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

南昌县中国江西省下辖县份,隶属南昌市管辖。南昌县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三面環抱南昌市主城區,縣政府駐澄湖北大道99号。

南昌县
坐标: 28°32′48″N 115°56′29″E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江西省南昌市
設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語源南方昌盛[1]
政府駐地莲塘镇
下级行政区
18
面积
  总计1,810.7 平方公里(699.1 平方英里)
人口(2021)
  總計107.3万人
語言
  母语方言赣语昌都片南昌县话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330200
電話區號791
車輛號牌赣A
行政区划代码360121
(2021年)¥1195.57亿
網站南昌县人民政府

地理上,南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全县东西宽36公里,南北77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至116°19′、北纬28°16′至28°58′之间。县境东邻进贤县、南接丰城市、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区隔赣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合抱之势。全县辖域总面积为1,839平方公里,2021年末,南昌縣户籍總人口為1073014人,比2020年末增加8463人。

县域位置

南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北,在赣江、抚河下游。位处东经115°49'~1l6°19'、北纬28°16'~28°58'之间。东邻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相隔赣江,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抱合之势。

历史沿革

历代变更
设立 高帝五年(前202年)
使用状况 江西省南昌市辖县
西汉南昌县
新朝宜善县
东汉南昌县
三国南昌县
西晋南昌县
东晋/十六国南昌县
南北朝南昌县
隋朝豫章县
唐朝豫章县→钟陵县→南昌县
五代十国南昌县
北宋/辽朝南昌县
南宋/金朝南昌县
元朝南昌县
明朝南昌县
清朝南昌县
民国南昌县
现代南昌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将灌婴驻军当地,设豫章郡,次年(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首建“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郡治,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县境含今之南昌、新建、丰城、进贤4县地及附近一些地域;三国时魏黄初二年(221年)与丰城县分治,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与新建县分治,崇宁二年(1103)与进贤县分治[2]:1

秦朝前

  • 前21世纪至前771年(夏商周)时古未封邑,《禹贡》云属扬州之域;[2]:5
  • 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战国)楚之东境吴之西境,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属楚地,仍无封邑;[2]:5

秦朝

  • 前223年秦灭楚,设置三郡(会稽、章、九江),地属九江郡。郡治寿春。[2]:5
  • 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地仍属九江郡;[2]:5
  • 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属于九江王国[2]:5
  • 汉高帝四年(前203年)属于淮南王国。[2]:5

汉朝

  • 高帝五年(前202年)灌婴渡江破吴郡,分九江郡立豫章郡,平定豫章同年,始建南昌县(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东[3]),隶属豫章郡,为郡治。[2]:2
  •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置扬州刺史部豫章郡南昌县属之。[2]:2
  •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县易名宜善县郡治九江。[2]:2
  •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豫章郡南昌县[2]:2

三国

  •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据江东,以孙贲为豫章太守,[2]:2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封孙权为南昌侯,[2]:2
  • 建安中期,孙权据吴,析南昌地置富城、钟陵、宜丰三镇。[4]
  •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析县南境为富城县(今之丰城市)自此南昌、丰城分治不合。[2]:2

晋朝

  • 太康元年(280年)属扬州豫章郡。[2]:2钟陵镇升为钟陵县,隶于豫章郡。[4]
  • 元康元年(291年)属江州豫章郡。[2]:2晋属江州,为州治。[5]
  • 永嘉元年(307年)《晋书》:彭泽改隶浔阳,省宜丰、钟陵归属南昌县。[2]:2

南北朝

  • 南朝宋(420~479年)属江州豫章郡。[2]:2
  • 《宋书》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县。[2]:2
  • 梁(502~557年)属豫章王国[2]:2
  • 梁末置豫宁郡,豫章郡存县八,大同二年(536年)移丰城属巴山郡,存县七,复置宜丰、钟陵,领县九。[2]:2
  • 陈(557~589年)属江州豫章郡。[2]:3
  • 永定二年(558年),移新淦属巴山郡,存县八;永定三年(559年)以县西境置西昌县,统县复为九。[2]:3

隋朝

  • 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豫章县,属洪州总管府洪州。省艾,永修、豫宁、新吴入建昌。 [2]:3
  • 大业初(605年)属豫章郡;钟陵县并入豫章县。丰城还属豫章郡。豫章郡领豫章、建昌、建城、丰城四县。 [2]:3

唐朝

  • 武德五年(622年)《唐书》:析置钟陵县。于西境置南昌县 (唐朝)(县志作西昌县),以南昌县 (唐朝)孙州,于建昌县置南昌州总管府,孙州隶之。洪州领豫章、丰城、钟陵三县。[2]:3
  • 武德八年(625年)省钟陵县、南昌县 (唐朝)(县志作西昌)入豫章县,孙州,南昌州废。[2]:3
  • 贞观元年(627年)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属江南道洪州[2]:3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十五道,属江南西道洪州。[2]:3
  • 天宝元年(742年)洪州复改豫章郡,本县属之。[2]:3
  •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洪州,本县属之。[2]:3
  • 宝应元年(762年)避代宗(李豫)讳,更名钟陵县[2]:3
  • 贞元元年(785年)《元和郡县图志》云宝应元年十二月复名南昌县。《唐书》云贞元中改,此后县名均称南昌。[2]:3

五代十国

  • 南唐周显德五年(958年)属南昌府洪州领县七。[2]:3
  • 南唐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短暂迁都南昌府(号“南都”)。[2]:3

宋朝

  • 开宝八年(975年)是年平江南,归宋。属洪州[2]:3
  •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西境置新建县,自此南昌、新建分治不合[2]:3
  • 至道三年(997年)《宋史》: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又析为二十三。属江南西路洪州。[2]:3
  • 崇宁二年(1103年)升南昌之进贤镇为进贤县。《县志》又云:大观二年刘清风乡入进贤。自此南昌、进贤分治不合。[2]:4
  • 建炎四年(1130年)《宋史》建炎元年洪州与江宁府并升帅府。建炎四年合江东西为江南路绍兴(年号)初复为东西路,洪州隶江南西路。[2]:4
  • 隆兴元年(1163年)升洪州为隆兴府。[2]:4

元朝

明朝

  • 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占领南昌后,改变元朝建制,将龙兴路改为洪都府,依旧置江西行省,治吉安。二月,还治南昌。次年,改洪都府为南昌府[6]:100
  • 洪武九年(1376年)属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南瑞道,洪都府改为南昌府[2]:4

清朝

  • 1644~1911年属江西等处承官布政使司,分守南昌道分巡南瑞道,南昌府。[2]:4

民国

  •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及直属州[2]:4
  • 民国3年(1914年)全省设四道,属豫章道[2]:4
  • 民国14年(1925年)7月成立南昌市政处,为设市进行筹备事宜。[7]:73
  • 民国15年(1926年)道废,县直隶省,南昌县城设南昌市,市县分治。[2]:4但县治未变动。
  • 民国21年(1932年)江西省辖十三行政区,属第一区。县治今子固路。[2]:4行政区驻南昌。[8]同年撤销南昌市但保留辖区监制由省领导[7]:116
  • 民国24年(1935年)江西省辖八区,属第一区。行政区驻武宁[2]:4同年年8月成立南昌市政委员会[7]:117
  • 民国26年(1937年)江西省辖八区,属第一区。县治移至万舍。[2]:4同年7月恢复南昌市政府[7]:117
  • 民国28年(1939年)江西省辖十一区,属第十一区。日寇入侵南昌。省府三月移至吉安,冬移泰和。县治移三江蔡家,行政区驻丰城。[2]:4
  • 民国31年(1942年)江西省辖九区,属第一区。行政区驻丰城。[2]:5
  • 民国34年(1945年)江西省辖九区,属第一区。日本天皇投降。9月县治迁移莲塘。[2]:5
  • 民国35年(1946年)5月县治迁谢埠。[2]:5

新中国

  • 民国38年(1949年)5月21日谢埠解放,6月15日南昌县人民政府成立。8月20日县治复迁莲塘。属南昌专区[2]:5
  • 1958年9月与新建县同划归南昌市[2]:5
  • 1961年7月又同划归宜春专区[2]:5
  • 1967年11月复划归南昌市辖,至今。[2]:5

行政区划

南昌县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11个、7个[9]

八月湖街道、​莲塘镇、​向塘镇、​三江镇、​塘南镇、​幽兰镇、​蒋巷镇、​武阳镇、​冈上镇、​广福镇、​昌东镇、​麻丘镇、​泾口乡、​南新乡、​塔城乡、​黄马乡、​富山乡、​东新乡、​八一乡、​小蓝经济开发区、​南昌县银三角管理委员会、​南昌市五星垦殖场和江西省良种繁殖场

县治变迁

灌嬰城

高帝五年(前202年)灌婴渡江破吴郡,分九江郡立豫章郡,平定豫章同年,始建南昌县,隶属豫章郡,为郡治。[2]:2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将灌婴筑豫章城(又称灌嬰城),为豫章郡郡县同治,这是南昌有城之始。城周长10里84步(约合今4121公尺),共设6门,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南门、松阳门、门昌门、北门、东门。城址在今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一带。(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东[3])清末时,此地仍名为灌城乡。[10]:102

三国吴凤凰二年(273),吴豫章太守张俊,“建那东南双阙”,修建了东南门城楼。[10]:102

东晋太元十四年(389),豫章太守范宁,将南昌城扩大,在原六门之外,又新辟了东北和西南两个城门。城内“门有三涂”,“男女异路”,男行左,女行右,车行中间,这是古代“王制”对城市道路功能的一种规定。[10]:102

唐贞观十一年(637)县治向西迁移,灌嬰城自此被废。

南昌城

南昌旧城地图

唐贞观十一年(637):县治向西迁移,重筑新城,城界接近赣江、抚河(今抚河故道)。[10]:103又称南昌城洪都城,为洪州州县同治,现今的南昌城区就是在洪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江南道江南西道,治所洪州。[2]:3至此今日南昌市区再次成为江西行政中心至今。

此后历代多次对南昌城进行扩建整改[10]:103[11]南唐宋建隆二年(961年)短暂迁都至南昌府(号“南都”),这是南昌仅有的一次建都史。[2]:3

近代治所变动

民国15年(1926年)南昌县城设南昌市,市县分治。[2]:4但县治未变动。

民国17年(1928年)城墙拆除,并用原城墙基础建成榕门路和环城路。[10]:103

民国21年(1932年)县治今子固路。[2]:4同年撤销南昌市但保留辖区监制由省领导[7]:116

民国26年(1937年)6月,省务会议决定自7月1日起成立南昌市政府,任命龚学遂为市长。[7]:73同年县治移至万舍。[2]:4市县分治。

民国28年(1939年)日寇入侵南昌。县治移三江蔡家。[2]:4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天皇投降。9月县治迁移莲塘。[2]:5

民国35年(1946年)5月县治迁谢埠。[2]:5

民国38年(1949年)5月21日谢埠解放,6月15日南昌县人民政府成立。8月20日县治复迁莲塘。[2]:5因考虑到莲塘就近浙赣铁路支线并有莲塘站[12]:20

万舍街

万舍街起源于明代,20世纪20至30年代达到鼎盛。1939年日军侵占导致居民逃散、商业萧条。1945年日军投降后,居民回归,商业复苏。

1950年2月,万舍街成为第十区万舍乡一部分,后建立初级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万舍管理区,1961年设人民公社,1968年改为大队。1984年成立万舍街居民委员会;今属冈上镇。[13][2]:25

1949年前夕属第六区万舍镇;1949初属第十区万舍乡;初级社时属万舍、东谭初级社;高级社时属万舍高级社;1955年属冈上区万舍乡;1956年属向塘区万舍乡;1958年属超英人民公社万舍大队;1959年属向塘公社万舍管理区万舍大队;1961年属向塘区万舍公社万舍大队;1969年属冈上公社万舍大队;1984年改公社为乡,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万舍大队改万舍村民委员会;今属冈上镇。[14]

三江南街蔡家

因村庄前后靠河,常有船只停泊,渐成墟集。至南宋初年,墟集中心北移,以处三江口之南,称南市,亦称南街。后蔡姓繁衍,他姓衰迁,易今名。[15]

早住范姓,村名范家。据载,范氏系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后裔,村西建有范仲淹庙。宋元祐三年(1088),蔡氏由宜丰县迁此,后有周、唐等姓迁入。[15]

1940年至1944年期间,南昌县国民政府曾驻扎在南街蔡村。[16]

谢埠

1946年至1949年南昌县政府在地[17]。今属青山湖区,有南昌县政府旧址。[18]

莲塘镇

莲塘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省城南昌市15公里,是省城的南大门,也是本县的古集镇之一。自1949年县人民政府迁至此地后,该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4.55平方公里。1985年,该地有12个居委会和3个村民委员会,共有9184户,44114人,其中城镇居民7995户,38704人。[2]:19

交通

古道

驿道

有两条,均以南昌市章江门外章江铺出起点,其一东达进贤,长30公里;其二南抵丰城,长55.5公里。境内支线从候村铺出发,南达丰城袁渡,长22.5公里。

大道
  1. 从南昌市抚州门经罗家、乌沙港、麻丘街、拓林,至八字脑,长42.5公里;
  2. 从乌沙港经罗舍渡、幽兰街,至径口街,长20公里;
  3. 从谢埠经武阳街,至闹上街,长15公里;
  4. 从罗家经太子殿、尤口街、滁搓,至赵围,长12.5公里;
  5. 从市汉街经冈上,至新村墟,长11公里;其支线从冈上经荆林、合山、万舍至莲塘,长15公里;
  6. 从扬子洲经黄渡街、楼前,至蒋埠,长25公里;
  7. 从塘山经叶楼、蒋巷街,到楼前街,长15.5公里。[2]:297

公路

国道

南小线( 105国道)、 316国道 320国道、南张线

省道

沈三线、杨沙线、抚璜线[2]:298

铁路

国铁
城市轨道交通

航空

南昌向塘机场坐落于县向塘镇,于1952年建成,1957年开始承担民航业务,直至1999年民航业务转往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南昌向塘机场现为军用机场。

教育

南昌县中等教育实力强劲,拥有江西省重点中学: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南昌县莲塘第二中学。一般普通高中:南昌县莲塘第三中学、南昌县莲塘一中实验学校、麻丘高级中学等优质高中。全县每年数十人考入清华北大。教育水平名列江西县域前茅。

语言

南昌县绝大部分地区属赣语昌靖片(昌都片),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今声母送气影响调类的分化。只有最南端的三江镇黄马乡属赣语宜浏片,调类分化不受声母送气影响,入声只有一个,不分阴阳。三江和黄马同其他地区在词汇上也有差异,典型的如“玩儿”,三江和黄马说“狠”,其他地区多说“韶”。

当地习惯将全县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把居赣江上游方向的南部地区叫做“上南昌”,把居下游的北部地区叫做“下南昌”。这种划分当然只是泛指,但根据“进城(进南昌城)”一词的不同说法,完全可以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说“下城”的地区为上南昌,说“上城”的地区为下南昌。上南昌和下南昌说话有明显不同,上南昌的古去声清声母字一般均受今声母送气影响而造成调类分化,下南昌没有这种情况。只有罗家乡特殊,地理上应划归上南昌(“进城”说“下城”),方言上则应划归下南昌。三江片地处全县最上游,但传统上所说的“上南昌”并未将其全包括在内,因为这片地区不少村镇是后来从邻县划入的。有趣的是,三江镇一带管去南昌叫“进城”,没有“上城”、“下城”的说法。巧得很,这一片的方言同上南昌话也有明显差别。

参考文献

  1. 中国千年文化工程《古县探秘》特别节目组. . . 2009-01-12 [2015-05-24]. CCTV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 南昌县志编纂委员会. . 南海出版公司. 1990. ISBN 7-80570-031-1.
  3. . www.cidianwang.com. [2024-02-02].
  4. . jxx.nc.gov.cn. [2024-02-02].
  5.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南昌市
  6. 南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方志出版社. 1997年9月. ISBN 7-80122-202-4.
  7. 刘斌. . 方志出版社. 2005: 117. ISBN 7-80192-163-1.
  8. 吳宗慈、辛際周《江西省古今政治地理沿革總略》作駐新淦(《江西省志‧江西省行政區劃志》第69頁主釋1引)。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10. 南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方志出版社. 1997年9月. ISBN 7-80122-202-4.
  11. sina_mobile. . news.sina.cn. 2020-04-01 [2024-02-04].
  12. .
  13. 历史地名查询:万舍街居民委员会
  14. 历史地名查询:万舍村民委员会
  15.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南街蔡家-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16. 虎岭山人. . 微信公众平台. [2024-03-01].
  17. 莲塘有个号. . 微信公众平台. [2024-03-01].
  18. . 微信公众平台. [2024-03-0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