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文
历史
「候」()一词本意是服侍贵人,平安时代成为「有」或「在」()的谦让语,后来又转为表示丁宁的助动词。镰仓时代日本开始普遍在官方文书中使用文语体(文言文)。到了江户时代,候文成为日本最常用的文语体。
明治维新后,候文的地位开始被官方汉文训读体、民间口语体取代。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官方文书一律采口语体,彻底废除了候文及汉文训读体。
特征
候文的所用文本包括汉字的行草体及其异体字,变体假名、用行草体书写的文言文助词、平假名、片假名以及合字等等。其文体特征是在按照日文语序排列词汇的文章里夹杂书写源自汉文文言文的返读字()。候文因为通常在句末使用「候」字,而被称为「候文」。候文没有浊音符,也没有句读等标点符号。
助动词例:等等。其他还包括动词、助词等等。
二战后国语改革全部改用「平假名」书写的连词、副词、代词、助动词,大部分在候文中都用汉字及其略体(比如「候」字简写为一点・)。
- 连词:
- 副词:
- 代词:
- 助动词:[1]
- 前缀:
- 辅助动词:
- 连词:
- 其他:
在古代日本,一篇文章,根据作者的教育程度和作文的场合,其汉字、假名的用法都不甚相同。当时女性因为教育上的不平等,汉字教育普遍受得较男性为少,因此不论场合,多使用假名;然而在非正式的场合,即便是受过汉字训练的男性,对于私人、内部的文章,其实也会多用假名来书写。在古代日本,越正式的文章使用越多汉字,而越少写假名。因此候文,在古代日本,算是比较正式的文体。[2]。
不仅行政司法等公文,在江户时期,其他各种商业文章、日记、纪录、通关文书等各种文献用的都是「候文」。由于是书面语而非方言,因此候文能克服方言障碍,通用全日本。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文体[3]。
例文
- 法令・庆应三年第十三
此文是王政复古大号令相关法令・庆应三年(1867年)第十三(庆应三年十二月九日公布)后半的部分摘录。[4]。当时的法令都是用候文书写的。
- 翻译成现代日语:「」
- 翻译成中文文言:「间旧弊之付一洗,言语之道,为所洞开。其有预见人选,不拘贵贱、无庸忌惮,可致献言。且人才登庸,为第一急务,其有心所当仁者,可早早上言。」
参考文献
- 林英夫监修柏书房
- 日本歴史学会编吉川弘文馆
- 摘自「方言与候文的关系」,五十岚力监修《》平凡社、昭和10年より。
- 原文出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