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政事堂,习称都堂、政府、东府,[1]中国历史上的官署名,在唐朝、宋朝和中华民国袁世凯掌权时期设立。其源出为完善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的三省制,以唐皇帝下诏敕前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将与会处所定名作政事堂[2]。该宰相议事场所随唐政局演变,重要性相对要高于朝堂[3]。
活动
唐创立时的政事堂会议,出席人包括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副官,与会时至多可达十多人,最少时仅有两人。讨论结果由轮值的「执笔」综合记录下来。皇帝的命令必须在该会议获取正式通过,才可以送去尚书省运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会被视作不法[2]。其关联体系的设立,是伴随了唐代中央议政决策机制中朝堂议政的重要性下降,该时期中央所有军国大事,首要是由皇帝主持的宣政殿常朝会议(中晚期再到延英殿延英召对会议)所决定——日常政事和具体实施方案则就由该政事会议拟定[3]。
演化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