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英语:),又称作反智论、反智识主义或知识无用论,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1]。
系列条目 |
歧视 |
---|
![]() |

托马斯·纳斯特的反智主义相关绘画
反智主义的具体体现
社会文化表现
社会普遍认为智商高的人有自大的心态,所以对这类人有所反感,对于智商较高的人的行为,常会误读为是自大的表现。
又或出于对学识较多的人的嫉妒心态,又或是逆向歧视的心态,而对学识较多的人作出贬低的行径,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观感与沟通问题
因为思考的方式与效率不同,产生不同的结论与行为,而造成沟通不良等问题。
政治体现
精英的行为脱离民意或事实、或以专业形象来推销错误理论,引起人民、甚至菁英的嘲弄或反抗。
教育体现
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
参考文献
-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1980), Fourth Edition, C. Hugh Holman, Ed. p. 27
外部链接
- 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1976)
- 吴稼祥. . 冰点周刊 (《中国青年报》). 2008-01-23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中文(简体)).
- 朱渊雷.“焚书坑儒”新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