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格
功过格是中国古代的通俗宗教簿册,用作记录个人每日行为的功与过。功过格书中分列各项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逐项以正负数字标示,功过相抵,每月每年查看其分数。若多做错事,过多于功,下年便要补过。
功过格是善书的一种,用来规过劝善,内容上融合了道教积善、儒教伦理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现存最早的功过格,为宋代道教净明道所造。到明代,经袁黄(1533-1606)、祩宏(1535-1615)等人的倡导,版本众多,流行更广,到近代华人社会仍有流传。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分类:功过格 |
参考书目
- 酒井忠夫着,刘岳兵等译:《中国善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 Cynthia J. Brokaw着,张林译:《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 中村元等着,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第三篇第三章第二节,「功过思想与功过格」,页702-739。
- 奥崎裕司着,朱越利译:〈民众道教〉,载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页102-128。
- 秋月观暎着,丁培仁译:《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吴震:〈17世纪晚明“功过格”的新趣向——以颜茂猷“儒门功过格”为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