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吉境五帝廟

八吉境五帝廟,是臺南市中西區一座以五顯大帝主神廟宇

八吉境五帝廟
三川殿
基本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7號
主神五顯大帝
建立时间明永歷年間:創建

 清朝
嘉慶元年(1796年):移築
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
日治臺灣
大正十三年(1924年)重建

 中華民國臺灣省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建
民國七十五年(1985年):修建
民國一百零七年(2018年):重建
地圖
八吉境五帝廟正殿
八吉境五帝廟觀音堂

歷史

早期發展

明鄭時期永曆年間,觀音堂成立於八吉境五帝廟現址,廟內主要奉祀觀世音菩薩及五顯大帝神尊

後來,因參拜信眾眾多,當地縉紳於是於嘉慶元年(1796年)在鎮奎樓側(後為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叉路口處)以坐北朝南座向建築新廟,並雕塑五顯大帝軟身金身、鎮殿五顯大帝金身(泥塑神像)以及火將軍、風將軍等神尊。新廟建成後,新雕神尊合於一殿奉祀,廟名由觀音堂改為五帝廟

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地人士因該廟年久斑駁發起重建,並依原址擴大興築。

1900年,該廟祭祀團體小公聚合堂、大公百壽堂、班重敬堂、轎班雙合堂等陸續組成於當地;小公聚合堂負責農曆五月初五五顯大帝飛昇紀念日祭典,大公百壽堂負責農曆九月廿八五顯大帝聖誕祭典,轎班重敬堂及雙合堂負責農曆九月廿九會員祭拜。

遷建及改建

1922年9月,因市街改正神社建設需求,該廟原址遭官方徵收,董旺及多名信眾發起重建募捐,隨後進行重新卜地。後來,眾人集資購得兩座坐西向東住宅及其土地(後為忠義路二段87號)。

1924年5月,新廟工程破土開工,並於同年10月竣工;期間,新廟建材全自舊廟拆得,並由董旺主持一切工程事務。

終戰後,管理人葉萬福、林松、賴淵爵及信士董旺、王天恩、潘麗水、林煥彩等發起整修,信眾熱情響應捐助,後於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修建完工。

1948年農曆九月,八吉境五帝廟舉辦落成典禮,八吉境各廟宇及交誼境東嶽殿贈送匾額表示慶賀。

1978年,信徒董水治及周金建發起整修募捐,並於1980年農曆九月宣告完工;期間,潘岳雄義務協助彩繪門神及其結構構件,陳高福捐贈牌樓內五帝廟石碑,多位信眾提供物資人力

1984年1月,臺南市都市計畫變更,忠義路進行道路拓寬工程,該廟前端部分用地被有關當局徵收,其牌樓及前殿拆除重建;呂松根發起募捐,牌樓及前殿依照原貌重建於原址後方,並於1985年完工。同時,該廟因此遭當局取消登錄古蹟[1]

2002年,火將軍泥塑倒塌,呂松根隨後發起募捐,並由聖佛軒雕刻社重新雕刻火將軍、風將軍,後於同年農曆九月廿七雕刻完成並開光點眼[2]

2011年,廟方人員於神桌發現數隻白蟻,隨後委託專業人員以超音波偵測器進行檢測,發現廟內大多木構件遭蛀蝕並有倒塌風險;隨後,林俊憲等邀集學者專家共同會勘並研擬對策,更向市民發起搶救行動。[1]

2013年,該廟再度翻修擴建,並以「揭取法」保存潘春源、潘麗水父子所創作的重疊壁畫[3],後於2016年重新組裝完成。[4] 2016年底,該廟三川殿屋脊規帶排頭處新塑八田與一王金河湯德章巴克禮等塑像完成[5]

2018年5月,八吉境五帝廟舉辦入火安座大典。[6]

奉祀神尊

主祀

交誼境

八協境東嶽殿中和境開基三官廟中和境北極殿六合境清水寺、下太子和意堂、八吉境檨仔林朝興宮馬兵營保和宮、八吉境下太子昆沙宮八吉境關帝廳八吉境總趕宮八吉境重慶寺

圖片

參考資料

  1. 林東良. . coolanews府城電子報. 2011-05-25 [2017-11-01] (中文(臺灣)).
  2.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11-07-09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中文(臺灣)).
  3.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4.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5.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6.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8-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1).
  7. . 微廟網. 2016-08-18 [2017-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