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东周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邯郸[1][2],传说字子秉[3],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4],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而著名。与公孙龙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名家系列条目
名家论题
离坚白合同异白马非马
名家人物
公孙龙惠施邓析宋钘
名家典籍
公孙龙子》、《邓析子
尹文子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稷下学宫

主要成就

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到目前只残留6篇,共一卷,保存在明代《道藏》中[5]。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白马论》提出「白马非马」,讨论概念之间相等和包含的关系,和现代集合论思想有共通之处。第三章《指物论》提出「物莫非指」,讨论现实世界和主观概念的关系。第四章《通辩论》提出「鸡足三」,第五章《坚白论》,提出「离坚白」,讨论的是物体和物体的属性的关系。第六《名实论》。

人物评价

传统上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认为,公孙龙是诡辩学的代表,提出了逻辑学中的“个别”和“一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把它们之间的区别夸大,割断二者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

诸子各家普遍认为公孙龙为诡辩,但似乎又无法在辩论中胜出。《公孙龙子》第一章《迹府》记载了孔子的后代孔穿企图驳倒公孙龙但失败的故事。《庄子·天下篇》称公孙龙“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6]《荀子·不苟篇》中认为君子不看重惠施等名家的辩才,因为其不符合礼。君子并不是无法反驳坚白离的观点,而是不与之辩论。《荀子 正名篇》认为白马非马论是“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7]资治通鉴》中记载邹衍认为公孙龙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于是不和公孙龙辩论。[8]

周昌忠《公孙龙子新论》把公孙龙的思想和西方哲学相比较[9],认为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

张远山在著作《寓言的密码》中认为,公孙龙开创了中国的理性学派的先河。但诸子百家都未能理解他的观点。[10]

史书记载

  • 高诱注《吕氏春秋》:谓龙为魏人,不知何据。
  • 《淮南鸿烈解》称,「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11]
  • 扬子《法言》称,「公孙龙诡辞数万」。[12]盖其持论雄赡,实足以耸动天下,故当时庄、列、荀卿并着其言,为学术之一。特品目称谓之间,纷然不可数计,龙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胜,故言愈辨而名实愈不可正。然其书出自先秦,义虽恢诞,而文颇博辨。
  • 陈振孙《书录解题》概以「浅陋迂僻」讥之[13],则又过矣。明钟惺刻此书,改其名为《辨言》,妄诞不经。今仍从《汉志》,题为《公孙龙子》。
  • 郑樵《通志略》载此书,有陈嗣古注、贾士隐注各一卷,今俱失传。此本之注。乃宋谢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义浅近。殊无可取。以原本所有。姑并录焉。
  •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有一个叫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14]

参见

参考数据

  1. 司马迁,《史记》:赵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
  2. . 凤凰网.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8).
  3. 列子》释文:龙字子秉,庄子谓惠子曰,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秉即龙也。据此,则龙当为战国时人。
  4. 《汉书•艺文志》:龙与毛公等并游平原君之门,亦作赵人。
  5. 司马贞索隐》谓龙即仲尼弟子者,非也。其书《汉志》著录十四篇,至宋时八篇已亡,今仅存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名实凡六篇。其首章所载与孔穿辩论事,《孔丛子》亦有之,谓龙为穿所绌,而此书又谓穿愿为弟子,彼此互异。盖龙自著书,自必欲伸已说。《孔丛》伪本,出于晋、汉之间,朱子以为孔氏子孙所作,自必欲仲其祖说。记载不同,不足怪也。其书大指疾名器乖实,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自马而齐物我,冀时君有悟而正名实,故诸史皆列于名家。
  6. 庄子. . .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7. 荀子. . .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8. 司马光 (编). . 3. 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纫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9. 周昌忠. . 上海社会科学院. 1991.
  10. 张远山. . 岳麓. 1999. ISBN 9787805209586.
  11. . . 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控筹而定分,以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无心者也。天下非无廉士也,然而守重宝者必关户而全封,以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无欲者也。人举其疵则怨人,鉴见其丑则善鉴,人能接物而不与己焉,则免于累矣。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由其道,则善无章;修其理,则巧无名。故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卒于阴;以慧治国者,始于治,常卒于乱。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胜则质掩,邪巧则正塞之也。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乱;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汤、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桀、纣非以汤、武之贤暴也,汤、武遭桀、纣之暴而王也。故虽贤王,必待遇。遇者,能遭于时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
  12. 扬雄. . . 或问:「公孙龙诡辞数万以为法,法与?」曰:「断木为棋,捖革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
  13. 陈振孙. . 10. 赵人公孙龙为白马非马、坚白之辨者也。其为说浅陋迂僻,不知何以惑当时之听。《汉志》十四篇,今书六篇。首叙孔穿事,文意重复。
  14. 司马迁. . . [-6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074》,出自司马迁史记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