在北京东长安街[2]上只身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59式坦克车队驶离天安门广场[3]。尽管领头的坦克驾驶一度试图转向绕过,但是仍然遭到拦阻而不得前进。该名示威者其后爬上坦克砲塔,并试图和车长沟通。他似乎被说服而离开,坦克队伍则继续往前行进,但由于该名示威者又跑向前,驾驶员再度紧急煞停,[4]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一名骑着自行车的男子骑向坦克前方与阻挡坦克的男子交谈,随后两名身穿蓝色上衣的男子出现,带着阻挡坦克的男子离开现场。示威者独自阻挡坦克队伍行进的过程被杰夫·怀德纳等摄影师及国外媒体记录下来,相关相片和影像随即在国际间各大报纸头版与新闻媒体中广为流传并引起讨论[5]。其照片成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照片之一[5][6]

坦克人
1989年6月5日,“坦克人”阻挡坦克行进的画面。在照片的6个相似版本中,这一张由美联社摄影师杰夫·怀德纳拍摄[1]
失踪1989年6月5日
 中国北京市东长安街[2]
39°54′23.5″N 116°23′59.8″E
别名
  • 无名的抗议者(Unknown Protester)
  • 无名的反抗者(Unknown Rebel)
  • 王维林(Wang Weilin)
知名于六四天安门事件翌日只身阻挡坦克车队前进
2014年的天安门广场前路口,背景处可以看见北京饭店

许多关于六四天安门事件的纪录片和相关展览上,都会提及示威者阻挡坦克这一事件[7],并将「坦克人」视为六四的标志性象征[8]。外界一直流传该示威者姓名为「王维林」,该名最早是以英文拼音「」出现在英国星期日快报》上[9],但该示威者的确切身份及下落至今依然不明[10],而不同新闻媒体对于该示威者者更有不同称呼。公共电视网节目《前线》曾在2006年为此拍摄纪录片[5]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飘扬,共和国的旗帜》将该名男子称为「螳臂挡车的歹徒[11]。西方社会则将该名男子称作「坦克人」(Tank Man),或者是「无名的抗议者」(Unknown Protester)。1998年4月,美国《时代》杂志将该名男子以「无名的反抗者」(The Unknown Rebel)为名,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而在2003年时,由《生活》杂志发行的《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中,同样也收录了阻挡坦克车队的照片,尽管相关影像纪录被视为20世纪标志性的象征,但由于中国政府禁止互联网上流传相关图像,导致大部分中国民众对此并不了解[5]。2019年9月,相片的其中一名摄影师查理·柯尔印尼峇里岛逝世[12]

纪录

斯图尔特·弗兰克林所拍摄的更大范围版本照片,可以看见后方有许多坦克跟着队伍行进

1989年6月5日,中国政府实施六四清场作业已经过了2天[13]。自北京市天安门出发的中国制59式战车车队正在故宫以南的东长安街行进,之后一名双手持购物袋、穿著白色衬衫与黑色裤子的男子,主动挡在坦克队伍的行进路在线[14]。当下坦克队伍停止前进,该名男子则挥手示意要坦克后退。领头的坦克之后试图绕开该名男子,但男子仍然跟随不断左右移动、继续挡在坦克前方[10],这时后头至少有18辆坦克也因此受到阻挡[15]。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第一辆坦克放弃移动并关闭引擎,后方坦克队伍也陆续关闭引擎[16]。在迫使整个坦克队伍停下后,该名男子爬上领头的坦克上;他先是短暂地站在驾驶员舱门上,之后开始探查坦克砲塔上每个能够打开的舱门。

最后爬上坦克砲塔上的男子,似乎在砲手舱门打开后彼此交谈一阵子。结束谈话后,该名男子从坦克侧边离去[17]。同时原本在坦克里的车长从自己舱门口出现,并向后头的坦克队伍挥手、表示停止前进。之后第一辆坦克突然发动引擎并准备向前行进,在坦克侧边1公尺至2公尺的男子看见坦克加速前进后,急忙跑上去并再度挡在坦克前方。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先是有一名骑着的男子骑向坦克前方,并与阻挡坦克的男子交谈几句[18]。而后2名身穿蓝色上衣、并高举双手的男子也前往现场,接着便带着阻挡坦克的男子快步离开街道混入人群中,坦克队伍随后则继续向前行进[10]

介绍整起事件最常使用的相片为隶属于美国最大通信社美联社记者杰夫·怀德纳北京饭店六楼阳台拍摄的版本,当时距离事发地点大约有800公尺。怀德纳原本于6月3日晚间在长安街上遭到民众投掷的石块丢到头部,但恰好因手持的尼康 F3相机在面前吸收了冲击力道而保住性命[1][5]。受伤并且罹患流感的他后来通过公安人员的检查进入北京饭店,之后带着摄影器材和底片的他就使用尼康 FE2相机搭配400mm 5.6 ED IF远摄镜头以及TC-301增距镜拍摄天安门广场的情况[19]。后来他发现底片不够后则拜托科克·马特森(Kirk Martsen)寻觅底片,在马特森找到了一卷富士100度彩色负片并且将其装上相机后,怀德纳便拍下了阻挡坦克的相片[5]。尽管杰夫·怀德纳一度担心相片的品质可能不如预期,但是他仍拜托马特森将底片交给美联社办公室,马特森之后则拜托美国驻华大使馆将底片交给美联社[20]。据报道,美联社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刘香成是该照片的发稿者[21]。随后这张相片便被世界各地的报纸大量采纳而广泛被视为六四天安门事件的象征,甚至所有欧洲报纸的头版都是使用这个版本的相片[5]

同样注意着天安门广场状况的国际摄影经纪公司马格兰摄影通信社的摄影师斯图尔特·弗兰克林也在北京饭店五楼拍下了另一个版本的相片,其中这一系列相片的视野比杰夫·怀德纳还要来得远并且拍到更多后方的坦克。之后底片由一名法国学生藏在茶叶罐里面走私出去[5],其中有些相片被2003年由《生活》杂志发行的《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所收录[22]。而和美国公共电视网摄影团队在同一阳台拍摄的美国纽约新闻周刊》工作人员查理·柯尔在拍完阻挡坦克的相片后,随即将底片藏在北京饭店的马桶水箱,接着公安机关便前来搜查他的房间,并且将所找到尚未使用的底片以及拍摄受伤示威群众的底片加以破坏,之后要求柯尔签署一份忏悔书[5]。在搜索结束后,柯尔成功找回没有被冲走的底片,并且交由《新闻周刊》发表[23],而他也因此获得了1989年年度世界新闻摄影奖[24]

当时担任路透社摄影记者的香港记者曾显华于1989年6月3日拍照时遭到示威群众殴打而受伤,而后陪同的外籍记者表示「我不是为了你的国家捐躯」后就离去了。而受伤的曾显华返回北京饭店后想再度出去拍摄便遭到公安机关的拦阻,他只好在他11楼的房间窗口继续关注长安街街上的动态[25]。在拍下坦克遭到男子阻挡的一系列相片后,一开始路透社只选择使用男子爬上坦克砲塔的相片[5]。但当工作人员注意到杰夫·怀德纳的相片版本大受欢迎后,他们重新检查曾显华的底片以寻找是否有和怀德纳类似时间点拍摄的影像。经过几个小时后,路透社才重新发布了曾显华所拍摄的男子阻挡坦克之相片[25]。另外一方面香港记者冼伟强也在北京饭店拍下王维林阻拦坦克队伍前方长安街场景,并且于之后在《星岛日报》发表该张照片[26][27]。而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的摄影团队也拍摄了现场状况,并且随即将影像发送到世界各地播放[28][29]

而在200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门事件20周年之际,《纽约时报》率先刊登了美联社记者钟同仁(Terril Jones)所拍摄的阻挡坦克之相片。这个版本和其他已知的男子阻挡坦克相片不同的是是在地面上所拍摄,同时显示出该名男子在坦克靠近自己之前便已经站在长安街中央抗议[30]。钟同仁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原本拍摄这张相片的目的是为了拍摄向前行进的坦克,因此他并不知道该名男子的存在[31];在美联社发布怀德纳的相片几个月后,他才从洗出来的相片中辨认出自己所拍摄的相片也有捕捉到该名男子[30]。钟同仁声称此前为尊重这一标志性的图像而从未向新闻媒体发表[32],他表示:「我错过了1989年发布这张相片的时机,今天是时候把它公布于众了。[31]

调查

王维林

有关该名阻挡坦克男子以及第一辆坦克车长的相关身分数据鲜少有所公开,就连阻挡坦克的男子其真实身分也未曾被实际确认。在事件发生后不久英格兰小型报《星期日快报》便指称该人为19岁的学生「王维林」(Wang Weilin)[9],并且已经遭到中国政府以「政治流氓」和「企图推翻中国人民解放军」等罪名起诉[33][34]。但是这一说法也遭到许多的质疑,其中曾经撰写《神州怨:我从毛泽东时代走到现在的长征》的加拿大作家黄明珍则认为从事情的合理性以及《星期日快报》并没有长期驻北京记者来看,认为该名男子并非真的叫做「王维林」[16]。另外有些评论认为阻挡坦克的男子实际上是其他参与示威活动的大学学生[23],其他身分推论还有像是一名普通城市内的工人或者是工厂工人的儿子[35][36],甚至只不过就是刚好出现在该处的普通中国青年而已[37]。也有人从衣装认定他应该是刚搭乘火车到达北京市的民众[10],其中历史文献学者吴仁华便认为从男子随身携带的袋子可以判断他可能为其他省份来到北京的学生[38]

而除了有关该名男子的身分推论外,其往后的遭遇也出现各式各样的版本,并且这些说法有些相互矛盾[39][40]。其中一些说法指称该名男子遭到坦克辗毙,亦有报纸指称其已经遭到中国政府逮捕[41],或者是在监狱中罹患了精神疾病[37][42]。有来源声称在六四事件发生过后数个月他才遭到枪毙[10],或者认为之后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因为担心可能成为六四平反的因素而下令逮捕处死[43]。但是黄明珍在与中国政府的新闻机构交互后否认这类说法,认为中国政府不但「不知道他是谁」而且该名男子到了今日仍然活着;而从之后并没有人证实自己就是当时阻挡坦克的人判断,她认为该名男子并没有流亡至其他国家,而是继续躲藏在中国大陆[16]。在2006年时《大纪元时报》则报导表示,当时阻挡坦克的男子在由其他人护送离开现场后,便在北京市民的帮助下离开北京市并且躲藏3年9个月,之后决定流亡至台湾而成为中国考古学者[7][44],不过这一说法随后则遭到台湾方面的否认[45]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阻挡坦克事件或者涉及人士则很少发表言论,1990年美国广播公司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在访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时提到阻挡坦克男子的下落,江泽民先是通过翻译表示:「我不能确证你提到的这个年轻人有没有被拘捕。」之后沃尔特斯追问该名男子是否遭到秘密逮捕并且被处死时,江泽民则以英语回答说:“不过我想他没有被杀”。在2001年,江泽民在接受CBS记者麦克·华莱士采访时称在1990年接受沃尔特斯采访后,他曾试图通过情报部门“使用所有的网络”寻找“坦克人”的下落,但是“经过一个月的调查”后,确信了“坦克人”没有被逮捕。江泽民同时说:“其实,我从来没见过这个年轻人,虽然我们曾经想找到他在何方,但是我们知道他没有被逮捕。我不知道他现在在中国哪里。”[46][47][48]而由香港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所取得的中国共产党内部文档也提出类似观点[49],其中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便表示:「我们无法找到他。我们从记者那得知他的名字,但我们用电脑检查过后无论是已经逝世者、或者遭到监禁者里,都没有办法找到他。[49]

其他推测

在视频末段画面显示2名身穿蓝色衣服的男子突然跑到现场,并且将阻挡坦克的男子快速带离,但是许多人对于将阻挡坦克者带离的2人真实身分抱持着怀疑。其中拍摄现场画面的《新闻周刊》工作人员查理·柯尔在2005年10月时便公开表示,认为身穿蓝色衣装将男子拉走的人可能就是便衣公安机关成员,并且认为在这之后该名阻挡坦克的男子可能因而遭到强行拘捕[28]。但是另外一方面,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记者黄明珍则从两人带走阻挡坦克的男子动作来看,认为拉走男子的3名青年并非穿着便衣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或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人员,而可能只是刚好看见此事而好心帮助的当地民众[16]。而吴仁华则在2010年6月时发表研究,认为该名男子阻挡坦克之后便遭到便衣公安人员带走并且遇害;并且表示从旁边的坦克部署来看,实际上阻挡坦克的地点应该是已经禁止民众进入的南池子大街[38]。同时吴仁华也认同另一名美国人类学教授教授所指称,针对3名青年和阻挡坦克男子的肢体动作仔细研究后,认为3名青年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便衣人员,因此阻挡坦克的男子可能当场就遭到逮捕,并且至今下落不明[50]

在2008年6月时,流亡美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运动人士魏京生在剑桥大学的《勿忘六四:历史,现实与未来》讨论会上则提到另一个版本。他表示坐在遭拦截的第一辆坦克车里的军人是自己以前的同学,他的同学看该名男子试图阻挡坦克后,立刻告诉军队侦查连要求把男子带走以保护他,避免后者因为这项举动而遭到坦克辗过。该名男子随后被带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安置,但之后又趁乱逃离并且因为再度阻挡坦克行进而丧生。同时也有报导指称,该名命令坦克停止前进的车队指挥官已经因为这次事件而被迫降级和申诫处分[35]。另外关于该名男子爬上砲塔之后与车内的对话内容也有许多推测版本[16],一些报导认为该名男子可能试图说服坦克内的军人回头并且停止杀害民众的举动[9][18],另外也有一些说法则明确指称可能讲过「滚出去!」、「离开我的城市、这是我的地方![51]」、「回去、转过头去、不要再杀害同胞。[35]」或者是「你们为什么在这里?你们只会带来痛苦。」等话语[52]

2017年7月,《苹果日报》报道,“王维林”本名可能叫张为民,北京石景山人,1989年时24岁。判决书指其以砖头砸坦克,最初被判无期徒刑,后减至20年,并在关押地北京市延庆监狱得奖后,10年前获假释离开监狱。但出狱后无亲无房,染上赌博恶习,几年后又收监至垦华监狱(地处天津,北京管理),加刑2年。爆料者自称在延庆监狱时期与张为民是同一监室,张为民现在在垦华监狱11分监区,预计即将出狱。[53]

散布

广为流传

这次阻挡坦克事件中共有4名摄影师将其拍成相片、并且于第一时间发布出去[5],此外有一名摄影师一直到2009年6月4日时才发表了他从地面上所拍摄的事件相片[31]。到了6月5日时全球数百个各大报纸和杂志便陆陆续续提到这次事件,同时主要新闻媒体频道也将其列为头条新闻,而且使用了从靠近天安门广场北京饭店所拍摄的视频画面或者相片[5]。通过世界各地媒体的播出,很快地国际上便将阻挡坦克的画面视为六四事件的重要形象[31][49],并且广泛认为这张图像是20世纪标志性的画面[6][1]。其中在2006年3月时,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新闻主播凯拉·菲利普斯在评论2006年法国青年抗议将其与天安门广场上的抗议活动相链接,并表示:「这把人带回到过去天安门广场的回忆,当年我们看见这些积极份子站在坦克面前。」不过由于后来确认在抗议活动中并没有人因而死亡,使得其这番言论引起了一部分人士的批评[54]。之后国际社会多将阻挡坦克的男子视为成为中国民主运动的象征、或者是一名青年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反抗极权主义的共产政权压迫之形象[55],又或者是公民对于武装镇压所进行的非暴力不服从行动[56][57]

当阻挡坦克的影像传至东欧地区后,其被视为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无畏英雄,并且促使许多当地民众发起游行活动[52]。在事件消息传开后,位于美国的中国自由民主阵线和加拿大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共同表示,在找到该名阻挡坦克的男子后愿意提供1万加拿大元[58];而香港美术学生也同样设计出以阻挡坦克为主题的纪念银币,并且交由美国铸币局铸造[59]。而1998年4月时,美国《时代》杂志以「无名的反抗者」(The Unknown Rebel)作为名称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而这也是除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以外唯一获选的中国人[58]。在2003年时,由《生活》杂志发行的《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同样选择收录了由查理·柯尔所拍摄的阻挡坦克照片,并且评论表示「这张照片显示了十亿多名中国人仍然是有希望的」[22]。而2006年4月时,公共电视网系列电视节目《前线》在制作关于六四事件的纪录片时也将视频命名为「坦克人」(The Tank Man);其内容除了重新查看该名男子在六四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外,还报导1989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变化。

中国反应

1989年7月,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飘扬,共和国的旗帜》也使用了阻挡坦克的相关影像,并且表示:「请看这样一个难得的镜头。就在美国的宣传机器一面大肆鼓噪,污蔑中国军队血洗了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一面又狂热地把这个阻拦坦克的歹徒吹捧为英勇无畏的英雄。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我们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个螳臂挡车的歹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摄像机拍下的这个画面,同西方某些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了我们的军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60][61][11][62]」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新闻媒体,大都借由这次事件来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人性化的一面」,以及尽管被要求持续前进但仍对于示威群众保持克制态度[9][63]。不过后来根据公共电视网所拍摄的纪录片指出,之后这张相片成为象征之后,有关阻挡坦克的影像便遭到中国共产党严格禁止播出,而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上就也没有再度播放相关内容[64]。到了今日,中国政府通过防火长城等方式严格禁止互联网上有关于阻挡坦克的照片或者影像的流传[49],并且包含六四事件在内的话题都无法公开谈论[65]

对此公共电视网采访6名专家时,他们指出关于整起事件的记忆似乎已经在中国境内逐渐模糊,而由于缺乏公开讨论的缘故特别使得年轻人、乃至于就读中的学生很少知道这件事情[31][65]。当公共电视网在六四事件数年后采访发起示威活动的北京大学学生时,许多人对于阻挡坦克这张照片感到「真正疑惑」,甚至有学生认为照片是一件「艺术作品[16]。不过在《前线》所发表的纪录片《坦克人》中,仍然有学生在一旁小声的回应「1989年」,这使得采访记者推测学生可能会故意隐瞒他对于六四事件的了解。另外也有说法认为如果阻挡坦克的人还活着却迟迟没有出面,可能是因为他从来都不知道他已经在国际间成为著名人物[49][66]

但在中国大陆坊间,年轻人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知道这起事件,且大都了解于自己的年长一辈或通过翻墙,并且对于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每当有人讨论起与六四事件处在相同年代的其他作品时,其他人可能会「极其隐晦」地说出这件事情(如代之以光州民主化运动)。

然而在经历三十年的变迁后,普遍民众对政府使用武力镇压的态度已有变化,坦克清场甚至被认为是武力镇压的有效手段。在2019年,就有人呼吁中央政府直接以武力镇压结束香港反送中运动的呼声中,即有人提议使用[67]

影响

照片评价

今日美国和欧洲地区在讨论六四事件时往往会提到阻挡坦克事件,并且将阻挡坦克者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雄之一[68]。在1995年10月,公共电视网拍摄的纪录片《天安门》则评论阻挡坦克的男子为「这是人类良知与勇气在向无情的国家机器挑战」。而《时代》杂志将阻挡坦克者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便于相关文章中提到「他的一个举动为这个世界重塑了勇气的象征」,并且引用中国民主运动人士的话表示「坦克照片的英雄有两个:未知的身影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在重型坦克面前,以及冒着道德挑战的驾驶员拒绝辗毙他的同胞」[10]。而在2009年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纪念场合上,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裴洛西对于这次事件的照片则形容为「20世纪最持久的形象将再度永远烙印在世界的良知中」[6]

而在六四事件中担任学生领导人的周锋锁表示:「王维林挡坦克的形象,作为89民运的一个代表、一个象征,已经深入人心,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为世界人道与自由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69]」而另外一名学生领导人封从德则评论说:「王维林挡坦克的照片,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幅画面,一个象征。就是这个画面,象征了肆虐半个地球、整个20世纪的共产政权,走向衰亡。它灭亡的起点,就是『六四』。而『六四』真正的象征,就是王维林。[70]」而历史学者唐德刚则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王维林不是王丹,更不是宋教仁。他只是胆大包天的一个小神经而已。一个伟大的共和国,连一个神经兮兮的街坊小青年,都不能放过,那还是什么个国家呢?[71]

但是王军涛则认为「王维林」的影像影响了后来人们对于六四事件的观感,他表示:「王维林挡坦克那个镜头虽然是一个经典镜头,在西方最广为人知,但是按照方政先生的说法,这个镜头又曲解了天安门广场上坦克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是说,实际上坦克是轧了人的。[72]」另外一方面,中国政府则将阻挡坦克者视为一个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者,或者是听信西方世界宣传而作出这一举动的人士[73]。其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在2000年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持人迈克·华莱士采访时,他对于华莱士所拿出阻挡坦克的照片表示:「在1989年动乱中我们完全理解学生要求更大民主自由时的激情。事实上,我们总是一直在改进我们的民主制度。但是,我们不可能允许怀有不良动机的人利用学生,以民主和自由为借口推翻政府。……我知道你在推进啥,但我要强调,我们完全尊重每一位公民自由表达个人希望和愿望的权利,但我不赞成在紧急状态时任何对政府行为的公然反对。坦克停住了,没有压过他。[74]

流行文化

以坦克人为原型的恶搞作品

数个音乐团体也在其作品的音乐视频中使用了阻挡坦克的视频或者是图像,这包括有加拿大摇滚歌手尼尔·杨在其1989年的单曲专辑《自由》所收录的歌曲《在自由世界摇滚》、德国重金属乐团蝎子乐队在其1990年的音乐专辑《疯狂世界》所收录的歌曲《变迁之风》、波兰摇滚乐团库尔特乐团在其1991年的音乐专辑《你的眼睛》所收录的歌曲《嘿,你不知道》(Hej, czy nie wiecie)、巴西金属乐团神碑合唱团在其1994年的音乐专辑《混沌A.D.》所收录的歌曲《拒绝/抵制》、美国重金属乐团永不超生乐团在其1996年的第二张专辑《狂喜的权力关系》所收录的歌曲《天安门男子》(The Tiananmen Man)、美国创作歌手在其1996年的歌曲专辑《他们不关心我们》、德国庞克乐团死裤子乐队在其1998年的歌曲专辑《Pushed Again》以及俄罗斯歌手丽莎·福克斯在其2013年单曲专辑《自由》(Free)等[75]。而美国摇滚乐团谩骂者合唱团在其依照1960年代民歌改编的主打歌曲《五百里》中,进一步将第三段歌词改为「一百辆坦克沿驶入广场,一位男子汉挺身阻挡它们来其,即刻就是将来,当洪流转弯,我将获得解放。」(A hundred tanks along the square, One man stands and stops them there, Someday soon the tide'll turn and I'll be free),以及在火柴盒二十(Matchbox 20)的歌曲《How Far We've Come》里的2:09秒出现王维林阻挡坦克的视频。2019年,香港组合达明一派推出六四纪念歌曲《回忆有罪》,音乐录像带以3D线框图表现,当中有一人面对一坦克的画面[76]

2000年时,史蒂芬·库恩斯便在自己的小说作品《香港》(Hong Kong)中将阻挡坦克者塑造成一名反对共产政府的政治叛乱领导者。在2005年时台湾艺术家陈一凡则是举办了个人展览《王维林精神永垂不朽-向伟大的模糊致敬》,并且使用了阻挡坦克等影像表现作品[77]。2009年时,艺术家多布拉·凯莉(Deborah Kelly)则和友人发明了以阻挡坦克男子的动作编成的舞蹈,并且通过网站与YouTube推广借由这一舞蹈表示纪念[51]。而在2013年时,露西·柯克伍德则发表了以阻挡坦克的男子和在坦克内的军人其后续剧情发想而成的舞台剧《中美国[78][79]。同一年西班牙艺术家费南多·珊雀斯·卡斯蒂罗以阻挡坦克的男子为题材制作成等身大小的雕像,在于荷兰乌特勒支当地的大型卖场发表后由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购买并且长期展出[80]。另外在美国加州奥克兰市的亨利·凯泽纪念公园中,则以25位世界著名的人权领导者为主题制作了大型纪念铜像《记住他们》(Remember Them),并且称阻挡坦克男子为「天安门广场无名反叛者」[69][81][82][83]。美国成人动画情景喜剧《辛普森一家》也曾多次影射王维林,例如第16季第12集《咕咕鸡饭》和第22季第12集《父亲霍默》。

2019年4月17日,英国第四频道播出电视剧《中美国》,该剧改编自露西·科克伍德同名舞台剧。本剧讲述了一名美国摄影记者抓拍到王维林只身挡坦克的一幕,多年后他寻找王维林下落的故事。

纪念

2019年,美国华人为了纪念“六四”屠杀30周年,举行“坦克人”雕塑揭幕仪式[84][85][86][87][88][89][90][91][92][93][94][95]

审查事件

中国仍然有许多媒体借由阻挡坦克之类似图像来低调纪念六四事件,例如在2010年6月1日时《南方都市报》在儿童节特刊注销一幅描绘有坦克车队图像的漫画[96]。而同年10月时中国艺术家张大力则是于广东美术馆以陪衬修改过的图片为由公开发表阻挡坦克的照片,主办方则是在新闻媒体关注此举后将照片撤去[97]。2011年2月时,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格达费在镇压班加西反对其统治的起义行动后,通过电视广播发表演讲表示:「天安门事件发生时,坦克开进去对付示威人们,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要尽全力保持国家统一,站在坦克前面的人,都被碾得粉碎。中国的完整和统一,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们。[98][99]」随后中国媒体便封锁有关格达费所说的参考六四事件处理民众骚乱的内容[99]

2012年6月3日,在微网志开始流传长发女子在长安街阻挡多辆越野车的广告作为纪念,甚至互联网上还有以拖拉机暗指坦克,而将这次事件称作「勇挡拖拉机游戏」[100]。2013年6月1日,中国国内网站网易在儿童节专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上用乐高积木摆出类似阻挡坦克的图片,随后引起中国互联网用户热烈的讨论,但是该专题便马上遭到删除[101][102]。而在同年6月4日时,互联网上也开始流传以黄色小鸭替代4辆坦克的纪念六四事件24周年的表情包,但这也让「黄色小鸭」一词后来成为遭到封锁的关键字[103][104]。2016年6月5日,香港则发生无法在Facebook上发出「Tankman do you recognize this image」(「坦克人,你认得这张图片吗」)的英文本句,而遭质疑是言论审查[105]。2017年6月4日前后几天,新浪微博的网友们发现海外用户无法发出图片,此次异常被怀疑为是新浪微博平台对六四事件的审查。

2017年,小蓝单车北京分公司与“掌游天下”联合推出活动,宣传《王牌大作战》手游。在6月3日至4日期间,所有带有坦克图标的小蓝单车可免费骑行,当骑行两辆及以上不同编号的带有“坦克”标示的单车,可参加抽奖。[106]该活动时间恰逢“六四事件”敏感时期,因而引发热议,后被迅速叫停。

2019年4月,国际广告公司「上奇广告」的巴西分公司「F/Nazca Saatchi & Saatchi」公布了一部题为《徕卡:猎手》的微电影,生动展现西方摄影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世界各地发生的战争冲突等历史场景。而王维林阻挡坦克的经典照片就出现在视频中[107]。由于视频出现了德国相机制造商徕卡的商标,各界认为视频是该公司的宣传广告,但事实上坦克人照片均为使用尼康相机拍摄[108]。而视频相关消息在互联网上遭到中国政府的严格审查,「徕卡」与「Leica」一度被列为过滤关键词[109]。大批中国网络水军涌入徕卡相机的新浪微博帐户,留言斥责该公司「辱华[110][111]。不过相比之下台湾等地对这部视频的回响非常大,其中批踢踢网友表示支持[112]

2021年6月5日,路透社报道称,在六四事件三十二周年当天周五,来自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地用户通报,在“必应”键入关键字“坦克人”(Tank man),无论是在视频或图片搜寻功能中都无法找到坦克人照片。微软因此被质疑实施内容审查,在六四当天屏蔽坦克人。微软公司周五回应称这是“人为失误”,正在积极解决问题。在微软承认问题的数小时后,在“必应”中搜寻“坦克人”仍只显示其他国家的坦克照片。微软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个人为错误是什么,或是它如何发生的。[113][114][115][116][117]

2022年5月,自媒体赛雷因制作的视频中含有坦克人镜头而被封禁一年[118]。6月3日,网红李佳琦因在带货直播中端出坦克造型蛋糕,直播被切断[119]

模拟争议

2020年4月,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美国有一医护以身阻挡宣传车辆,以阻城市解封,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称赞该医护人员为美国的坦克人[120][121][122]。而到了2020年5月份,因为美警执法不当而造成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1992年洛杉矶暴动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性人权诉求运动,该运动因违反部分地区戒严命令,在镇压下很快演变成暴力冲突,过程中美国当局出动镇暴部队射击运动支持者,并以车辆冲撞、碾压并加速逃逸的景象广泛传布,甚至使得在中国大陆舆论中坦克人事件的调性也逐渐变化。6月3日前夕,《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借由此事件,再度发文重提坦克人,并直接提及「天安门事件」,以该事件模拟美国近日因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暴动,讽刺地说「美国以独特的方式在纪念天安门事件」引发相当争议。[123]

2022年俄罗斯开始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不久,有媒体爆出有一名乌克兰人模仿六四事件的坦克人,只身阻挡俄军的坦克前进。[124]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Kallie Szczepanski. . About.com. 2008-06-0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5) (英语).
  2. 吴仁华. .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当天发生一件令世界震撼的事情,在东长安街,天安门城楼与北京饭店之间路段,一位青年独身阻拦一队坦克,后来被几个人拉走。盛传此人名叫王维林。王维林至今生死不明。
  3. Marc Epstein. . L'Express. 2009-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法语).
  4. .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5. Patrick Witty. . 《纽约时报》. 2009-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英语).
  6. 南希·裴洛西. . Democratic Leader Nancy Pelosi. 2009-06-03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英语).
  7. 辛菲. . 《大纪元时报》. 2006-06-0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中文(繁体)).
  8. 徐沛. . 《新纪元周刊》. 2009-06-1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繁体)).
  9. 美联社. . 《洛杉矶时报》. 1990-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英语).
  10. 皮科·艾尔. . 《时代》. 1998-04-1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英语).
  11. 需要免费注册. YouTube. 2013-06-05 [2018-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中文(繁体)).
  12. 许懿安. . 香港01. 2019-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13. 黎安友. . 《外交政策》. 2001年2月 [2013-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6) (英语).
  14. Andrew Langley. . 美国曼凯托(Mankato): 凯普斯出版社. 2009-01-01: 第45页 [2013-12-28]. ISBN 978-0756541019 (英语).
  15. . Chine Informations.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法语).
  16. 公共电视网. . 《前线》. 2006-04-11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英语).
  17. 肖笙. . 《大纪元时报》. 2013-05-2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8) (中文(繁体)).
  18. 詹姆斯·巴朗. . 《纽约时报》. 1989-06-06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英语).
  19. Sean Alfano. .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2009-06-02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英语).
  20. Patrick Witty. . 《时代》. 2012-06-05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7) (英语).
  21. . 端传媒. 2019-05-19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3).
  22. 生活》. . 《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7) (英语).
  23. Monika Rębała. . 《新闻周刊》. 2011-08-09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波兰语).
  24.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 年度世界新闻摄影奖.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英语).
  25. 何凤仪. . 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2013-03-20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4) (中文(繁体)).
  26. . 《苹果日报》. 2012-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 (中文(繁体)).
  27. . 香港记者协会.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中文(繁体)).
  28. . BBC新闻. 2005-10-07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1) (英语).
  29. .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 (英语).
  30. 钟同仁(Terril Jones). . 波莫纳大学. 2009年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6) (英语).
  31. Patrick Witty. . 《纽约时报》. 2009-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1) (英语).
  32. Peter Blunschi. . 《20分钟》. 2009-06-1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0) (德语).
  33. Micky Wong. . Angelfire. 1998-04-07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中文(繁体)).
  34. Asia Watch Committee. . 美国纽约: 人权观察. 1994年2月: 第194页 [2013-12-28]. ISBN 978-1564321053 (英语).
  35. 联合报》. . 六四文件. 1989-06-20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繁体)).
  36. Kallie Szczepanski. . About.com.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英语).
  37. . 《产经新闻》. 2009-06-04 (日语).
  38. 吴仁华. . 独立中文笔会. 2010-04-16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中文(简体)).
  39. 杜斌. . 右派网. 2013-05-31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繁体)).
  40. علیرضا مجیدی. . 1pezeshk.com. 2007年11月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波斯语).
  41. . 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 2009年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繁体)).
  42. . 《卫报》. 1999-05-3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英语).
  43. 大纪元时报》. . 看中国. 2013-07-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3) (中文(繁体)).
  44. . 《苹果日报》. 2006-06-02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繁体)).
  45. 魏国金. . 《自由时报》. 2006-06-03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中文(繁体)).
  46. 安东尼·托马斯. . 《前线》. 2006-04-1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6) (英语).
  47. 安东尼·托马斯. . 《前线》. 2006-04-1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0) (英语).
  48. Maria Kruczkowska. . Agora SA. 2007-06-05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波兰语).
  49. Jane Macartney. . 《泰晤士报》. 2009-05-30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英语).
  50. CK. . 自由亚洲电台. 2010-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中文(简体)).
  51. 汪宜儒. . 中时电子报. 2009-06-03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繁体)).
  52. Kallie Szczepanski. . About.com.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7) (英语).
  53. 苹果日报. .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2).
  54. 法新社. . Fin24. 2006-03-28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9) (英语).
  55. 万生. . 《大纪元时报》. 2006-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繁体)).
  56. 唐柏桥. . 自由亚洲电台. 2005-02-1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中文(简体)).
  57. 颜宏骏. . 《自由时报》. 2014-01-0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中文(繁体)).
  58. 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 . 民运人士数据搜索.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繁体)).
  59. . 《苹果日报》. 2009-05-29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中文(繁体)).
  60. , 1:01:50, [202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2) (中文(中国大陆))
  6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 . 互联网档案馆. 1987-07-17. 请看这样一个难得的镜头:就在美国的宣传机器一面大肆鼓捣,污蔑中国军队血洗了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一面狂热地把这个阻拦坦克的歹徒吹捧为英勇无畏的英雄。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我们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个螳臂当车的歹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摄像机拍下的这个画面,同西方某些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了我们的军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62. . YouTube. 200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2) (中文(中国大陆)).
  63. Andrew Higgins. . 《华盛顿邮报》. 2012-01-2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64. 小乔. . 《大纪元时报》. 2013-06-05 [201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繁体)).
  65. 公共电视网. . 《前线》. 2006-04-1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英语).
  66. . Ukrayinska Pravda. 2011-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1) (乌克兰语).
  67. 孟宝勒.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08-14 [2019-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简体中文). 在类似于Twitter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博上,发帖者正在越来越多地呼吁中央政府采取行动。把他们“打残都不能够”,一名人士周二在提到抗议者时说。“必须打死。就该派几辆坦克车压过去清理掉就干净了。”这反映了微博上少数人不理智的情绪。
  68. Su Mingyu. . China Gaze. 2013-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英语).
  69. 杨桦. . 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2013-06-06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中文(繁体)).
  70. CK. . 《大纪元时报》. 2008-06-07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8) (中文(繁体)).
  71. 唐德刚. . 台湾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 2002年: 第108页. ISBN 978-9573246800 (中文(繁体)).
  72. 叶兵. . 美国之音. 2012-06-02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6) (中文(繁体)).
  73. 泉野. . 多维新闻. 2014-04-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中文(简体)).
  74. CBS公司. . 《60分钟》. 2000-08-31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英语).
  75. . 美通社. 1996-03-29 (英语).
  76. .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5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77. 翁淑英. . 中华民国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繁体)).
  78. 露西·柯克伍德. . 阿尔梅达剧院.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79. 亨利·希金斯. . 《伦敦旗帜晚报》. 2013-05-29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80. . 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 2013-09-20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荷兰语).
  81. CK. . 自由亚洲电台. 2013-07-19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中文(简体)).
  82. Mark Dufreneposted. . 《圣荷西信使报》. 2013-05-31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83. Ginny McPartland. . A History of Total Health. 2013-06-07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英语).
  84. . 美国之音. 2019年6月5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85. . Daily Press. 2019年6月3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86. . kyodo news. 2019-06-04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87. . 联合新闻网. 2019年5月27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88. . 沙漠里的坦克人. 2019年8月21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89.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9年6月3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5日).
  90. . e南洋商报. 2019年2月26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4日).
  91. . HELSINGIN SANOMAT. 2019年6月4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92. . DAILY PRESS. 2019-06-04 [2020-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93. . Los Angeles Times. 2019年6月4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1日) (英语).
  94. . 自由亚洲电台. 2019年6月4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95. . 朝鲜日报. 2019年6月7日 [2020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9月6日).
  96. . 《苹果日报》. 2012-10-2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30) (中文(繁体)).
  97. . 美国之音. 2012-06-02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繁体)).
  98. 海涛. . 美国之音. 2011-10-19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中文(繁体)).
  99. Andrew Higgins. . 《华盛顿邮报》. 2011-08-27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0) (英语).
  100. 明娟. . 多维新闻. 2013-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繁体)).
  101. . 《苹果日报》. 2013-06-03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中文(繁体)).
  102. Didi Kirsten Tatlow. . 《纽约时报》. 2013-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英语).
  103. Michael Kelley. . 《商业内幕》. 2013-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7) (英语).
  104. Josh Chin. . 《华尔街日报》. 2013-06-0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9) (英语).
  105. . 《明报》. 2016-06-05 [2016-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中文).
  106. . sohu.com.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3) (中文(中国大陆)).
  107. Jeff Bee. . 《Fast Company》. 2019-04-16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8) (英语).
  108. Zhang, Michael. . PetaPixel. April 29, 2019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109. . 彭博社. 2019-04-19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英语).
  110. Alex Linder. . Gothamist. 2019-04-19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英语).
  111. William Yang. . 德国之声. 2019-04-19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简体中文).
  112. 廖威志. . 民视新闻台. 2019-04-19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繁体中文).
  113. . Reuters. 2021-06-04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5).
  114. . Radio Free Asia.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中文(中国大陆)).
  115. News, A. B. C. . ABC News.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英语).
  116.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 DW.COM. [2021-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0) (中文(中国大陆)).
  117. 孟建国.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1-06-07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中文(简体)).
  118. . www.ntdtv.com. 2022-05-20 [202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中文(简体)).
  119. 自由时报电子报.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2-06-04 [2022-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120. 胡锡进. . Twitter. 2020-04-20 [2021-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1). He is the “Tank Man” of the US. He tries to block the arrogance, anti-scientific temperament of some Americans, which is, however, supported and promoted by the US President.
  121. .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4-21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中文(简体)).
  122. 褚文. . 香港01. 2020-04-21 [202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8) (中文(香港)).
  123. . 自由时报. [2021-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中文(台湾)).
  124. . 英国卫报. [202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英语).

来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坦克人
维基语录上的坦克人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