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阵线
国民阵线(马来语:;英语:),简称国阵(BN),是1973年成立的马来西亚政党联盟,目前在州层次里掌控13州中的4个州议会及州政府(柔佛、马六甲、彭亨、霹雳)。其中与希望联盟组成团结政府共同执政彭亨,霹雳,马六甲,森美兰,雪兰莪以及槟城州政府及州议会。国民阵线的主席是阿末扎希[3]。
国民阵线 Barisan Nasional National Front باريسن ناسيونل பாரிசான் நேசனல் | |
---|---|
![]() 国民阵线标志 | |
简称 | 国阵,BN |
主席 | 阿末扎希 |
总秘书 | 赞比里 |
署理主席 | 莫哈末哈山 |
总财政 | 希山慕丁 |
副主席 | 魏家祥 维纳斯瓦兰 佐瑟古律 |
创始人 | 阿都拉萨 |
成立 | 1973年1月1日[1] |
注册 | 1974年7月1日 |
前身 | ![]() |
总部 | ![]() ![]() 拿督翁大厦8楼 |
党报 | 国阵报章: 《New Straits Times》 《星报》 《Utusan Malaysia》 《南洋商报》 《中国报》 《Tamil Nesan》 |
青年组织 | 国民阵线青年团 |
学生组织 | 国民阵线学生社团 |
成员党 | ![]() ![]() ![]() ![]() 印度人前进阵线 ![]() |
意识形态 | 保守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社会保守主义 右翼民粹主义 民族保守主义 |
政治立场 | 右翼 |
国内组织 | 人民权利党、希望联盟(合作) |
口号 |
|
党歌 | 国民阵线(马来语:)[2] |
官方色彩 | 皇室蓝 (藏青色) 白色 |
上议院: | 21 / 70
|
下议院: | 30 / 222
|
州议会: | |
选举标志 | |
![]() | |
党旗 | |
![]() | |
官方网站 | |
www | |
马来西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
国民阵线 | |||||||||||||||||||||
![]() | |||||||||||||||||||||
简化字 | |||||||||||||||||||||
---|---|---|---|---|---|---|---|---|---|---|---|---|---|---|---|---|---|---|---|---|---|
汉语拼音 | |||||||||||||||||||||
|
国阵是其前身“联盟”的「扩大版」,前后共有14个政党参与此政党联盟。[4]国阵成立后主宰了马来西亚政治至少有50多年,但自从安华加入反对派阵营,2008年开始面对反对派这个更大的挑战,特别是人民联盟及其后续者希望联盟。
国阵前身“联盟”自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就开始执政,现今的“国民阵线”在1973年成立,并执政至2018年,一般认为是民主世界持续执政最久的政党联盟,但马来西亚长期实行议会威权体制,因此2018年政党轮替,是马来西亚民主化的重要转折。国阵于2018年5月9日大选落败,被希望联盟终结61年的执政地位,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的政党联盟。2020年2月21日发生了喜来登政变,随后时任首相马哈迪·莫哈末于2月24日辞职,希盟政府正式倒台。2020年3月1日,由慕尤丁·雅欣带领的国民联盟正式上台,并与国阵和其他政党组成联合政府。2021年8月21日,由于国民联盟支持率过低导致政权垮台,国阵得以重新主导执政,由依斯迈沙比里任相。2022年大选后,国阵仅胜选30个国会席位,是国阵成立以来最差的选举成绩。后来与希望联盟讨论合作,加入安华领导的执政联盟,与希盟、沙盟和砂盟合作组成大马第一个团结政府。同时,因提出的条件被接受,希盟与国阵也在霹雳与彭亨组成新的州政府。
历史
成立
国阵是早期「联盟」组织的扩大,联盟成立于1955年,由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及马来亚印度国民大会(国大)三大政党组成。国阵的成立与政治局势有关,是1969年大选及五一三事件后成立的。「联盟」在此大选中损失许多议席,被新成立的反对党民政党及民主行动党,及已存在的泛马回教党斩获。虽然「联盟」赢得了大多数席位,但获得的总选票不到一半,导致不同族群之间的紧张局势最终引发种族骚乱和宣布紧急状态。[5]
这场族群衡突暴露了非马来人的焦虑和马来人的恐惧;非马来人的焦虑源于马来人的特殊地位所造成的不平等,而马来人则慑于非马来人的力量已经可以经由合法的民主进程,威胁到他们的政治特殊地位。马华公会与国大党的失败,对马来人而言,显示联盟已无力确保他们的政治主宰,因此必须另谋出路。在漫长的紧状态期间,巫统新得势的激进派人物中甚至有倡议一党专政、废除国会民主者。简言,追求新秩序、欲变法图强的渴望十分强烈。[6]
巫统想维持“马来人专政”,但若恢复国会民主运作,依1969年大选成绩(联盟在140席中仅取得77席),难以掌握绝对的主导权,于是「国阵」政治大结盟概念关始逐渐酝酿。[6]
联盟通过在某些州议会中与其他政党合作,计划构筑出「大结盟」。「大结盟」的尝试始于砂拉越,1970年五一三事件中断的国、州议会选举重新举行,选举结果于州议会中又出现僵局。砂拉越联盟(土着党、砂保守党与砂华)共获得23席,两个反对党砂拉越国民党及砂拉越人联党则各得12席。砂人联党最终被说服与砂拉越联盟结盟而化解了上述僵局。[6]
第二个结盟成功的案例发生在槟城。民政党在槟州拥有廿四席州议席中的16席,原是该州的第一大党,但首席部长林苍祐为便取得中央在经济上和其他方面的资源,逐渐向中央靠拢。但是他的这次举动,更造成民政党的分裂,两名民政党发起人陈志勤与党主席赛胡申阿拉达斯因而退党,陈志勤另组社会正义党,林苍佑一派在州议会中也只剩下12席。民政党在1972年2月中旬与联盟结盟,人民进步党和回教党之后也与联盟结盟。[6]
1973年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萨将联盟改组为国民阵线,以吸纳与联盟的外围合作政党,成员党包括东马的地方政党(沙巴联盟党,砂人联党和土着保守联合党)共计11个政党。[4][6][7] 1974年国阵正式注册以参与1974年大选,并取得相当大的胜利。此后国阵在大选均以绝对优势获胜,直至2008年大选失去三分之二多数席位[6][8]。
1977年–2007年
1977年,联邦政府提名委任吉兰丹州务大臣,回教党对此事提出抗议并触发了丹州危机而被逐出国阵。国阵以绝对多数优势在1978年大选获胜,继续在1980年代和90年代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尽管在州选举有一些损失,例如回教党夺回了吉兰丹州政权,而沙巴团结党取得了沙巴州政权。[6]
1988年2月4日,因巫统被社团注册局吊销执照,国阵成员党马华公会总会长林良实短暂代替马哈迪·莫哈末成为国阵代主席,直到同年2月16日。
2003年,国阵已经扩充至由十几个成员党组成的联盟。在2004年大选中表现特别好,在219个国会席位中赢得198席。[6]
2008年–2018年
在2008年大选中,国阵被松散的反对党联盟人民联盟夺去了三分之一的国会议席,是1969年以来首次在国会失去三分之二绝对优势。五个州政权(吉兰丹、吉打、槟城、霹雳和雪兰莪)落入民联手里。2008年开始,国阵里的半岛非巫裔成员党比重大为减少[8][9][10]。
这挫败在2013年大选持续着。面对来势汹汹的民联,国阵虽然得以保住布城政权,也从对手手中赢得了吉打的执政权,但无法夺回三分之二多数优势,而且比起2008年大选的140席,还要少了7席,而且只取得47%的总选票[8]。
2018年—2022年
在2018年的马来西亚第14届大选中,因时任首相纳吉·阿都拉萨对批评者以煽动罪名提控,以肛交案审讯监禁反对党领袖安华·依布拉欣,实行消费税,涉入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丑闻(1MDB)等风波,导致国阵在222席国会仅赢得79席而失去联邦执政权,而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领导的希望联盟与其盟友在该大选中取得国会222席中的122席,使得马来西亚的联邦政权首次实现政党轮替。在选后,人民进步党、沙巴成员党先后宣布退出国阵。而砂拉越成员党也在大选结束后宣布退出国阵,而独立成立砂拉越政党联盟[11][12][13][14][15][16]。其他政党如马华公会都有声音要求退出国阵。阿末扎希接任纳吉辞任的国阵领导人地位。
2018年6月23日,民政党宣布退出国阵[17],国阵成员党结构重新回到联盟时期的状态。
2020年2月,因发生政治危机,国阵与土着团结党及伊斯兰党等政党组成的国民联盟共同执掌联邦政权。
2021年8月,国民联盟政权垮台,国阵重新上台执政。
在2022年的马来西亚第15届大选中,国阵大败,在竞选的191个国会议席中仅赢得30席,国阵更在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槟城、马六甲和雪兰莪溃不成军。州政权方面,国阵丢失了玻璃市的州政权,在当地并未赢得任何州议席,国阵在霹雳和彭亨赢得的州议席也比上一届大选来的少,分别获得9席和16席。
组织
历史上马华公会和国大党在国阵里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现今这两党的国会及州立法议会的代表权大大减少了。然而,每个成员党部分则代表单一种族,如巫统代表马来人,马华公会代表华人,国大党代表印度人,惟实际上一直由巫统主导。2013年起,国阵的国会席位绝大多数由两个最大的土着政党-巫统和土保党持有。
“联盟”和国阵注册为政党,虽然有直属党籍,[18]但大部分是由成员党的党员间接拥有党籍。国阵定义自身为“认同国阵的政党联盟”。在选举期间,所有候选人都用国阵的旗帜下竞选,还有竞选宣言,而每个成员党也发表自己的竞选宣言,提名日之前会有联盟内的协商。
成员党
旗帜 | 名称 | 意识形态 | 领袖 | 参选席位 | 2022年成绩 | 当前内部席位 | |||
---|---|---|---|---|---|---|---|---|---|
总得票(%) | 席位 | 比例 | |||||||
成员党 | |||||||||
![]() |
巫统 |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sation (UMNO) Pertubuhan Kebangsaan Melayu Bersatu |
马来人至上 保守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
阿末扎希 | 120 | 21.10% | 26 / 222 |
26 / 30 | |
![]() |
马华公会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 Persatuan Cina Malaysia |
华人至上主义 自由保守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
魏家祥 | 39 | 5.30% | 2 / 222 |
2 / 30 | |
![]() |
国大党 | 马来西亚印度国民大会党 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 (MIC) Kongres India Se-Malaysia |
民族主义 民主主义 进步主义 |
维纳斯瓦兰 | 9 | 1.39% | 1 / 222 |
1 / 30 | |
沙民团党 | 沙巴人民团结党 United Sabah People's Party (PBRS) Parti Bersatu Rakyat Sabah |
民族主义 | 亚瑟古律 | 1 | 0.10% | 1 / 222 |
1 / 30 | ||
亲政党 | |||||||||
爱国党 | 马来西亚爱国党 Love Malaysia Party (PCM)[注 1] Parti Cinta Malaysia |
民族保守主义 | 范清渊 | 1 | 0.02% | 0 / 222 |
0 / 43 | ||
印进阵 | 印度人前进阵线 All Malaysian Indian Progressive Front (IPF) Barisan Kemajuan India Se-Malaysia |
印度族主义 反婆罗门教 |
M.善班丹 | 1 | 0.01% | 0 / 222 |
0 / 43 | ||
印穆党 | 马来西亚印裔穆斯林大会 Malaysian Indian Muslim Congress (KIMMA) Kongres India Muslim Malaysia |
伊斯兰主义 | 拿督斯里赛依布拉欣 | 1 | 0.03% | 0 / 222 |
0 / 43 | ||
人民力量党 | 马来西亚人民力量党 Malaysian Makkal Sakti Party (MMSP) Parti Makkal Sakti Malaysia |
民族保守主义 | 达能迪仁 | 1 | 0.01% | 0 / 222 |
0 / 43 | ||
旁遮普党 | 马来西亚旁遮普党 Punjabi Party of Malaysia (PPM) Parti Punjabi Malaysia |
旁遮普主义 | 古杰星 | 1 | 0.01% | 0 / 222 |
0 / 43 |
前成员政党
- 人民进步党(PPP,1973–2018为国民阵线成员党,2018年大选后就是否留在国阵出现党内争议,至2019年1月14日,该党被社团注册局注销注册。)
- 马来西亚伊斯兰党(PAS,1974年-197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泛马来西亚伊斯兰阵线(BERJASA,1978年-1983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卡达山杜顺姆鲁族统一机构(UPKO,1994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沙巴团结党(PBS,1985年-1990年;2002-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自由民主党(LDP,1991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穆斯林人民党(HAMIN,1983年-1989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砂拉越达雅党(PDBS,1983年-2004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砂拉越国民党(SNAP,1976年-2004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沙巴进步党(SAPP,1994年-200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土着保守联合党(PBB,1974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砂拉越人民联合党(SUPP,1974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民主进步党(PDP,2002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砂拉越人民党(PRS,2004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GERAKAN,1974年-2018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 沙巴华人公会(SCA,1974年-1976年为国民阵线成员党)
历届大选成绩
大选 | 当选议席数量 | 议席百分比 | 总得票 | 得票率 | 选举结果 | 领袖 |
---|---|---|---|---|---|---|
1974 | 135 / 154 |
87.7% | 1,287,400 | 60.8% | ▲135席:执政党 | 阿都拉萨·胡先 |
1978 | 131 / 154 |
85.1% | 1,987,907 | 57.2% | ▼4席:执政党 | 胡先翁 |
1982 | 132 / 154 |
85.7% | 2,522,079 | 60.5% | ▲1席:执政党 | 马哈迪 |
1986 | 148 / 177 |
83.6% | 2,649,263 | 57.3% | ▲16席:执政党 | 马哈迪 |
1990 | 127 / 180 |
70.6% | 2,985,392 | 53.4% | ▼21席:执政党 | 马哈迪 |
1995 | 162 / 192 |
84.4% | 3,881,214 | 65.2% | ▲35席:执政党 | 马哈迪 |
1999 | 148 / 193 |
76.2% | 3,748,511 | 56.53% | ▼15席:执政党 | 马哈迪 |
2004 | 198 / 219 |
90.4% | 4,420,452 | 63.9% | ▲51席:执政党 | 阿都拉·巴达威 |
2008 | 140 / 222 |
63.1% | 4,082,411 | 50.27% | ▼58席:执政党 | 阿都拉·巴达威 |
2013 | 133 / 222 |
59.9% | 5,237,555 | 47.38% | ▼7席:执政党[19] | 纳吉 |
2018 | 79 / 222 |
35.59% | 3,794,827 | 33.96% | ▼54席:反对党 | 纳吉 |
2022 | 30 / 222 |
13.51% | 3,433,298 | 22.17% | ▼49席:联合执政 | 阿末扎希 |
来源:Trends in Malaysia: Election Assessment[20] |
历届州选举成绩
州选举 | 州议会 | |||||||||||||
---|---|---|---|---|---|---|---|---|---|---|---|---|---|---|
玻 | 吉 | 丹 | 登 | 槟 | 霹 | 彭 | 雪 | 森 | 甲 | 柔 | 沙 | 砂 | 当选席/参选席 | |
1974 | 12 / 12 | 24 / 26 | 36 / 36 | 27 / 28 | 23 / 27 | 31 / 42 | 32 / 32 | 30 / 33 | 21 / 24 | 16 / 20 | 31 / 32 | 30 / 48 | ||
1978 | 12 / 12 | 19 / 26 | 23 / 36 | 28 / 28 | 20 / 27 | 32 / 42 | 32 / 32 | 29 / 33 | 21 / 24 | 16 / 20 | 31 / 32 | 239 / 257 | ||
1982 | 11 / 12 | 24 / 26 | 26 / 36 | 23 / 28 | 25 / 27 | 38 / 42 | 31 / 32 | 31 / 33 | 22 / 24 | 18 / 20 | 32 / 32 | |||
1986 | 14 / 14 | 25 / 28 | 29 / 39 | 30 / 32 | 23 / 33 | 33 / 46 | 32 / 33 | 37 / 42 | 24 / 28 | 17 / 20 | 35 / 36 | 1 / 48 | 300 / 351 | |
1990 | 14 / 14 | 26 / 28 | 0 / 39 | 22 / 32 | 19 / 33 | 33 / 46 | 31 / 33 | 35 / 42 | 24 / 28 | 17 / 20 | 32 / 36 | 0 / 48 | 253 / 351 | |
1995 | 15 / 15 | 34 / 36 | 7 / 43 | 25 / 32 | 32 / 33 | 51 / 52 | 37 / 38 | 45 / 48 | 30 / 32 | 22 / 25 | 40 / 40 | 338 / 394 | ||
1999 | 12 / 15 | 24 / 36 | 2 / 43 | 4 / 32 | 30 / 33 | 44 / 52 | 30 / 38 | 42 / 48 | 32 / 32 | 21 / 25 | 40 / 40 | 31 / 48 | 312 / 329 | |
2004 | 14 / 15 | 31 / 36 | 21 / 45 | 28 / 32 | 38 / 40 | 52 / 59 | 41 / 42 | 54 / 56 | 34 / 36 | 26 / 28 | 55 / 56 | 59 / 60 | 452 / 504 | |
2008 | 14 / 15 | 14 / 36 | 6 / 45 | 24 / 32 | 11 / 40 | 28 / 59 | 37 / 42 | 20 / 56 | 21 / 36 | 23 / 28 | 50 / 56 | 59 / 60 | 307 / 504 | |
2013 | 13 / 15 | 21 / 36 | 12 / 45 | 17 / 32 | 10 / 40 | 31 / 59 | 30 / 42 | 12 / 56 | 22 / 36 | 21 / 28 | 38 / 56 | 48 / 60 | 275 / 505 | |
2018 | 10 / 15 | 3 / 36 | 8 / 45 | 10 / 32 | 2 / 40 | 24 / 59 | 25 / 42 | 4 / 56 | 16 / 36 | 13 / 28 | 16 / 56 | 12 / 60 | 143 / 505 |
注释
- 此简称不是马来亚共产党的简称。
参考文献
- Joseph Liow; Michael Leifer. . Routledge. 20 November 2014: 102– [2017-04-29]. ISBN 978-1-317-6223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 . [2022-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8).
- . 星洲网. 2018-08-10 [201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 Joseph Liow, Michael Leifer. 4th. Routledge. 2014-11-18 [2017-04-29]. ISBN 978-0415625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 Keat Gin Ooi (编). . ABC-CLIO. 2004: 138–139 [2017-04-29]. ISBN 9781576077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Cheah Boon Kheng.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2: 147–148 [2017-04-29]. ISBN 978-98123015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 Kim, Nam-Kook (编). . Ashgate. 2014 [2017-04-29]. ISBN 978-14094552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 Reuters. 2013-05-05 [2013-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7).
- . The Economist. 11 May 2013 [2017-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1).
- . 透视大马. 2018-05-12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1).
- . 星洲日报. 2018-05-12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光华日报. 2018-05-12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南洋商报. 2018-05-21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1).
- . 星洲日报. 2018-05-21 [2021-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星洲日报. 2018-06-12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 . 2018-06-23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Ahmad, Zuhrin Azam. . www.thestar.com.my.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Arno Maierbrugger. . Inside Investor. 16 August 2013 [16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Zakaria Haji Ahmad. (PDF). . Trends in Malaysia Seminar 1.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January 2000 [2021-08-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