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能源指可以产生能量物质资源[1],例如燃料石油加工产品和电力。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能源来源,因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其他为特定的用处种类的能源。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次能源产量

在自然界中,能源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等。许多这些形式可以很容易转化为另一种的帮助下,如利用设备;从化学能电能使用的电池。但我们大多数现有的能源来自于太阳

电力输送网
加油站
核电厂

能源资源的生产与消费对于世界经济非常重要。无论是生产商品,提供运输,使电脑和其他设备正常运作,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要能源资源,可以说是工业时代重要生产数据之一。

来源

能源从根本上来自三个途径:1、太阳光辐射。该途径通过太阳光、植物能、化石燃料、地表温差、月球反光、水汽蒸发循环的方式体现在地球表层。来自太阳光辐射的能源总量是有限的,目前社会对该类能源的提取超过了能源充能的效率;2、地球自转运动。该途径通常包括地热、磁、以及风能、水流、潮汐等通常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该咏翔属于地球突变过程中的韦璁耗散,偶尔也表现为爆发性的火山喷发或者地震之类破坏性的情形;3、核聚变、核裂变。该途径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可再生能源。在产生副产品的热能的同时也会产生辐射能。可由著名的公式 = 2所表示。[2]

分类

根据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再利用,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能源还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能源。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3]

  •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取得的未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
  •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包括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沼气等。
  • 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经过亿万年形成的,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核能等依赖有总量限制的来源。
  • 清洁能源,也称绿色能源,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 替代能源,也称新能源,在新技术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新能源大部分是非燃烧的可再生能源。
  • 可持续能源,指既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又不损害未来后代的需求。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能源的两大支柱。[4]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是一种碳氢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资源,是目前主要能源来源之一[5]石油是一种全球使用量最高的化石燃料[6]。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快速释放热能辐射能

核能

核动力发电是核能的主要应用方面,19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是世界核电开始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利用核裂变释放出的热量进行供热及发电的技术。核子工业会产生放射性废料,低级放射性废料要监测约300年,待其放射性逐渐降低后可以确定其安全稳定性;而放射性较强的高端放射性废料,则需要搭配较长时间的妥善管理及处置,以待其放射性衰减到与背景辐射相当的程度。[7]

可再生能源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2018年底的全球可再能源发电能力为2.799吉瓦。这大约是全世界发电能力的三分之一。水电占最大份额(1,140吉瓦),其次是风能(622吉瓦)和太阳能(584吉瓦)。[8]

应用

使用能源通过控制和适应环境使它在人类社会里成为一个关键的发展资源。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管理能源的使用。在工业化国家里,能源资源的发展在农业运输垃圾收集信息技术通信等是成为发达社会的先决条件。自从工业革命后,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些,如全球暖化对目前全世界有潜在严重的风险。另外由于经济活动,如制造业运输业的密集,能源效率﹑依赖﹑安全和价格等的问题也令人关注。

能源危机

因为能源供应短缺或是价格上涨而影响经济。这通常涉及到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经济政治不稳定也可能导致能源危机,像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当全球石油开采率达到最高(即石油峰值)可能会促成另一能源危机。为解决能源结构中的供需问题和环境问题,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等23个国家于1974年成立了发达国家能源论坛性组织。

节约能源

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量,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秏。

参看

参考文献

  1. . 晋城在线. 2019-04-17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2. 吴建卿.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2014-12-09 [2022-06-08].
  3. . 国际能源网. 2016-07-29 [2022-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4. . Aceee.org. [201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5).
  5. . ScienceDaily. [2013-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6. . 中电通识科独立专题探究顾问委员会. [2013-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5).
  7. Vandenbosch, Robert, and Susanne E. Vandenbosch. 2007. Nuclear waste stalemate.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1.
  8.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2022-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9.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Workbook (xlsx), London, 2012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