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式词
同源异形词在语源学中是指同一语言内具有相同词源但是目前形式(及含义)有不同的词,英文中一组同源异形词有两个时称为(或、),译作双式词、对偶词、同源对似词、词对或骈词,有三个时称为。同源异形词通常(但未必)是因为不同的途径进入目标语言而产生。由于同源、同义的词之间若有亲缘关系,往往会相当明显,该术语主要是指至少在意义上有一定分歧的词对。[1]它们可能有相关的含义,例如英语中的pyre(柴堆)和fire(火)均来自原始印欧语的*péh₂ur';也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含义,如英语中的guest(客)和host(主)。
汉语
中文汉字中,「」和「司」在甲骨文中本为一个字,后世分化为两个字(两者甲骨文左右对称),但意思已有巨大差异,隶变后写法也难看出原本的关联。这也衍生出了司母戊鼎(母戊鼎)的命名之争。类似的还有「老」和「考」、「永」和「𠂢」(「派」的右边)等,在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中仍可看出两者左右对称的关系,但隶变之后已难以看出两者的关联。
此外,一些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也是一种同源异形现象。例如广州话的「平」的白读「peng4 /pʰɛŋ˨˩/」表示「便宜」,而文读「ping4 /pʰɪŋ˨˩/」表示「平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