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华

辱华,在网络上又刻意依谐音写作「乳滑」、「乳化」等,本意指「令人认为其冒犯、侮辱、抹黑、歧视华人中华民族中国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行为和政治立场。」近年因针对该词的滥用,延伸讽刺小粉红中国共产党,而逐渐成为流行语

历史起源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逐步形成内部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理念,而同期的中国以及世界各地与西方文明出现发展落差。此时西方渐渐形成了提倡新帝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情况,部分人对不同的民族有白人至上的心态。鸦片战争之后,封闭的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发现了过往认为的中华帝国实际上是羸弱的;歧视亚裔的事件在东西交流的思维差异下开始出现,中国被讥为的“东亚病夫”则成为当时辱华的最典型的代名词。在政策方面,自时代起,伴随福建、广东地区的华工大增,华人移民影响了本地的劳动市场,欧美出现了白澳政策美国排华法案1923年华人移民法等等法律形式的对华人的迫害和打压。

辱华的深层原因源自古代与近代的东西冲突、义和团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共内战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及因素。因为与东亚文化的不同,西方文明针对中国大陆的防备开始成为主流,并逐渐演变为恐惧、仇视亚裔、东亚人、黄种人的黄祸论[1]。当下全球化的社会提倡多元文化,“辱华”被视为种族歧视而少见;然而在中国大陆,“辱华”概念也不再只是历史名词,逐渐被滥用、扭曲。

案例

在中国大陆有流传租界的外国商店有“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都市传说。图为苏联摄影师解放后在上海为拍摄仿纪录片中国的重生》而制造的道具

最早的大众辱华热点事件可追溯至2000年,法国巴黎一家剧院上演的新话剧标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被当地中文报纸报道后引起当地华人注意,部分中国媒体将其称作“辱华”[2]

2000年代

2003年,在丰田两款新车广告中,一辆名为“霸道”的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之前,一只石狮子擡起右爪做敬礼状,另一只石狮子向下俯首,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很多网友认为,石狮子有象征中国的意味,“丰田霸道”广告却让它们向一辆日本品牌的汽车“敬礼”、“鞠躬”。考虑到卢沟桥、石狮子、抗日三者之间的关系,部分中国网友认为该广告「明显辱华」。”[3]2004年,在耐克耗资一亿美元制作篮球鞋广告中,勒邦占士先击败一名用功夫阻挡他上篮的中国老道士,又不受“中国仙女”的诱惑,将美女幻象粉碎,同时又击败了两条形象邪恶的。这一内容被内地传媒及民众指为辱华,广告片也被国家广电总局禁播[4][5]。同年,因NBA球星发音不标准引发的疑似辱华等事件,也使得舆论言辞逐渐敏感起来[6]。2008年,CNN主持人杰克·卡弗蒂称中国人为暴民和匪徒,于是辱华。[7]

意大利时装公司杜嘉班纳曾因涉嫌歧视华人的争议广告,而被指控属“辱华”

2010年代

2018年,菲律宾电竞选手KuKu在游戏中使用辱华词汇“ching chong”,于是受到中国玩家们的强烈抵制以及举报。最终中国阿里体育举办的WESG禁止该辱华人员参赛。[8]同年,杜嘉班纳发布品牌宣传短视频《起筷吃饭》,其中的文化挪用行为被中国网民质疑是对中国文化的贬低;随后该品牌设计师和联合创始人斯蒂芬诺·嘉班纳(Stefano Gabbana)被发现在Instagram称中国为“屎之国”。此后,“辱华”一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并因帝吧出征等事件逐渐广泛传播。[9]同年,有知乎用户提问“假如耐克辱华了,会像抵制D&G(杜嘉班纳)那样绝对吗?”[10]显示出舆论及政策的不连续性。杜嘉班纳事件之后,部分网民延伸了“辱华”一词的使用范围,用于指责一些海外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可能没有明显冒犯或歧视性的行为,同时开始出现身为在地企业或个人品牌也会被指控在某些做法疑似辱华的现象[11][12],网民自己刻意取出辱华点等反常行为,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13]中国大陆媒体开始认为“辱华”概念已经有些反应过度,应该加以控制。[11]但是仍有带有强烈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网民继续在往年内容中搜索,甚至在数十年前的历史价值观上翻旧账。网络群体性的跟风批判造成辱华浮滥的现象[14][15],任何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甚至是自我的批评,都有可能被指为辱华。

2019年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的部分示威者做出的一些行为被冠以辱华之名后持续受到网民关注[16],“辱华”一词又逐渐被超出原义用于形容“侮辱‘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谋求分裂祖国”及“勾结外国势力”的行为;甚至到了虽然没有分裂意图,但没有明确同意中国领土的表态,即属于「辱华」的程度[17],以至于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高层官员都不能幸免而被国内网民辱骂[18][19][20][21]

也有一些“辱华”案例符合中国叙事的逻辑,比如当事人或公司触及了“台湾”、“西藏”、“新疆”这些字眼,有些则可能只是一个愚蠢的玩笑或文本游戏,比如电影《怪物猎人》因为里面一句提到Chinese(中国人)一词的谐音梗。而在H&M和耐克等国际品牌宣布停用新疆棉花之后,穿这些品牌服饰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成为愤怒网友的发泄对象;连在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首金的气步枪运动员杨倩,也曾因为在新疆棉事件前晒过收藏耐克鞋的照片而被骂“滚出中国”。

2020年代

2021年,韩国女主播Hamzy在被中国屏蔽YouTube上发布视频,其中的韩文被机器误译为“中国鬼子”,于是辱华。中国网民立刻取消关注、举报、拉黑。[22]2022年农历新年期间,由美商艺电公司发行的生活仿真电动游戏仿真市民在官方Instagram发文送上为全球亚洲人士的农历新年祝福,然而配图的角色疑似身穿韩服,被部分中国网民指为辱华,并称其应该使用「Happy Chinese New Year」而非「Lunar new year」以强调春节文化源于中国,出征洗板引发议论[23],同时在当局的规定中,外交部用词均指定使用「Lunar new year」作为新年贺词[24],在此次争议后续中,文史学者对此科普解释称该词仅是亚洲新年的意思[25]。同年北京冬奥期间,在比赛的竞争氛围下,再次传出过度指控辱华的现象,例如韩国人支持自家韩国选手被指辱华,因此遭到恶意手势攻击[26][27];美国华裔花滑运动员陈巍的过往言论被指辱华[28]朱易谷爱凌等归化运动员均被网民严格查看辱华行迹。因上述部分冒犯指控以及错误事实造成形象的广泛负面影响,官方此间甚至指示将爱国网民的过激言论私下清除[29]

2022年底,共青团指控索尼中国多次涉及辱华,不但去年微博发文时间与七七事变接近,还有一张配图与邱少云(当日为其忌日)阵亡时有点像,被认为污辱烈士、导致贺卡「2023年有尼更精彩」(小熊维尼也被指侮辱习近平)被屏蔽,官方微博遭「禁言」,1月更判决罚款447万,引发争议。故而部分大陆网友就表示反对,因这些都是只有研读党史的人才会记忆的极其细节内容,加上狗人的两图相似性各有解读,指出是否又是国人敏感又自卑,或质疑举报人与法庭,强行对号入座演变成「心中有佛」的结果,产生这种联想潜意识里到底是居何心。对此日籍评论员则写文章称,日商在华就是为了混口饭吃,高管根本不可能拿仕途的未来开玩笑去出这种企划,而且说事件只在中国发酵,看所谓讽刺了中国人的成绩,是新闻大了他才后知后觉去问懂怎么回事,日本网络上甚至连讨论都没有,而作为中国文化方面智库的资深学者,也是第一次专门查阅历史文章听说的,所以说部分民族主义者此举除了在国内情绪发泄,外界只会注意到其莫名其妙难做生意的印象,影响经济[30][31][32]。不过这会因为国籍而有不同,与日本相反,俄罗斯人就可将中国与台湾列为不同国家[33],又比如在俄国游戏《战争雷霆》封禁作弊时,还直接使用了国军击落共机的照片讥讽中国玩家。虽一度引发众怒不得不发出道歉文,但辩称只是因外包军迷制作,而这类真正的涉及拿解放军牺牲伤亡做嘲弄,其简短的承认澄清还仅在bilibili发布等等敷衍做为,最终运营商却未受任何处罚而无可奈何[34][35]

2023年苹果中国网站上,出现一名绑辫子外表酷似亚裔的技术专家,因而被指辱华,后经查证实为美洲原住民获颁优秀员工,才出现在多国的官方网站上[36]

2024年春节前夕,江苏南京一间商场被指控,新装修拥有日之丸旭日旗等辱华元素,引发网络论战。《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批该开放自信,不该太过极端,而后证实图案只是指烟花,更被发现该爱国博主「战马行动」有多次诬告前科,官媒央视罕评「爱国不是生意」,好事者破坏正常秩序,不能总是和稀泥,相关单位企业要挺直腰骨,面对这种抹黑敢于驳斥。[37][38][39]

争议

随着文化演进,「辱华」一词的标准逐渐模糊,在一些情况下对中国人或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提出的观点或批评,或是购买、使用某些涉及辱华的品牌,都会被指辱华[40][41]。例如中国模特长雀斑、华人模特用筷子吃意大利面是辱华;好莱坞白人影星在辱华,华人导演也在辱华;中国文化背景的视频用白人做主角是辱华,用华人做主角也可以是辱华;被认为是做错了事的外国歌手在辱华,被认为穿错了衣服的香港歌手也在辱华;美国职业篮球队经理在辱华,很多国际品牌也在辱华;外国媒体在辱华。不只在涉华事件,舆论中持对立观点的双方也会互相冠以“辱华”之名[11][42],乃至于中华民国国民「出生即辱华」等极端现象[43]。辱华一词的过分滥用使得该形容完全偏离了「歧视华人」的本意[44]

随着“辱华”一词的滥用以及部分中国大陆网民对涉华争议事件的态度和反应日益激进,“被指控‘辱华’”也被另一部分持对立观点的网民解构,把这个词汇当作“玻璃心”等词使用,用于表达对前者滥用“辱华”一词的讽刺、幽默、嘲笑或歧视,有时也用于表示对被指“辱华”的事物的实质赞同而抒发对一些涉华事物的不满。在被解构的过程中,“辱华”一词出现了“乳华”、“乳化”、“乳滑”乃至“乳了”等变体[40]。同时,随着词汇与网路迷因的流行,其「辱」在特定语境中的负面意义被部分消解:提到某些群体的特征就算是辱,故出现与“辱法”(调侃二战时法军的表现令人失望[45])、“辱美”、“辱英”、“辱德”、“辱波”、“辱宋”等网络词汇合流的现象。

评论

台湾YouTuber波特王针对“辱华”一词的滥用讽称“人生逃不开三件事:出生、辱华与往生”[4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韩寒在一篇2008年的博文中评论认为,辱华概念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中国国民「敏感」,「太自卑了」,有着一种「卑微和紧张」。[47]

中国官方媒体中青社在2019年2月发表的社论认为“决不能滥用“辱华”概念,以捕风捉影的方式到处乱扣帽子”,并指出“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舆论环境遭到污染,而这将会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损失。”[11]

加拿大学者沈荣钦观察到,由于其标准演变地莫须有、让人无所适从,针对辱华进行道歉的行为不但没有起到沟通作用,反而更像是无意识的反射,最终部分中国网民除自己仍在愤怒外,所获得的边际效益为零。国际企业和合作方早已见怪不怪,解约和声明几乎已经成为通稿,没多久双方就像无事发生一样做生意,任何疑似辱华都可以照抄解决[48]

纽约时报》海外华人札记刊文指出,「辱华」的定义范围似乎有无限扩展的趋势。文章认为,在2021年,从中国本土动画片《雄狮少年》到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的宣传海报,再到奔驰车的新广告,因为主角或者模特的眼睛或妆容不够主流,它们接二连三被一些中国网友批评是蓄意丑化中国人形象。虽然“三只松鼠”在官方微博上为这组两年前的海报“模特妆容不符合大众审美”道歉,但海报上的模特「菜娘娘」却发出了这样的质问:“我眼睛小就不配做中国人了?”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人生有三件事情无法避免:出生,死亡及辱华。”,有评论指,对近来陆续陷入反华风暴的大V博主乃至于被封杀一些媒体评论,在「槌人」盛行的网络上,一时之间网红过去受称赞的特质,反而成了众人辱骂的黑点,前后的不一致十分讽刺,而其他网红只跟风批判而不着重在听取和改进上,会让不健康社群风气蔓延[49]

2021年10月,马来西亚华人歌手黄明志澳大利亚华人歌手陈芳语发布合作的新歌《玻璃心》,歌词讽刺“辱华”的定义被无限扩大化:“不明白,到底辱了你哪里,总觉得世界与你为敌……要我跪下去,Sorry我不可以”[50]

参见

参考数据

  1. . 观察者网. 2021-03-22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中文(简体)).
  2. 于冬. . 北京青年报. 2000-11-16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3. . 北京娱乐信报. 2003-12-03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4. . 大纪元. 2004-12-07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10).
  5. Sam Matthews. . campaignlive.co.uk. 2004-12-06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英国英语).
  6. . BBC. 2018-02-20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7. 环球网. . 2008-04-21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7).
  8. 落夜电竞. . 搜狐. 2019-03-06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9. 汪宜青. . BBC中文网. 2018-11-21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31) (中文).
  10. . 2018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11. 杨鑫宇. . thepaper.cn. 2019-02-17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 www.guancha.cn. 2019-02-19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
    . finance.ifeng.com. 2019-02-17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12. . hk01. 2021-11-16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9).
  13. .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14. . 美国之音. 2021-07-03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9).
  15. ETtoday. . 香港01. 2021-08-22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1).
  16. . Human Rights Watch. 2019-08-21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中文(简体)).
  17. 自由时报电子报.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1-03-12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18. . 苹果新闻网. 2021-09-02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19. 自由时报电子报.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1-09-03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中文(台湾)).
  20. 黄雅慧. . 香港01. 2021-09-04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中文(香港)).
  21. . Radio Free Asia. 2021-09-06 [2021-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英语).
  22. 北京晚报. . 新浪网. 2023-02-11 [202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1).
  23. . 联合新闻网. 2022-02-02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中文(台湾)).
  24. . 宁波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2021-02-18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25. 欧敬洛. . 香港01. 2022-02-01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中文).
  26. . 华视新闻网. 2022-02-22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台湾)).
  27.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2-02-10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中文(台湾)).
  28. . 联合新闻网. 2022-02-14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中文(台湾)).
  29. Qin, Amy. .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2-02-18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中文).
  30. 陈韵雯. . TVBS新闻网. 2023-01-09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8).
  31. 唐佩君; 朱建陵 (编). . 中央通讯社. 2023-01-08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32. . 自由时报. 2023-01-08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33. 张维轩. . Newtalk新闻. 2023-07-17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8).
  34. .
  35. . 民视新闻网.
  36. 赖锦宏. . 联合新闻网. 2021-09-18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1).
  37. . 2024-01-28.
  38. . 香港01. 2024-01-25.
  39. . 早报. 2024-01-29.
  40. . 联合新闻网. DailyView网络温度计. 2021-08-18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41. . ETtoday新闻云. 2021-02-14 [2021-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4) (中文(台湾)).
  42. . ETtoday星光云. 2021-09-21 [202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43. . tw.news.yahoo.com. 2021-09-07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44. . chinadigitaltimes.net.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45. . 腾讯新闻. 2021-03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46. Lab社群实验室, Social. . Social Lab社群实验室. 2021-05-31 [2023-03-01] (中文(台湾)).
  47. . cj.sina.com.cn. 2018-11-28 [202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48. 自由时报电子报. .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1-09-06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49. , ELLE, 2021-08-09 [2021-08-07] (中文(中国大陆))
  50. Xiaoqing, Rong. . The New York Times. 2021-12-30 [2022-01-2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 . 环球网. 2008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2).
  • . 环球网. 2009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 . 镜周刊 Mirror Media. 2021-11-23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繁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