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古名卢橘,又名金丸、芦枝、小芒果、琵琶果,是蔷薇科中的枇杷属的一种植物。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果子形状似乐器琵琶而名。
枇杷![]() | |
---|---|
![]() | |
刚成熟的枇杷 | |
科学分类 ![]() | |
Missing taxonomy template(修正): | Eribotrya |
种: | Template:Taxonomy/Eribotrya枇杷 E. japonica |
二名法 | |
Template:Taxonomy/EribotryaEribotrya japonica (Lindl.) | |
形态特征

枇杷的花

枇杷表面布满绒毛
常绿小乔木;树冠呈圆状,树干颇短,一般树高3至4米。叶厚,深绿色,背面有绒毛,边缘成锯齿状。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散冷香,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清·陈淏在著作《花镜》中称枇杷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
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挂在树上,每个果子长3-5厘米,成圆形、椭圆、或长状「琵琶形」。枇杷被有绒毛,未熟时青绿色,较硬实,芳香气味较浓。成熟后外皮一般为淡黄色,亦有颜色较深,接近橙红色的。果肉软而多汁,主要可分为白色及橙色两种;称「白沙」(白枇杷)及「红沙」。当中白沙甜,果型较小;红沙酸甜可口,果实若经培育相对较大。每个枇杷果子内有五个子房,当中一至五颗发育成棕色的种子,人工开发的无籽品种则无种子。
用途

枇杷切面

波兰籍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卜弥格十七世纪著作《Flora Sinensis》(译:中国植物志)画笔下的枇杷。
生长环境
枇杷在年平均温度摄氏15度以上的地方能正常结果,平均气温12度以上的地区能生长,而且抗寒能力甚强,成年树可抵抗−18度的低温,花能抵抗−4度的低温,而且花期长,较少会受冻害。加上枇杷对土壤、阳光的要求亦不高,因此在中国淮河的各地方都有栽种。除了中国以外,日本、美国(夏威夷及加利福尼亚)、印度、巴西、以色列、土耳其、西班牙等地都有栽种枇杷。其中日本种植枇杷历史为江户末期由中国南部传入。
参考文献
- Wang, Xinyang; Jin, Cheng; Huang, Li; Zhou, Lihua; Zheng, Mingming; Qian, Shenhua; Yang, Yongchuan. . Biodiversity Science. 2020-06-20, 28 (6): 668. doi:10.17520/biods.2019392.
外部链接
![]() |
维基物种上的相关:枇杷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枇杷 |
- 枇杷 中国作物品种信息(简体中文)
- 枇杷 Pip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枇杷叶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