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政事堂,習稱都堂、政府、東府,[1]中国歷史上的官署名,在唐朝、宋朝和中华民国袁世凯掌权时期设立。其源出為完善魏晉南北朝逐漸形成的三省制,以唐皇帝下詔敕前由門下省和中書省舉行聯席會議,將與會處所定名作政事堂[2]。該宰相議事場所隨唐政局演變,重要性相對要高於朝堂[3]。
活動
唐創立時的政事堂會議,出席人包括中書門下兩省長官及副官,與會時至多可達十多人,最少時僅有兩人。討論結果由輪值的「執筆」綜合記錄下來。皇帝的命令必須在該會議獲取正式通過,才可以送去尚書省執行。若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會被視作不法[2]。其關聯體系的設立,是伴隨了唐代中央議政決策機制中朝堂議政的重要性下降,該時期中央所有軍國大事,首要是由皇帝主持的宣政殿常朝會議(中晚期再到延英殿延英召對會議)所決定——日常政事和具體實施方案則就由該政事會議擬定[3]。
演化
參考文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