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词

同音词(Homophone),又称同音异义词,是指语言中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词汇[1]这些词可能写法相同,以中文而言,例如「杜鹃」一词,可以指杜鹃鸟,也可以指杜鹃花;也可能写法不同,例如制服、制伏等等。在表音文本中,同音异义语也可以指与其他词组字母发音相同的词组字母

汉语中,由于习惯上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节语素,因此,汉语中除同音词外,还有同音字的概念,也就是读音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汉字,即同音的单音节词。

英语「Homophone」的字源是希腊文的「homo-」 (ὁμο-,相同),以及「phōnḗ」 (φωνή,发声)。反义词为「heterophone」,即为多音字

由于文本的书写形式问题,有人还把同音词分成两种:[2][3]

  • 同形同音词 :也就是书写形式相同的同音词,例如杜鹃既是一类鸟的名称,又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千万可以表示“务必”的意思,也可以指数字10,000,000;英语中,bat可以指蝙蝠或者球拍
  • 异形同音词 :就是书写形式不同的同音词。例如乐器琵琶和植物枇杷;英语中,eye意为眼睛,I意为第一人称我,两者都念/aɪ/。

相关概念

  • 同义词
  • 同形词(homograph):指的是拼写相同,但意义不相同的词,如:大夫 (医生)大夫 (官名);英语中,resume/ɹɪˈzjuːm/意为“恢复”,resume/ˈɹɛz.(j)ʊˌmeɪ/意为“简历”(后者有时会写成“résumé”作区别)。

同音词可能会在交谈时引起词义混淆,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配合上下文、手势、声调等,很少真正会引起混淆。在可能混淆的场合,往往会在语言中添加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来区别。同音词也是文本游戏、修辞、猜谜等常用的元素之一。

示例

  • :意义、异议、意译
  • :近侍、近世、进士、尽是、近视、尽世
  • :交代、胶带、交待
  • :手势、首饰、守势
  • :城市、程序、乘势、成事
  • :堵住、赌注
  • :隐情、引擎
  • :目的、墓地
  • :迷路、麋鹿
  • :由于、鱿鱼
  • :报复、抱负

广东话

  • sing3 ming4:圣明、姓名
  • si1 zi2:撕纸、狮子
  • gong2 si1:讲师、港狮
  • zi6 wai6:自卫、智能
  • si1 gaa1:私家、施加
  • tung4 haai4:铜鞋、童孩
  • faat3 ming4:法名、发明
  • jyun4 bat1:完毕、铅笔
  • gong2 ze2:讲者、港姐
  • baan1 zoeng2:班长、颁奖
  • ci4 coeng4:慈祥、磁场
  • zi2 man4:子民、指纹
  • cyun4 sing4:全城、传承
  • syu1 faat3:书法、抒发

日语

  •  Kōshō
  •  Shinsai
  •  Seika
  •  Kikan
  •  Sanka
  •  Kisha
  •  Senzai
  •  Kenshou
  •  Shougai
  •  Kikai

朝鲜语

  •  Hangug
  •  Sudo
  •  Joseon
  •  Uisa
  •  Gaeseon
  •  Jeongbu
  •  JangGwan
  •  Jeongchi
  •  GongGo
  •  Gajang
  •  Kia

英语

  • /ˈtuː/:to, too, two
  • /ˈraɪt/:rite, right, write, wright
  • /ˈsaɪt/:cite, sight, site
  • /ˈnaɪt/:knight, night
  • /ˈbəʊl/:boll, bole, bowl
  • /ˈhəʊ.li/:holy, holey, wholly
  • /ˈnəʊz/:knows, nose, noes, nos

双关语

同音词常用来创造双关语以表达多重意义。常见于诗作以及有创意文章。例如金圣叹曾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即巧妙运用「莲子」与「怜子」、「梨儿」与「离儿」的同音。[4]

诗歌中双关语例子

  •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情」双关。)
  • 子夜歌
    •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芙蓉、夫容」,「莲子、怜子」双关。)
    •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丝思」双关。)

对联

对联中,将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安排在一副对联内,特别称之为「异字同音」联。例如明代杨继盛题镇江焦山联:「焦山洞里住椒山;扬子江头渡杨子」,即运用了「扬杨」同音、「焦椒」同音[5]

参考

  1. . termonline.cn. [28 Jul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7).
  2. . Pandora.cii.wwu.edu.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7).
  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p. 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ames R. Hurford and Brendan Heas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7).
  5. . [201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7).

参看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