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言论

仇恨言论英语:)是基于属性英语:)而攻击个人或团体的言论,例如:性别人种宗教族群残疾性取向等。即是指一些有意去贬抑、威吓,或煽动一些针对个别族群作出暴力偏见的言论。言论自由以及仇恨言论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批评者认为「仇恨言论」一词常被用来暗中批评那些运行不力的社会政策。

波兰的 SIM 卡,上面印有反对仇恨言论运动的口号“言语有力量,明智地使用它们”

定义

「仇恨言论」是对建基于不同种族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气质年龄国籍道德取向、身体状况、宗教社会阶层等基础的个别族群,包含可能涉及歧视内容的言论,其表达形式包括日常的对话、文章,以及在公众场合的一些行为;而这类言论类型也被称为「antilocution」,在奥耳波特计量表中属于第一个阶段。

关于仇恨言论的定义不一,部分人认为相关言论是仇恨言论,但可能实际上并无对当事人构成伤害及冒犯(或只是当事人自我感到受到伤害及冒犯),只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而对于仇恨言论的定义无限扩大,或可能会影响言论自由的表达权利。

法律观点

在某些国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论被描述为禁止使用言语、动作、行为、写作或展示等,因为它对受保护的群体或个人的基本价值观,煽动了暴力或不利的行为。或因为它诋毁或恐吓,受保护的群体或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按某些特点法律可以确定受保护的群体。在很多国家的法律中,仇恨言论不是法律术语,甚至仇恨言论可能被认为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例如美国法律就没有「仇恨言论」一词[1]且在美国,仇恨言论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2][3],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仇恨言论的受害者可以根据民法、刑法或这两种方式寻求补救。使用仇恨言论的网站可能被称为仇恨网站,这些网站包含互联网论坛和新闻演示文稿大多强调一个特定的观点。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2 April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uly 2019).
  2. Stone, Geoffrey R. (1994). "Hate Speech and the U.S. Constitution." 存盘,存档日期27 April 2018. East European Constitutional Review, vol. 3, pp. 78-82.
  3. Volokh, Eugene.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5-05-05 [2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