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碑

十五碑马来语)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市中心西南部的一个区域,开端口历史悠久,也是吉隆坡乃至巴生谷地区印度裔的主要聚集之处,故也被称为吉隆坡的“小印度”(Little India)。[3]

十五碑
联邦直辖区吉隆坡市的次分区
Brickfields
其他文本转写
  淡米尔文
敦善班丹路,十五碑的主要道路
敦善班丹路,十五碑的主要道路
十五碑旗帜
旗帜
十五碑徽章
徽章
绰号:吉隆坡小印度
格言:[1]

“准备为一个优秀的城市做出贡献”
十五碑在吉隆坡的位置
十五碑
十五碑
十五碑吉隆坡马来西亚的位置
十五碑在马来西亚的位置
十五碑
十五碑
十五碑 (马来西亚)
坐标:3°7′47″N 101°41′3″E
国家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 吉隆坡
选区武吉免登
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
政府
  市长诺希山·阿末达兰
人口
  总计70,000人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50470
电话区号+6-03 22
车牌编码V或W
网站www.dbkl.gov.my
十五碑的地标-「陀兰那塔门牌坊」(Torana Gate)[2]

历史

英文地名由来

在1890年代,矿业的迅速成长,带动吉隆坡的发展,大量人口从马来西亚其他区域、中国南方及大英帝国其他殖民城市涌入。为了应付愈发复杂的社会需求,政府组织逐渐扩大,相对原本的办公空间也愈来愈多,吉隆坡早期所兴建的政府机关及商业空间已进入饱和,加上1881年吉隆坡经历一场摧毁大量茅屋和木屋的水灾,因此吉隆坡进入第二波发展及重建时期。由于兴建大量的建筑需要大量的砖块,当时在半山芭监狱的原址已有两间英商所投资兴建的砖厂,但仍不足市区发展所需。1891年,雪兰莪的参政司瑞天咸(Sir Frank Swettenham)为推广吉隆坡发展计划,远从锡兰公共工程局(Ceylon Public Work Department)聘请史普恩纳担任雪兰莪总工程师(State Engineer)一职。史普恩纳抵达吉隆坡后,开始整顿雪兰莪的公共工程局,了解当时吉隆坡的建筑工人缺乏建筑经验及尝试,承包厂商亦非专业建筑背景。[3]

为改善吉隆坡的公共工程的问题,史普恩纳提出成立政府工厂(Government Factory)的想法,包含甚至木材厂、仓库及砖厂,因此1891年开始在巴生河岸现今吉隆坡中央车站南方的位置,设置州立工厂,工厂前方的道路命名为"Brieckfields Road",工厂内有铁轨直接与通往巴生市的铁道链接。大部分吉隆坡的公共建筑,包含大钟楼、吉隆坡市政厅(现为市政演艺厅)、吉隆坡中央车站半山芭监狱、马来联邦铁路局总部、旧邮政总局、旧渣打银行(现为马来西亚历史博物馆)、旧印务局(现为吉隆坡纪念图书馆)巴生灯塔等建筑的构建,都在工厂内先完成,再运送至建筑工地组建,以减低成本及建筑华丽的外型。由于当年的十五碑处处为砖厂曝晒砖块的地方,因此英文地名被称为“Bricksfield”。当年州立工厂,仍有一栋建筑遗留下来,既为目前由马来西亚邮政(POS Malaysia)所使用的快递邮件中心(Poslaju)。[3]

中文地名由来

叶亚来管理时期的吉隆坡,若从巴生前往吉隆坡,需利用水路,沿着巴生河上游逆流而上,直到白沙罗(DamanSara),位置约为今日的哥打哥文宁镇(Kota Kemuning),白沙罗河与巴生河交汇之处上岸,经由陆路前往吉隆坡。在雪兰莪内战结束后,叶亚来为了加速发展吉隆坡,于白沙罗至吉隆坡市中心修筑一条陆路,这条道路在1878年完工,是当时吉隆坡唯一一条通往港口的联外道路,总长为17英里作业。该路线明显标示每一英里的位置,在当时华工的口语里,英里也称为“碑”,十五碑这个地点刚好位于该条道路的十五哩之处,早期前来吉隆坡发展的华工因不通英文,于是将此处称为十五碑。在当时经过十五英里的路程之后,就可以算是进入吉隆坡市区范围了,因此当年的十五碑,亦是吉隆坡的门户。[4]

当年英殖民政府为了给铁路劳工提供宿舍,在十五碑陈亚棠路(Jalan Chan Ah Tong)那里建造了一座百人宿舍(The Hundred Quarters)。不过该古迹建筑最终不敌发展洪流,于2014年开始拆除。[4]

印度裔聚集

由于印度锡兰是英国在亚洲地区最早开始殖民的地区,当地有许多专业人员是当时马来亚地区所没有的,包含建筑工人、测量官等,于是雪兰莪州立工厂成立时,英殖民政府从锡兰引入大量锡兰裔劳工,除了在州立工厂工作外,亦有部分是在邻近铁道局,负责铁路修建及修复工作。英殖民时期,政府都将都市建设及维护相关的工作交由锡兰裔及来自印度南方的苦力分担,这也造成日后十五碑成为印度裔的聚集之处的主因。1905年,殖民政府为了向铁路劳工提供宿舍,在十五碑的陈亚棠路创建了百人宿舍,使十五碑转变为市中心边缘的小区。[5]

地方特色

小印度

1904年成立的维韦卡南达修道院
十五碑街景
十五碑的印度传统商店

2009年,吉隆坡市政府将小印度区的名号从印度回教堂路(Jalan Masjid India)迁到十五碑,因这里是吉隆坡最早有印度人定居的地方,也聚集许多与印度裔相关的宗教、文化场所、金饰店、餐厅及商店。其中主要设施包含目前仍用于进行心灵教育课程、祈祷及瑜珈课程的维韦卡南达修道院(Vivekananda Ashram,1904 年)。在柏哈拉路(Jalan Berhala,Berhala为祈祷之意)上靠近河岸处,是印度艺术与慈善组织艺术殿堂(Temple of Fine Arts)的十五碑分会处。也因当地设有多所印度庙宇,因此周边游许多摊贩贩卖用于供奉神明的鲜花及花环。[6]

盲人社区

十五碑也是马来西亚的视障者聚集之处,许多视障权益组织如马来西亚盲人全国理事会的总部,皆将其办公室设立于此。当地约有超过20家盲人按摩院,并估计有逾千名视障者在此区工作及居住。相较吉隆坡其他地方,十五碑的视障设施相对完善,红绿灯读秒亦会有提示声,所有人行道舖有导盲砖[7]

宗教场所

由于当地混杂来自南印度各个地方的族裔,以及其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十五碑聚集了非常多的宗教场所,其中以印度庙宇为主。整个十五碑区域中,就有8间印度庙宇坐落于史考特路(Jalan Scott)旁,其中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庙(Sri Lankan Hindu Temple)、十五碑猴神哈顿曼神庙(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与斯里坎达瓦米克维兴都庙宇(Sri Kandaswamy Temple)和玛哈维哈拉佛苑(Buddhist Temple Maha Vihara)。周边还设有锡安合一教堂(Zion Lutheran Church,1924年创立)、圣玛丽叙利亚东正教教堂(St Mary’s Syrian Orthodox Church)、圣玫瑰教堂(Holy Rosary Church,1903年创立),同时也有一座于1980年代建设的印度裔穆斯林清真寺(Madrasathul Gouthiyyah Surau)。[6]

位于淡比比拉来路(Jalan Thambipillay)的三教堂,是十五碑主要的华人庙宇,于1916年创立,主要供奉明朝莆田哲学家林兆恩所创立的三一教。三教堂是集三种华人传统宗教信仰为一堂,分别为孔教、佛教和道教,庙里供奉着三一教主、观音及卓氏真人更换金身,在二楼也供奉着5尊历史超过百年的神像,分别为孔子、太上老君、佛祖、三教主及将军,庙里仍保留不少有六七十年历史的供奉品[8]

教育

吉隆坡美以美女校旧校园,今吉隆坡卫理学院及十五碑美以美国小一校

十五碑是吉隆坡主要的教育区之一,聚集了各源流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是由各宗教团体所创立,其中包括圣德华文小学、十五碑国民小学、维韦卡南达淡米尔小学、维韦卡南达国民中学(马来西亚唯一一所淡米尔国民中学)、吉隆坡全球印度国际学校、卫理学院等。另外还有视障者训练学校、十五碑基督教青年会(YMCA)、艺术之庙(Temple of Fine Arts)等。[9]

交通

铁路

十五碑周边即为吉隆坡中央车站所在地,该地段原为马来亚铁道公司所拥有,千禧年后由“吉隆坡中央”发展项目取代,包括交通枢纽、酒店、办公大楼、公寓和购物中心,使十五碑成为吉隆坡和马来西亚半岛的最大铁路枢纽。吉隆坡单轨亦在十五碑设有敦善班丹站[10]

轨道交通
车站编号车站名称原文名车站服务
 KA01   KJ15   MR01 吉隆坡中央车站KL Sentral1 芙蓉线
2 巴生港线
5 格拉那再也线
6 吉隆坡机场快线
7 吉隆坡机场支线
8 吉隆坡单轨列车
10 天空花园线
 MR02 敦善班丹站Tun Sambanthan8 吉隆坡单轨列车

道路

十五碑的道路多以各个族群的领袖命名,如以马来苏丹命名的苏丹阿都沙末路(Jalan Sultan Abdul Samad)、印度领袖命名的敦善班丹路(Jalan Tun Sambanthan)、华裔领袖命名的陈亚棠路(Jalan Chan Ah Tong)、欧亚裔混血命名的罗泽略路(Jalan Rozario)等,彰显十五碑社区文化多元化的一面。[4]

巴士

快捷通巴士[11]
GO吉隆坡城市巴士
  • 红线(通过吉隆坡中央车站)

政治

武吉免登属于以其命名的武吉免登国会议席,该议席在马来西亚下议院的代表为来自希盟行动党方贵伦[12]

治安

十五碑也曾经是不法之徒的集中地,尤其是1990年代当地毒品泛滥,加上妓院、赌场和毒品也可随处见到,但近年来随着十五碑发展出新的商业和居住模式而有显着改善。[13]其中十五碑的色情行业蓬勃,附近两排两层楼或三层楼的店屋,多数拉下闸门呈封闭式状态,只有底层的出入口,并有人员看守,里面的建筑则充做卖淫场所。当地因靠近单轨火车站而吸引外劳前往光顾。[14]

参考资料

  1. . www.dbkl.gov.my.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2. . 东方网. 2015-11-23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3. . 星洲网.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4. . e南洋. 2014-02-17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5. . 星洲网. 2015-06-06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6. . 星洲网. 2019-10-21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7. . 星洲网. 2019-09-19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8. . 星洲日报. 2016-10-04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9. . 马来西亚观光局网站. [2020-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10. Kamarul Yunus. . Business Times (Kuala Lumpur). 2008-04-30 [200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2).
  11. . www.myrapid.com.my.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12. . www.parlimen.gov.my.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13. . 星洲网.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14. . 星洲网.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十五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