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国

南海(前195年-前174年以前)是《汉书》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其疆域为今福建省汀江流域和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江西省赣州市的一部分[1](一说为今江西省东北部[2])。国都可能在今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五里村的刘屋后背山遗址。关于南海国的具体情况,历史上记载欠详,《汉书》中也只有零散记载。

南海
前195年—前174年以前
南海的位置在闽越的西南方
南海的位置在闽越的西南方
地位王国
首都刘屋后背山遗址(今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五里村)
常用语言闽越语
上古汉语
宗教巫觋宗教祖先崇拜山岳崇拜动物崇拜天帝崇拜
政府君主制
南海王 
 前195年—前174年以前
历史时期上古时代
 创建
前195年
 终结
前174年以前
前身
继承
闽越
南越
西汉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闽 ·
古闽人 · 闽越人
闽越 前306 前110

闽中郡 前222 前209
两汉
扬州刺史部
会稽郡
南海 前195 前174前
孙吴
扬州
会稽郡
会稽东部都尉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564
闽州 557 565
丰州
建安郡
建安国
晋安郡
晋安国
晋平郡
晋平国
梁安郡
南安郡
南安国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丰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闽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经略使
长乐经略使
福建道 758 896
丰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896 909
909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932
长乐府 933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943
镛州
镡州
943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947
福州
清源军 949 964
平海军 964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956
忠义军 956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951、977 978
彰武军 951 977
两宋
两浙西南路 978 985
福建路 985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剑州
太平军
兴化军
邵武军
建宁府
福安府
兴安州
范汝为政权 1130 1132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1280、1281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1285、1286、
1288 1291、1292 1297、1356 1366

泉州分省 1284 1285、1358 1368
建宁分省 1358 1368
兴化分省 1359 1366
延平分省 1364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1286、1286 1288、
1291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1366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1645
邓氏政权 1448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1646
福京 1645 1646
明郑政权 1646 1680
鲁监国政权 1646 1649

浙闽总督 1645 1658
福建总督 1658 1687
闽浙总督 1687 1911
福建省 1647 1911
耿精忠政权1674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1865
福州日租界 1899 1943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1943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1911 1912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福建省 1912 1933、1934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联军办事处 1923 19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1932
福建省 1932 1935
闽浙赣省 1932 1935
闽赣省 1933 1935
中华共和国 1933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1934
闽海省 1933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1945
福州治安维持会(日占) 1941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1945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1954
福建省
中华民国
福建省(金马地区)

南海国的国王名叫,是百越人,原为闽越国的南武侯。汉高祖十三年(前195年)二月,被汉高祖册封为南海王。[3]

后来居于庐江郡内的南海国臣民起兵反叛淮南国的统治,淮南王刘长以此为由派大臣间忌遣兵攻打南海国,南海王织率军投降。刘长将南海国的臣民全部迁往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附近)。[4]尔后受降的南海国军队再度反叛,淮南国为此调动水军进行了镇压。但是因该地气候湿热致使军中疫情失控,淮南国的军队尚未开战就已经死亡过半。从此以后,南海王织被降为庶人,南海国灭亡。“处之上淦”含义之解,可以是指使其居于上淦,也可以是指处决其于上淦。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在南海国灭亡之时南海王织被降为庶人之说就无从谈起了,但这种可能性要比前者略低一些。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汉文帝以淮南国百姓生活贫苦为由遣使赍帛五千匹劳军,被刘长傲慢地拒绝;而此时南海王织也向汉文帝上书献币献帛,但淮南王刘长的大臣间忌却从中作梗,烧毁其书,将币帛据为己有。[5]这或许也是引发南海国迁往上淦地区后复反的主要原因。南海国的叛乱最终被刘长镇压,南海国从此也在历史上失去了记载。 关于南海国都城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提出,南海国都城可能是在福建省武平县万安镇五里村的刘屋后背山遗址。[6][7]

曾有一名武平县地方史学者,在研读民国三十一年版《长汀县志》卷一《地理志·建置》中发现:“今武平县地在汀潮赣之间,盖即当日南武侯地而汉封之曰南海者也。”该志是目前唯一发现明确记载南海国封地疆域的地方史志书,这为史学界解决遗留多年的“南海国封地之谜”提供了极重要的的线索[8]

同时,福建省龙岩市也曾为寻找南海国古遗址征集线索[9]

参见

参考文献

  1. . [202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2. . [2017-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3. 《汉书·高帝纪第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诏曰:『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
  4. 《汉书·严助传》中,淮南王刘安上表汉文帝时提到:「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
  5.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遣使者赍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曰『无劳苦者』。南海王织上书献璧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
  6. .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8. .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4).
  9. . [2012-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