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于东斯拉夫人,亦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创建的第一个城邦联盟。988年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后期继承权立法出现争议,诸大公相争持基辅宗主权,弗拉基米尔大公安德烈·博戈柳布斯基于1169年联合十六个大公国的军队攻陷基辅,名义上俨然为基辅罗斯继承者[1],但一年后就失去权威,各王公再度相互对战。到1237-1240年蒙古人西征瓦解基辅罗斯的辉煌后,东北罗斯诸国臣服于蒙古人,而多个地缘实体为享有正统继承罗斯诸土的地位而展开角力。

俄罗斯千年纪念碑1862年揭幕),时设计以纪念大诺夫哥罗德862年)的第一位王公留里克到来一千周年。

于蒙古罗斯内的弗拉基米尔公国,于13世纪末分封创建莫斯科公国。击败和兼并其他东北罗斯竞争者而崛起的莫斯科公国,在13世纪后脱离金帐汗国继续扩张版图,在与波兰立陶宛联邦对垒间将势力范围延伸至聂伯河左岸,被其称之为「罗斯的重新统一」(The Reunification of Rus'),费奥多尔一世在1598年无子嗣的死亡引致了继位危机,并导致俄罗斯进入被称为动荡时期的无政府状态和内战时期。1613年,随着迈克尔·罗曼诺夫(Michael Romanov)加冕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俄罗斯摆脱了动荡时期。俄罗斯于1654年6月夺取了白罗斯初代城邦波洛茨克[注 1]莫斯科大公此时便改称「全罗斯君主:大罗斯、小罗斯和白罗斯」(The Sovereign of All Rus': the Great, the Little and the White)[2]。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俄罗斯沙皇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通过瓜分波兰和东扩领土远至北美,变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莫斯科君主的头衔再次由沙皇改为皇帝。直到19世纪末期整个西伯利亚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中,令莫斯科由一个在欧洲边缘的王国变成史上最大的大陆帝国[3]。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帝国内部的政治矛盾及统治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皇帝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经济崩溃、对俄罗斯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管理不善以及对独裁政府制度的不满引发了1917年的俄罗斯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最初使自由派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的联盟上台,但他们失败的政策导致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新历)发动十月革命[4]:226。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实行共产主义政权统治并在二战结束以后与西方欧美国家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4]:198。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0年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苏联解体

后来,俄罗斯在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后于1994年继承了苏联的全部核武库。以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为首的新领导人在2000年之后获得了政治和经济权力,并对外重新采取强硬政策,先是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半岛引起美国和欧盟实施经济制裁;2022年再次入侵乌克兰备受国际关注。除了俄罗斯的腐败问题在欧洲被评为最严重,俄罗斯的人权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观察家的批评。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帝俄苏俄的特点。

史前时期

原始印欧人迁徙路线

俄罗斯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有学者认为,俄国旧石器文化与西欧同时期文化有相似之处。

公元前,俄罗斯南部居住着原始印欧人斯基泰人科学家在20世纪的伊帕托夫辛塔沙塔阿尔凯姆等地,发现与之相关的遗迹。

早期历史

古代

公元前8世纪后期,希腊商人随着贸易,将古典文明带到塔奈斯凡纳戈里亚黑海一带的地方。公元前3世纪至前6世纪,博斯普鲁斯王国继承希腊殖民地,却不断受到以匈人阿瓦尔人为首的游牧民族攻击。

公元8世纪,可萨人统治里海黑海之间的伏尔加河下游盆地,他们以法律、宽容和四海一家的信念而闻名。可萨人成为波罗的海国家与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之间的商业纽带。可萨人还是拜占庭帝国的重要盟友,曾资助一系列针对阿拉伯哈里发的战争。公元8世纪,可萨人接纳犹太教

早期东斯拉夫人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最初居住地,是白俄罗斯平斯克沼泽。东斯拉夫人沿两条线路──一条从基辅苏兹达尔穆罗姆,一支从波洛茨克大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来到日耳曼人西迁留下的空地,并逐渐在俄罗斯西部定居下来。从7世纪开始,东斯拉夫人逐渐成为俄罗斯西部人口最多的民族,并缓慢而和平地吸收当地使用芬兰-乌戈尔语的族群。

基辅罗斯

西欧被称作“维京人”,而在东欧被称作“瓦良格人”的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北欧从事着海盗和商人的双重工作。9世纪中叶,他们开始沿着从波罗的海东部到黑海里海的水路探险。沿河居住的斯拉夫人经常雇佣这些人作保护者。根据俄罗斯编年史记载,一个名叫留里克的瓦兰吉人在860年左右被选举为大诺夫哥罗德的统治者,因而创建留里克王朝。后来,他的继任者将触角伸到南方并征服原先由可萨人统治的基辅

9世纪东斯拉夫人第聂伯河谷成立基辅罗斯,沿着斯堪的纳维亚拜占庭帝国之间经由伏尔霍夫河和第聂伯河进行的贸易路线逐渐扩张其影响于诸城邦,成为罗斯地区的统治中心,受罗斯诸亲王效忠,其中就包括了苏兹达尔王公长手尤里,其治下的「莫斯科」地名也第一次出现在俄罗斯的编年史[注 2]

蒙古到来与金帐汗国时期(1223年-1480年)

属于16世纪俄罗斯编年史内的一幅配图,描绘了1238年2月拔都蹂躏弗拉基米尔的画面。

蒙古人的袭来声明了基辅罗斯的瓦解。1223年的时候,并不紧密联盟的南部罗斯诸王公遭遇一股蒙古部队的进袭,双方在迦勒迦河交战,结果蒙古人获胜[5]。进击的蒙古人于1237~1238年间继续入侵东北罗斯,是将弗拉基米尔的城池(1238年2月4日)[6] 以及东北罗斯其他的主要城镇都焚毁掉,更在锡季河击溃了罗斯军队[7],接着就向西进军跨入波兰匈牙利。在这个时候多数的罗斯公国都置于蒙古人手中[8],当期时的诺夫哥罗德幸免于难并继续发展着与汉萨同盟之间的往来关系[9]。而拔都于1242年成立金帐汗国,开始蒙古人对东北诸罗斯公国长达两百年的统治。

蒙古入侵对罗斯诸土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当时先进的城镇文化是被几乎摧毁,基辅及弗拉基米尔这些古老的中心也未能在最初一波侵袭之后于废墟中重建起来[10],莫斯科[11]特维尔[11]下诺夫哥罗德[12] 这些新兴城镇就此开始竞相争夺在蒙古罗斯之内的权威地位。尽管曾有罗斯军队于1380年在库里科沃击败金帐汗国[13]蒙古人是直到1480年左右之前,保持着对旗下罗斯诸土的管治以及向被统治的罗斯王公们收取税贡[11]

蒙古人是由萨莱这一他们的西部中心,同时也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之一, 对东北罗斯与伏尔加保加利亚行使主权[14]。臣服蒙古的诸罗斯王公必须向金帐汗国的蒙古人,通称为鞑靼人,缴纳贡税[14];作为交换,他们会收到授权书让他们可以以可汗的代理人身份进行活动。总体而言,诸王公被允许依照他们所想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行使自治[14]

改变

基辅罗斯瓦解后,西部如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等的诸罗斯公国后来由波兰立陶宛入主, 而蒙古主治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与独立的诺夫哥罗德这两大地区, 就是后期俄罗斯领土的主要基础部分[15]

在蒙古罗斯里创建的莫斯科公国,是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处于严格的封臣关系下。莫斯科方面在蒙古征服后反省失败,认为分权,分裂是最大错误,正是基辅罗斯分权分裂因此一蹶不振,因此只有中央集权才能令自己强大,因此后来的莫斯科公国专制独裁,一方面是蒙古,另一方面是东罗马帝国的传统,查士丁尼法典提出君权神授,皇帝是代表上帝管理世界,没有比皇帝更重要,巧的是蒙古人也认为可汗的权力由上天授予,不容分割,因此俄罗斯日后行共和民主制,民主形式和西方差异极大。

另一方面,莫斯科长期和蒙古人交往,学习他们的外交礼节,当他们扩张到西伯利亚卫拉特,漠北蒙古,自称白可汗。另一方面,在君王面前俯身是蒙古人的习俗,后成为莫斯科公国的传统。俄罗斯的军事战术和运输体系方面就遗留有蒙古人的影响,而在蒙古主治时代,俄罗斯也发展起自身的邮递道路网络、人口普查财政体系以及军事组织技术[15]

莫斯科崛起、脱离蒙古及扩张诸罗斯(1283年-1547年)

创建公国

莫斯科最早出现于编年史的时间是1147年,当时仅是一处小城,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戈鲁基是其奠基人。而在当时的东北罗斯边区,罗斯农民同土着人乌戈尔--芬兰部落为邻,逐渐地同这些部落融合在一起。他们的生活、语言和文化都有了自己的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斯的中心是一些比莫斯科更加古老的城市的城市——罗斯托夫苏兹达里和弗拉基米尔[16]。起初,莫斯科是弗拉基米尔公国南部的一个防守点。到1283年时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儿子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获得该地大公头衔,莫斯科正式升格为公国:拜位置在此时的不同商路交错处和之后的政治手腕,莫斯科大公一脉后来成为蒙古治下东北罗斯最强大的亲王家族[17]

莫斯科争霸东北罗斯进程

特维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三世在1264年时被授予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拥有了于东北罗斯内的至高权威;在13世纪时的特维尔相对其他东北罗斯公国也更为脱离钦察汗国的箝制,其领土内人口也有所增长[18]。这两点结合结合在一齐,引致莫斯科和特维尔之间展开争夺罗斯公国中心影响力的竞争。1305年特维尔的米哈伊尔继承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时,金帐汗月即别认为特维尔公国势力过强,因而转为支持莫斯科以对付特维尔,同时接连传召和处决多任特维尔的弗拉基米尔大公。1327年时爆发特维尔起义,被金帐汗国、莫斯科公国和欲夺取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的苏兹达尔公国共同镇压[19]。事后的特维尔城坊是被毁灭且流失相当人口,无法重振旗鼓。而同时的莫斯科,在随后精心维持和鞑靼人间取得有利自身的条件,开始进一步发展起制霸全东北罗斯的基础[18]

莫斯科紧接着的统治者伊凡一世,由苏兹达尔公国那接手得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后,时获得为金帐汗国征税的权利[16],并获取诺夫哥罗德作为领地,从此莫斯科在各公国中拥有更大的特权。据俄罗斯学者克柳切夫斯基的论说,当期时的莫斯科是用五种手段扩大版图:用金钱收买,武力创建威信,远交近攻,帮助弱小公国作战后大肆索取土地,强制人民开垦森林区。伊凡一世时期,另一件大事是罗斯主教在1328年移到莫斯科,从此只剩下特维尔和莫斯科争夺领导权。莫斯科乘乱发展,当时金帐汗国别札尼别死,有三子,别儿迪别即位是弑父,另外二兄弟不服,改宗基督教引发叛乱。

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更公然从金帐汗国独立,并于库里科沃之战大败金帐汗马麦蒙古、波兰、立陶宛联军,成功从汗国独立。但很快便于1383年被脱脱迷失再度征服。但由于脱脱迷失出兵入侵盟邦帖木儿帝国并且大败,一度被他自己统一的金帐汗国开始全面崩溃。1382年脱脱迷失入侵莫斯科,重新控制东北罗斯将近100年。但总的来说,蒙古一直都在衰弱。1395年,帖木儿入侵金帐汗国,莫斯科的独立进程加速。

结束附属鞑靼及向东西罗斯扩张

伊凡三世画像。其于1480年抵御着了历史上蒙古人最后一次欲重新征服莫斯科的攻势,之后的一百年是莫斯科大公国扩张的关键时期,左右了西欧方面扩张欧亚中部、北部的整个进程[20]

大公瓦西里二世在金帐汗国被帖木儿入侵后的大混乱时期乘机扩张。在1448年,瓦西里二世擅自废立全罗斯主教,无视君士坦丁堡牧首,标志开始由世俗王权控制教会。

伊凡三世上台后的莫斯科,征服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几个罗斯公国,这几个公国被伊凡三世以前的莫斯科大公们多次征服过并向莫斯科公国臣服。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向北逃的希腊难民来到莫斯科,为公国带来了政治、军事和行政方面的人才[21],迎娶到东罗马帝国公主更给了伊凡三世非常好的机会,之后他便自诩为「第三罗马」,认为莫斯科大公国继承东罗马帝国。此外,伊凡三世还将拜占庭的国徽——双头鹰国徽引进俄国。自此,双头鹰成为俄罗斯国家的国徽。“第三罗马”的思想促使莫斯科政权试图将莫斯科公国变成“王国”,将莫斯科大公变为沙皇(以前只有拜占庭皇帝拥有这一称谓)。[16]

钦察汗国不久衰落和而分裂成几个小汗国,伊凡三世见此决定停止向金帐汗纳贡——1474年,阿黑麻汗命令他交纳贡赋,并派来使者哈拉库楚姆;1476年,阿黑麻又派来使者,命其前往汗国。以上都被伊凡三世拒绝。1480年双方展开乌格拉河对峙鞑靼人最终因无法越过乌格拉河而撤退。至此莫斯科摆脱蒙古人两个半世纪的统治(阿黑麻在1503年被杀),而继续征服其他领土,创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度[22]。到了1490年伊凡的大臣开始以莫斯科大公是基辅罗斯后裔为由,将其主权要求扩大至基辅本身:在写给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信里,伊凡三世声称会在上帝的护佑下「夺回我们的祖产,即基辅大公国,它目前是由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和他几个儿子统治着」[23],结果到了1494年亚历山大一世无奈承认莫斯科统治者持有着「全罗斯」最高主宰等一系列的头衔;而在1503到至1504年间莫斯科的使节有继续向立陶宛提出「收回基辅祖产」[24]

沙皇国时期(1547年-1721年)

伊凡先是莫斯科大公(1533~1547),之后就是「全俄罗斯的沙皇」直到1584年离世。
服侍过伊凡四世的继任者,鲍里斯·戈杜诺夫(1598-1605),在他主政时期的俄罗斯继续向东南方向的伏尔加格勒乌拉尔山脉哈萨克草原扩张[21]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对外继续扩张越过乌拉尔山脉,吞并地域辽阔的西伯利亚。同时期其进行军事改革,奠定沙俄正规军基础,使沙皇国继续强化实力。

「恐怖的伊凡」

沙皇专制权力的发展,在伊凡四世(1547-1584)当政时达到顶峰,人称「恐怖的伊凡」[25][26]。他将君主权威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会无情地让贵族服从他的意志,会流放或处决许多仅轻微挑衅到他的人[27]。另一面伊凡也常被视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例如他通过颁布新法典(1550年的苏德布尼克法典 (1550年)[28],创建起俄罗斯第一个封建代表机构(全俄罗斯缙绅会议),遏制了神职人员的影响[29],并向农村地区推广一种自行管理的体制[30]。他还创建了帝国的首个常备军—斯特列尔齐

他所发动漫长的利沃尼亚战争(1558-1583年),即为控制波罗的海沿岸和获取海上贸易,最终被证明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败笔[31]。伊凡设法吞并了喀山汗国(1547-1552年)、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32](1557年臣服伊凡,17世纪被占领),然后又吞并诺盖人巴什基尔人,这些征服使得气势汹汹地通过伏尔加河乌拉尔、由亚洲到欧洲的游牧部落迁移活动变得复杂化。通过这些征服,帝国获得大量穆斯林鞑靼人的人口,由此组变成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度。斯特罗加诺夫家族在这段时期于乌拉尔创建起稳固的立足点,为进一步拓殖西伯利亚提供便利[33]

在统治后期伊凡将帝国建制区分拆成两种。在被称为特辖区的建制地方,伊凡的追随者对封建贵族们进行起一系列血腥清洗(那些在库尔布斯基王子的背叛后被他怀疑成同党的人),最终导致1570年的诺夫哥罗德大屠杀。再加上军事失败、流行病和歉收一齐削弱掉俄罗斯帝国,以至克里米亚鞑靼人在1571年时得以劫掠中部地区并将莫斯科城烧毁[34]。然而在1572年,克里米亚鞑靼军被俄罗斯军队在摩洛迪战役中击败,之后伊凡就废弃掉特辖区(建制)[35][36]

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的军队于其管治末期,强势地进攻起俄罗斯领土,摧毁掉北部和西北部地区[37]

内外复杂的时期

1612年波兰人将克里姆林宫交予波扎尔斯基王公的画面。

伊凡没有子嗣的儿子费奥多一世死后,留里克王朝绝嗣,随后迎来系列内战和外国干预、被称为麻烦时期(1606~13年)的年代[38]。另一边厢极度寒冷的夏季(1601-1603)毁坏了农作物[39],导致1601-1603年的俄罗斯饥荒,加剧社会不安局面。鲍里斯·戈杜诺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的管治是在混乱中结束,伴随着内战及外国进战,还有众多城市的毁灭,和农村人口的流失。这个因内部混乱而动摇的国家,也引起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几波入主[40]

波俄战争期间,联邦的军队曾到达莫斯科,并于1605年推出德米特里一世、然后于1607年再支持德米特里二世作为「沙皇」。俄罗斯-瑞典联军在1610年7月4日儒略历7月24日]克鲁希诺战役中被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率领的波兰军队击溃,成为一个决定性的时刻。1610年7月27日儒略历7月17日],由俄国贵族组成的七波雅尔罢黜了沙皇瓦西里·舒伊斯基,并于1610年9月6日儒略历8月27日]承认波兰王公瓦迪斯瓦夫四世为俄罗斯沙皇[41][42]。波兰人于1610年9月21日儒略历9月11日]进入莫斯科。莫斯科进行过反抗但那里的暴动被残酷镇压连城市也被焚毁[43][44][45]

这场变故引发1611年和1612年都有反对入侵的爱国性全国起义。最后,一支由下诺夫哥罗德的米宁波扎尔斯基率领的志愿军队,于1612年11月4日儒略历10月22日]将波兰军队驱逐出莫斯科[46][47]

俄罗斯的体制地位,在遭受混沌削弱和沙皇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由于行政中央官僚系统的力量而生存下来。无论管治者的法理或掌控君权的派别情况怎样,政府官吏团队是继续着服侍这个体制[48]。然而沙皇国是丧失了很多领土,在波俄战争中就被波兰立陶宛联邦所接收,在英格里亚战争中被瑞典帝国所接收的也是同样程度。

1613年,全俄罗斯缙绅会议宣布立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迎来罗曼诺夫与早期统治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zh;zh-hans;zh-hant|

  1. 尼布楚条约}-
-{zh;zh-hans;zh-hant|
  1. 尼布楚条约}-

经过混乱局面和波兰被驱离莫斯科后,1613年2月举行了缙绅会议,有将近50个城市派出代表与会,甚至还有一些农民也有出席,他们选择了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年轻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作为新沙皇,打开罗曼诺夫时代,产生18个沙皇一直统治俄罗斯帝国,直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结束尼古拉二世的管治。

时年16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选的画面,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首位沙皇。

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重建平稳的政局环境。莫斯科历史幸运地得益于当时的主要对手,波兰立陶宛联邦与瑞典帝国正处于相互激烈冲突中,这样给予了俄罗斯绝佳机会,在1617年先与瑞典和谈并达成协议,再到1619年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也签订了协议。

到了17世纪中叶时帝国开始重夺丧失的土地,当其时赫梅尔尼茨基起义(1648–1657)反对波兰的主治,促成后来扎波罗结哥萨克和俄罗斯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条约,条约是将波兰管治下左岸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国,纳入了俄罗斯的保护范围内。这个结果是扩延了波俄战争,直到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令波兰承认丧失掉左岸乌克兰,基辅和斯摩伦斯克[38]征服西伯利亚全面开始于16世纪末,并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到1630年代末,沙皇俄国在征服了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后,进一步向东北亚扩张,阿列克谢一世时期,沙皇俄国基本上控制了幅员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区[49],除黑龙江河谷堪察加半岛吉尔吉斯草原叶尼塞河最上游部分的其他地方均被纳入版图[50]。到了1640年代末俄罗斯人到达了太平洋,俄罗斯冒险者谢苗·杰日尼奥夫发现了亚洲和美洲之间的海峡。当俄国扩张远东的活动至贝加尔湖布里亚特时,接近满清国范围,1657年在尼布楚河石勒喀河合流处创建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之后遭遇大清的抵抗发生多次战争冲突。战后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阿穆尔地区的领土范围。

帝国的波雅尔们宁愿不再冒险令自己的封地财富陷入更多的内战,选择了与第一任罗曼诺夫合作,促使他们可以完成官僚化中央集权的建设工作。不过,无论新旧贵族都被要求服侍帝国,尤其以军役形式。作为交换,沙皇是允许了波雅尔们完成对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1649年帝国推行的大教堂法典文本。

在上个世纪,帝国的体制是已有逐步地切割掉农民们在领主间转籍的权利。在帝国彻底强推农奴制下,逃亡农民变成法定的逃犯,领主对农民的「强制拘束」于领地内的权力,也有了几乎最高的权限。同时帝国和贵族也共同将超限的税负义务施加在农民身上,在17世纪中叶时这个重负是高出早一世纪整百倍。类似地,属中间阶层的城镇商人和工匠群体也被施以税负,连转居的权利也被剥夺。辖内人口所有成员都成为接受强征军役和特别税务的臣民[51]

这段时期里莫斯科的市民和农民们所发起的反叛行动都是极为常见的,如盐暴动(1648),铜钱暴动(1662),[52]还有莫斯科起义(1682)[53]。另外1667年还爆发过在17世纪欧洲内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作为南部自由定居者的哥萨克,被帝国日益强势的中央集权化迫使到对立面,农奴们由领主那逃脱并加入到反叛者里。哥萨克头领斯捷潘·拉辛就带领起他的追随者沿伏尔加河而上,激发了农民起义和以哥萨克取代当地政府施行管治[38]。到1670年时沙皇的军队最终击溃了他的武装部队,一年之后斯捷潘被捕获,再被斩首。然而,在未超过半个世纪时间后,由于远征军役压力,在阿斯特拉罕再引爆了另一场起义,最终也是被镇压了下去。

俄罗斯帝国,跨越亚太(1721年-1917年)

彼得大帝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 (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 (俄罗斯)尼古拉一世 (俄罗斯)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保罗一世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 (俄罗斯)伊莉莎白 (俄羅斯女皇)伊凡六世安娜 (俄羅斯女皇)彼得二世 (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大帝)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国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自己也化名随团出访,回国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彼得大帝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俄罗斯的实力。彼得在位时期也不断推动俄国对外扩张的战争,与其他被入侵方发生冲突。在1685年满清将军彭春瑷珲发军捣毁了俄军接近满清边界的前哨站雅克萨城,拉开清俄军队一年多的对峙事态,至1689年签定尼布楚条约双方达成和议,俄军永久退出雅克萨城由清军完成拆毁。

而彼得在1716~1717年曾两次派出远征军意图征服希瓦,但均失败[49];为开辟通往印度洋的信道,1716年时还派遣军队沿额尔齐斯河向东南卡尔梅克方行进,并入侵到叶尔羌地区,被准噶尔汗国军队剿灭[49][54]

1721年,与瑞典的北方战争胜利后,彼得一世正式称全俄罗斯皇帝(Император),并宣布成立俄罗斯帝国。但在俄国民间与各国仍一直习惯把俄罗斯皇帝都俗称为沙皇(Царь)。到了彼得统治的末期,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彼得大帝于1725年去世,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继承状态;而其在生命弥留之际还下达命令,决定派遣考察队去调查「亚洲和美洲是否连在一起」[49]

叶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一世的继任者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8年),被认为是强势高级官员集团下的一个傀儡。不过即位当年叶卡捷琳娜一世主导重新划分与满清在现代蒙古国地区北部的边界并改进了通商关系,谋得更大利益:通过签订恰克图界约等文档,沙俄方面取得在北京和恰克图的自由贸易权利(参见阿勒坦布拉格[55]),并获得了原未完全控制的色楞格河下游地区,进一步控制贝加尔湖东南与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土地[49]

之后短暂的继任者是其未成年的孙子(彼得二世,1728年-1730年),然后再由他的侄女,也就是皇帝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1730年-1740年)即位。1741年,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军团的协助下夺得伊凡六世的王位。她在位二十年,其主要政绩是创建莫斯科大学和废除死刑一段时间,但叛国罪例外。伊莉莎白的外甥彼得三世因伊莉莎白女皇无嗣,于1742年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1762年彼得三世即位,是为霍尔斯坦-戈托普-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由于他对腓特烈大帝的崇拜,于刚即位时便停止了于俄罗斯有利的七年战争,与腓特烈订立攻守同盟;这个行为被称为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让普鲁士起死回生,逃过一劫。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却反过来命令年前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将领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彼得三世本人甚至表示过在腓特烈麾下作战的愿望。

彼得三世声明解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停止对非东正教信徒的迫害。可是由于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对外把自己出身的霍尔斯坦家族的利益置于俄罗斯国家利益之上,引起俄罗斯僧侣阶级、贵族和军人的反感。1762年6月28日,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7月17日,被废位的彼得三世被毒死(有一说是缢死),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1768年,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俄土战争爆发,在1774年以《凯纳甲湖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俄国取得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亚鞑靼人则终止与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关系,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并克里米亚。1787年,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1792年战争结束后,俄国将其势力伸入巴尔干半岛;虽然奥斯曼帝国没有被俄国完全赶出欧洲,但已不再是俄国的严重威胁。而在西部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实力衰落之时,叶卡捷琳娜大帝亦乘机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让俄罗斯帝国逐步吞并掉原立陶宛大公国的几乎所有领土:1772年波洛茨克、1774年明斯克到1795年的维尔那。通过吞并立陶宛,俄罗斯帝国吸收了一些讲波兰语的精英、使用白罗斯语的农民和大部分居民为犹太人的城镇[56]波兰-立陶宛就此的终结也标志了其独有政治制度的终结,包括了犹太人几百年来在当地体系内所享受到共同的制度性包容[57]

亚历山大一世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在叶卡捷琳娜1796年离世时,其所推行的扩张主义政策令俄罗斯成为一个主要的欧洲强权国度。她与彼得三世的儿子保罗在其离世后接任沙皇为保罗一世,保罗本身相貌与性格极端酷似其父彼得三世,不久后在1801年时被反对派暗杀(被人用枕头闷死),结果再由叶卡捷琳娜亲自抚养的长孙亚历山大一世(保罗一世的长子)接任沙皇。亚历山大是继续了叶卡捷琳娜的扩张政策,诸如1809年时由瑞典王国手中强夺芬兰,1812年再由鄂图曼手中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其在任时的主要顾问为恰尔托雷斯基[58]

1802年时俄罗斯军队在将格鲁吉亚由波斯人占领中解放出来后,再发动战争以进一步掌控当地,同时也针对现代为阿塞拜疆达吉斯坦的伊朗领土展开统一行动。俄军也介入了针对高加索伊玛目国切尔克西亚高加索战争。1813年的时候俄罗斯战胜波斯人,迫使波斯卡扎尔割让高加索内的部分领土予俄方[59],进而极大增加了俄国在该区域占有领土份额。 俄罗斯在西南方向意图继续对鄂图曼帝国进行扩张,借助格鲁吉亚作为通往高加索山脉安纳托利亚前端的基地。

亚历山大的欧洲政策,在1804~1812年间有过将近四次的转变:从中立和平维护者,转向反拿破仑,再转为拿破仑的盟友,到最后1812年时再成为拿破仑的敌手。1805年时其在第三次反法同盟 与英国一道对抗拿破仑,但在奥斯特利茨战役遭遇大败后他立即转换阵营,通过提尔西特条约(1807年)与拿破仑创建同盟关系并加入对方主导的大陆封锁体系。之后1807~1812年间和英国在波罗的海及巴伦支海发生系列小规模海战。由于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间尤其于波兰问题上持久无法达成共识,该同盟在1810年告终。

1814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率领的俄罗斯军队进入巴黎

现代研究指当时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也损害到俄罗斯自身经济,因为基于该政策俄罗斯是中断过和英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另如学者评价「维持一个俄罗斯波兰所隐含的意义,毋庸置疑,即意味着对抗拿破仑的战争」[60]。学者有观点认为,波兰因素是双方决裂到冲突产生的缘由,同时俄罗斯对于大陆封锁体系的消极态度也是如此发展的原因[61]

随后拿破仑就对俄展开军事行动,投入450,000兵力进入俄方领土,甚至在冬季来临时占据莫斯科以图迫使亚历山大重新接受其条件,伴随高昂伤亡。俄罗斯方面则撤退应对,并使用焦土政策焚毁掉粮食作物,从而增加拿破仑方的物资后勤问题。由于未有预计到冬日大潮,拿破仑军队有高达85%~90%士兵因疾病、寒冷 、饥饿或农民游击队的伏击而死亡。当拿破仑残余军队撤离时,俄军乘势追击到中东欧,并于莱比锡击败对方进而占据巴黎[62][63]。依照俄罗斯当时总人口有43,000,000左右[64],在1812年战终时是有1,500,000人死亡,其中有大约250,000到300,000为军人,剩余者都是农民和农奴[65]

在1815年最终击败拿破仑后,亚历山大被冠以「欧洲救世主」而为人所知。在维也纳会议(1814–1815)里其主导了对欧洲版图的重构, 同时会内也让他获得波兰的国王头衔。之后他也和奥地利与普鲁士间组建了神圣同盟,以对欧洲内被他视为法定基督教君主制构成不义威胁的革命活动实施镇压。他是帮助了奥地利梅特涅镇压所有的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运动[66]

而在其主掌下的俄罗斯帝国强权化同时,其权威状况也令之无法见到其政府无法称职运转、人民间相互孤岛化及整体经济在倒退[67]。等到亚历山大一世击败拿破仑后,他才开始有意讨论宪政改革,不过在任内仅有很少改动发生,没有实施过更持久的转变举措[68]

尼古拉一世

枢密院广场上的十二月党人们。

1825年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殁后无男嗣,次弟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由三弟尼古拉一世(1825–1855)继任沙皇。而在尼古拉接掌帝国初就爆发了一场社会运动。运动爆发背景,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俄罗斯军官随军出战时游历到欧洲,在那里他们深受西欧自由主义触动,而激励起他们返回到独裁俄罗斯国度时有求变之心。如此产生的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由一群自由派贵族和军官发起运动旨在推举尼古拉的兄弟接任为一名立宪君主。结果革命是被轻易瓦解掉,并引致尼古拉放弃自由化改革路线,转向捍卫起保守教条「专制、东正教、民族主义[69]

I826~1828的时候俄罗斯是与波斯之间展开对战,在头一年的时候俄罗斯几乎丧失了所有其新近吞并的领土,但是很快又再夺回了这些失地同时以更有利自身的战果结束战事——在1828年签订土库曼斯坦恰伊条约下,亚美尼亚纳希切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阿塞拜疆厄德尔被俄罗斯吞并[70]。1828~1829年俄土战争时俄罗斯入侵到东北部的安纳托利亚,并占据了埃尔祖鲁姆居米什哈内两个鄂图曼战略要镇, 摆显犹如信仰希腊正教人民的保护者和救世主,获取了地区内朋土斯人相当广泛的支持。经过简短的占领后,俄罗斯帝国军队是撤去了格鲁吉亚。到1830年代的时候,俄罗斯方面是占据了高加索内所有的波斯领土及主要的鄂图曼领土[71]

1831年时尼古拉镇压了在波兰的十一月起义, 因为俄国独裁体制对波兰人语言、信仰和文化的内核价值做出攻击,再引致波兰匠人绅士们在1863年时再次发起运动[72],由此产生的一月起义亦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波兰起义,后来被当局镇压。当时法国、英国和奥地利曾试图干涉事态发展但未有成行,而俄罗斯爱国传媒就利用波兰起义来统合俄罗斯民族,声称俄罗斯负有挽救波兰和世界的神圣使命[73]。波兰后来被惩罚是失去了自身留存的独特政治和司法权限,代之对当地学校和显贵门堂进行俄罗斯化[74]。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农奴获得了从事商业,和从一个地主的属地迁徙到另一个地主属地的自由。农奴比例降到了35%[75]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将扩张重点再转向东方,借着鸦片战争的契机向满清政府索取更多领土,同时也持续推进俄人向黑龙江大规模移民,黑龙江流域北部和滨海地区到1850年左右就由俄方人口占主[76]。1853年(咸丰三年)沙俄继续在黑龙江北岸进行殖民,时太平天国继续威胁满清帝国和北京[77],俄再以出兵“调停”「助华防英」为名威胁清王朝再放弃大片领土,凭借《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夺得滨海省土地,令中国大陆东北对日本海出海口落入俄国掌控下。1864年沙俄再援引《中俄北京条约》关于西段边界的条款,迫使满清再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进一步夺取了大清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泊以东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49]。另外由于俄美公司经营难以维系,沙俄于1867年4月将原占据的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转让美国

掠地和卖地的同时,亚历山大也着手国内改革,改革主要实行解放农奴政策(二一九法令)、设立地方自治议会、修订司法制度、充实初等教育、改革军制,以谋求俄国的近代化革命。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的革命运动继续用铁腕手段进行镇压,致使革命团体活动不断增多。1874年之后,革命者中的恐怖主义势力擡头,屡次试图刺杀皇帝。对外方面,亚历山大二世努力试图废除1856年巴黎条约。1877年—1878年发生俄土战争。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获得有利的媾和条件,但是由于列强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会议的调停,俄国对巴尔干的野心被阻止。

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被民意党(人民意志党)成员炸死。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在他发生意外的地方建造了著名的滴血救世主教堂。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没有国内战争且和平稳定,是俄罗斯帝国后期最繁荣的时期,被誉为和平缔造者。而在位时的1881年和1884年,沙俄再迫使满清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和一系列勘界议定书,继续扩张领土。1892年6月沙俄违反《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派兵再侵占了帕米尔地区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49]

尼古拉二世

1894年,尼古拉二世即位。1900年义和团拳乱时期,尼古拉二世派军参与八国联军期间,以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由对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展开入侵和屠杀,导致近万人死亡,紧接着再入侵大清顺天府占领满洲,义和团事态过后俄军仍有十万驻守东北[78],实际增强了沙俄在东北的军事部署[79]。之后日、英、德等方均出面要求沙俄撤军,迫于外交压力沙俄于1902年4月与清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约定分阶段撤兵满洲[80],但拖延到1903年还是未有撤军时间表[81]。同年4月18日更向大清外务部另提《七项撤军新条件》,含有「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变相在满洲扩张的条款,并重新出兵占据沈阳后,俄国沙皇设置「亚东大都督」,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远东总督统治满洲[80]。在接到沙俄新条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务部官员将内容透露给日本驻华外交官,日本当局便与沙俄交涉要求俄军撤退遭拒,到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之后日本逐步出兵意图迫使沙俄放弃扩张,即爆发日俄战争。到1905年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圣彼得堡发生「血腥星期日」事件,就此爆发革命。之后虽因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半岛问题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德国及奥匈帝国很快反攻占领俄属波兰至1917年德军已攻至白俄中部及波罗的海地区,以及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当时,因皇太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尼古拉二世的多数时间隐居在圣彼得堡的沙皇村和黑海,与家人待在一起。由于皇后宠信「颠僧」拉斯普京,有秽乱后宫之嫌,引起年轻贵族和军官团的不满,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军人、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拉斯普京在1916年末被俄罗斯贵族合谋刺死。

俄国内战(1917年-1922年)

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私底下协助列宁从瑞士穿过德国领土,经芬兰回国,让其发动革命,以使俄国退出战争。3月,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是年3月15日,尼古拉二世退位。

二月革命后,由克伦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人控制,组成俄罗斯临时政府,并在1917年3月组成俄罗斯共和国。此政府受到原支持皇帝的保皇党和支持列宁里昂·托洛茨基共产党的两面攻击,政府对两种反对势力均采取严厉镇压政策。该政府统治期间行政腐败,经济崩溃,仍参加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不得人心,最后在1917年俄历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伦斯基出走国外,一些领导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为反苏维埃武装叛乱的领袖。俄国内战之后,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首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爆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创建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共和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基础。

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俄罗斯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红军领至一废弃教室内,士兵架起机关枪瞄他们全家集体处决。事后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弃尸。

内部战事

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沙俄帝国境内发生俄国内战,部分战事还蔓延到蒙古和波斯。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溃,布尔什维克成立苏维埃政府,和德国停战。1918年3月6日,苏德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此举激怒苏联国内和国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势力。温斯顿·邱吉尔就曾经说必须把布尔什维克「扼杀在摇篮里」。

主要战斗在1920年基本结束,但直到1922年才彻底停止。其间红军白军和波兰、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14国的派遣军展开一系列的战斗。战争的结束导致1922年苏联的成立。内战期间约有5万中国人参加红军。

列宁与斯大林

苏维埃时代(1922年-1991年)

俄历1917年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实行共产主义政策,吸收其他小国家成为加盟国,定国名为苏联。建政初期发生红军白军之间的内战,红军胜利。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实行独裁统治。此外,苏联的历届最高领导人还有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苏联在50-70年代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冷战。90年代,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政权于1991年解体

苏联创立

1917年至1991年之间的俄罗斯历史被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或苏联历史。这个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而结成的联盟,由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于1922年12月倡议成立。当时联盟共有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4年通过的宪法在村、工厂和城市创建起一系列的苏维埃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盟政府。这个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是全联盟苏维埃议会。但当议会开始显露出至高无上的权力时,莫斯科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逐渐对议会展开实际控制。

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在1918年至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推出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该政策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于1918年6月颁布实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宁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经济政策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此项政策亦在工业领域进行延伸。[82]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在1939年以前,苏联一直都是强烈反对纳粹德国而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作斗争的共和主义者。然而1938年,德国与欧洲列强签署《慕尼黑协定》,据此德国与波兰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同时,由于西方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德国向东扩张的意图昭然若揭。苏联对此十分担忧,因此改变其对外政策。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东欧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9月17日,苏军入侵波兰,12天后与德军会合。11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冬季战争。战争以苏联获胜而告终,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但苏联与德国之间的条约是极其脆弱的。1941年6月22日,以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军队入侵苏联。到11月,德军占领乌克兰,开始列宁格勒战役并威胁占领莫斯科

然而,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扭转整个二战的局势,失利的德军无力维持对苏联的进攻,苏军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到1943年末,苏联红军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围攻,收复乌克兰。到1944年末,战争前线已推进至1939年苏联国境处。1945年5月,苏军长趋直入攻占柏林,德国元首希特勒自裁,德国战败。

虽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但战争共造成2700万苏联人死亡,大量建筑被毁,经济受到重创。

冷战

盟军的合作赢得战争,也就顺理成章地应该成为战后重建与安全的基础。然而,真正占据战后国际社会的却是苏联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也就是充满意识形态对撞的冷战

冷战始于1945年夏季波茨坦会议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与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之间的争论。俄罗斯在过去的150年间受到三次来自欧洲的侵犯: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斯大林的目标是在德国与苏联之间创建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缓冲区。杜鲁门则指则斯大林背叛雅尔塔会议协定。在苏联红军占领东欧后,斯大林开始布署秘密进行原子弹计划

1949年4月,美国倡议创建旨在西方国家共同防卫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作为回应,苏联于1955年创建华沙条约组织。随后,两个组织的对抗逐渐显露出全球性的特征,特别是1949年之后苏联原子弹成功爆炸结束美国的核垄断和帮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创建政权。

苏联外交政策的重点是增强国家安全和维持在东欧的霸权,先后直接参与匈牙利十月事件布拉格之春事件,并支持1980年代初波兰对团结工联的镇压。

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急剧恶化。但到198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开始解冻。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冷战声明结束。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时代

1953年史达林去世,他的亲密追随者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在权力斗争中出局,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继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发表一个揭露史达林暴行和反对其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此举拉开去斯大林化的序幕并巩固赫鲁晓夫的地位。随着秘密报告细节的公开,赫鲁晓夫加快大范围的改革步伐。他不再尊崇斯大林重视重工业的观点,转而增加生活日用品和住房的供应并鼓励农业生产。虽然电器、衣服以及其它耐用消费品还是短缺,但新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司法系统仍处于苏共的完全控制之下,但逐渐取代以往的警察专政,知识分子也比以前获得更多的自由。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搭乘苏联太空船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剥夺一切权力,理由是他必须为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和改善美苏关系在内的一系列错误决定负责。在经历短暂的集体领导后,经验丰富的军方将领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的职位,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初露

鲍里斯·叶利钦

虽然俄罗斯人在联盟内占据着主要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就因此而受益。在联盟内,俄罗斯甚至不能与其它加盟共和国一样拥有克格勃工会组织、科学院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俄罗斯在联盟内占据主导,一旦拥有这些组织,势必对联盟权力产生威胁。

1980年代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隐然显露出与苏联的竞争,但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未予重视。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抱怨由于长期支持其它加盟共和国,因此造成俄罗斯日趋贫困。主张俄罗斯继续留在联盟内的人与主张俄罗斯独立的人关系也日渐紧张。

这一紧张关系同样在戈尔巴乔夫和鲍里斯·叶利钦之间存在。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叶利钦于1987年被戈尔巴乔夫排挤出苏联政权,他总以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人士自居。1990年5月,叶利钦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选举中获胜,成为俄罗斯第一位民选总统。此后,他又推动立法,规定俄罗斯法律效力要高于苏联法律,并扣交三分之二的财政预算。

解体

早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在煤矿矿区造成严重的消费品短缺,导致长期受压迫的煤矿工人进行大罢工[83]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亦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见此,均有意效法,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当时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三天便声明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很多共和国的共产党或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人民党”或“社会民主党”等,苏联共产党就此正式解体。

8·19政变后,除俄罗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国全部宣布独立,在俄罗斯境内的鞑靼斯坦车臣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要求独立的主张。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白俄罗斯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创建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独联体,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苏联国旗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就是俄罗斯国旗。第二天(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俄罗斯联邦(1991年-)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定国名为“俄罗斯联邦”,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半总统制

叶利钦为首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为第二任总统,第三任总统由梅德韦杰夫担任,而普京则担任俄罗斯总理。2012年普京再次担任总统(第四任),而梅德韦杰夫则改任总理。俄罗斯联邦加强与西方的合作,但车臣等内部分裂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恶化,俄罗斯遭到经济制裁,并被G7冻结会籍。2022年俄国宣称要「保卫国家生存安全」,大规模入侵乌克兰,使俄国与西方的关系降到谷底,并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

备注

  1. 波洛茨克于1660年10月又被波兰-立陶宛共和国夺回,此后至1733年第一次瓜分波兰再被俄罗斯帝国夺取。
  2. 当时的莫斯科还只是一个小集市,而长手尤里则被认为是莫斯科的创建者。

参考文献

引用

  1. 〔日〕土肥, 恒之.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年. ISBN 9787547735329.
  2. 民族的分裂与再打造─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合与分 周雪舫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自《再造失去的王国:俄罗斯的帝国雄心500年史》ISBN:9789862623619
  3. A. P. Shchapov, ‘Sibirskoe obshchestvo do Speranskogo’, Sochineniia,4 vols. (St. Petersburg, 1906–8), vol. 3, p. 673; Lantzeff, Siberia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 5; Lincoln, The Conquest of a Continent, pp. 83–4; Gentes, Exile to Siberia, pp. 29–31, 82–4, 135, 142–5; Richard Pipes, Russia Under the Old Regime, 2nd edn (London, 1995), p. 282; Witzenrath, Cossacks and the Russian Empire, chs. 1, 4.
  4. 小鱼书社. . . Matthew Henry. : 197 (中文).
  5. See David Nicolle, Kalka River 1223: Genghis Khan's Mongols Invade Russia, Osprey Publishing, 2001. ISBN 1-84176-233-4.
  6. Tatyana Shvetsova, The Vladimir Suzdal Principality 存盘,存档日期20 March 2008.. Retrieved 21 July 2007.
  7. Janet Martin, Medieval Russia, 980–158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39. ISBN 0-521-36832-4.
  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April 2011).
  9. Jennifer Mills, The Hanseatic League in the Eastern Baltic 存盘,存档日期29 June 2011., SCAND 344, May 1998. Retrieved 21 July 2007.
  10. In 1240. See Michael Franklin Hamm, Kiev: A Portrait, 1800–1917,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691-02585-1
  11. Muscov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xcerpted from Glenn E. Curtis (ed.), Russia: A Country Stud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8. ISBN 0-16-061212-8.
  12. Sigfried J. De Laet, History of Humanity: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aylor & Francis, 2005, p. 196. ISBN 92-3-102814-6.
  13. The Battle of Kulikovo (8 September 1380) 存盘,存档日期7 June 2007.. Retrieved 22 July 2007.
  14. . History World. [26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15. Kievan Rus' and Mongol Periods 存盘,存档日期27 September 2007., excerpted from Glenn E. Curtis (ed.), Russia: A Country Study,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8. ISBN 0-16-061212-8.
  16. 王, 鸿雁; 郑, 小芳; 黄, 秋凤. . 新华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6614785.
  17. 浦洛基, Serhii Plokhy. . 台湾: 猫头鹰书房. 2018. ISBN 9789862623619.
  18. .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2022-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19. Martin J. Medieval Russia, 980–1584. 200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96
  20. 约翰.达尔文. . 读书共和国╱野人. 2021-06-09: 50. ISBN 978-986-384-551-5 (中文(台湾)).
  21. 罗柏‧卡普兰. . 麦田. 2021-04-29 [2022-06-19]. ISBN 978-986-344-94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5) (中文(台湾)).
  22. 沈, 影.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2013. ISBN 978-7-5097-4635-6.
  23. 浦洛基, Serhii Plokhy. . 台湾: 猫头鹰书房. 2018. ISBN 9789862623619.
  24. V. T. Pashuto, B. N. Floria, and A. L. Khoroshkevich, Drevnerusskoe nasledie i istoricheskie sud' by vostochnogo slavianstva (Moscow, 1982), 172.
  25. McDaniel, Ti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07-14: 46. ISBN 978-1-4008-6162-0 (英语).
  26. O'Connor, Kevin.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23 [2022-06-19]. ISBN 978-0-313-3235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英语).
  27. . countrystudies.us.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28. .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ankato. [23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uly 2007).
  29. Zenkovsky, Serge A. . Russian Review (Blackwell Publishing). October 1957, 16 (4): 37–58. JSTOR 125748. doi:10.2307/125748.
  30. Skrynnikov R., "Ivan Grosny", p. 58, M., AST, 2001
  31. William Urban. . LITHUANIAN QUARTERLY JOURNAL OF ARTS AND SCIENCES. [23 Jul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8).
  32. Janet Martin, Medieval Russia, 980–158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395. ISBN 0-521-36832-4.
  33. Siberian Chronicles, Строгановская Сибир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 изд. Спаским, СПб, 1821
  34. Skrynnikov R. "Ivan Grozny", M, 2001, pp. 142–173
  35. Robert I. Frost The Northern Wars: 1558–1721 (Longman, 2000) pp. 26–27
  36. . [202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37. Skrynnikov. "Ivan Grozny", M, 2001, pp. 222–223
  38. . countrystudies.us.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39. Borisenkov E, Pasetski V. "The thousand-year annals of the extreme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ISBN 5-244-00212-0, p. 190
  40. Solovyov. "History of Russia...", v.7, pp. 533–535, 543–568
  41. Lev Gumilev (1992), Ot Rusi k Rossii. Ocherki e'tnicheskoj istorii [From Rus' to Russia], Moscow: Ekopros.
  42. Michel Heller (1997), Histoire de la Russie et de son empire [A history of Russia and its empire], Paris: Plon.
  43. George Vernadsky, "A History of Russia", Volume 5,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Russian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4. . www.vostlit.info.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30).
  45. Sergey Solovyov. History of Russia... Vol. 8, p. 847
  46. Dunning, Chester S. L. . Penn State Press. 2010-11-01 [2022-06-19]. ISBN 978-0-271-043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英语).
  47. Troubles, Time o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48. . countrystudies.us.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0).
  49. 沈, 影.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2013. ISBN 978-7-5097-4635-6.
  50. Raymond H.Fisher, The Russian Fur Trade 1550-17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3,v.
  51. For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 structure in Tsarist Russia see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2. Jarmo Kotilaine and Marshall Poe, Modernizing Muscovy: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Russia, Routledge, 2004, p. 264. ISBN 0-415-30751-1.
  53. . militera.lib.ru.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俄语)
  54. . www.thepaper.cn. [2022-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2).
  55. 王士铭. (PDF).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2019-1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4).
  56. 斯奈德, 蒂莫西(美).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ISBN 9787305221644.
  57. 有关议题介绍,可参见 Gershon David Hundert,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ewish Experience in Poland,” in Polonsky, From Shtetl to Socialism, 19-25; M.J. Rosman, The Lords'Jews, Cambridge, Mass.: Ukrainian Research Institute, 1990, 1-22。常被引用的章节为Salo Wittmayer Baron, A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Jews, vol. 1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58. Charles Morley, "Czartoryski's attempts at a new foreign policy under Alexander I." America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2.4 (1953): 475-485.
  59. Timothy C. Dowling Russia at War: From the Mongol Conquest to Afghanistan, Chechnya, and Beyo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p. 728–729 ABC-CLIO, 2 December 2014 ISBN 1598849484
  60. Charles Esdaile, Napoleon's War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803–1815 (2007) p. 438
  61. Paul W. Schroed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s: 1763–1848 (1994) p. 419
  62. Esdaile, Napoleon's War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803–1815 (2007) pp. 460–480
  63. Palmer, Alan. . Faber & Faber. 2014. ISBN 9780571305872.
  64. Parker, W.H. .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1968: 193. ISBN 978-0340069400.
  65. Geoffrey Best, War and Society in Revolutionary Europe, 1770–1870 (1998) p. 187
  66. Henry A. Delfiner, "Alexander I, the holy alliance and Clemens Metternich: A reappraisal."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37.2 (2003): 127+.
  67. Riasonovsky A History of Russia (fifth ed.) pp. 302–303; Charques A Short History of Russia (Phoenix, second ed. 1962) p. 125
  68. Riasonovsky pp. 302-307
  69. Christopher Browning; Marko Lehti. . Routledge. 2009: 36 [2022-11-27]. ISBN 97811352597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2).
  70. Timothy C. Dowling Russia at War: From the Mongol Conquest to Afghanistan, Chechnya, and Beyo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14) p. 729
  71. Riasonovsky p. 308
  72. Stephen R. Burant, "The January Uprising of 1863 in Poland: Sources of Disaffection and the Arenas of Revolt." European History Quarterly 15#2 (1985): 131–156.
  73. Olga E. Maiorova, "War as Peace: The Trope of War in Russian Nationalist Discourse during the Polish Uprising of 1863." Kritika: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6#3 (2005): 501–534.
  74. Norman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OUP, 1981) vol. 2, pp. 315–333, 352-363
  75. 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因为农奴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在1861年被彻底废除。
  76.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页134
  7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册,页196-200。
  78. Jukes, Geoffrey The 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 London: Osprey 2002 page 11
  79. Connaughton, pp. 7–8.
  80. 李怡着,《抗战画史》,台北:力行书局,1969年,第9页
  81. Paine, p. 320.
  82. Service, Robert.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4–5. ISBN 0-074-40348-7.
  83. . 2008-11-29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6) (简体中文).

书目

概述
  • Riasanovsky, Nicholas V. and Mark D. Steinberg. A History of Russia. 7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 Becker, Seymour. "Nobility and Privilege in Late Imperial Russia",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2:4 (October 1987) pp. 1006–1007.
  • Russia : a country study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edited by Glenn E. Curtis. Washington, DC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1998. DK510.23 .R883 1998
  • Hobsbawm, Eric.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Vintage, 1996.
  • Manning, Roberta. The Crisis of the Old Order in Russia: Gentry and Govern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
  • Moss, Walter G. A History of Russia. Vol. 1: To 1917. 2d ed. Anthem Press, 2002.
  • Skocpol, Theda.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U Press, 1988.
苏俄苏联时期
  • Cohen, Stephen F. Rethinking the Soviet Experience: Politics and History since 191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Fitzpatrick, Sheila. The Russian Revolu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 Goldman, Marshall I. "Economic Problems in the Soviet Union", Current History, 82, October 1983, 322–25.
  • Paul R. Gregory and Robert C. Stuart, Russian and Soviet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Addison-Wesley,Seventh Edition, 2001/
  • Lewin, Moshe. Russian Peasants and Soviet Powe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McCauley, Martin. The Soviet Union 1917–1991. 2d ed. London: Longman, 1993.
  • Moss, Walter G. A History of Russia. Vol. 2: Since 1855. 2d ed. Anthem Press, 2005.
  • Remington, Thomas. Building Socialism in Bolshevik Russia.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4.
  • Solzhenitsyn, Aleksandr. The Gulag Archipelago: 1918–1956.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3–1975.
俄罗斯联邦时期
  • Cohen, Stephen. Failed Crusade: America and the Tragedy of Post-Communist Russia. New York: W.W. Norton, 2000.
  • Fairbanks, Jr., Charles H. 1999. "The Feudalization of the State." Journal of Democracy 10(2):47–53.
  • Paul R. Gregory and Robert C. Stuart, Russian and Soviet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Addison-Wesley, Seventh Edition, 2001.
  • Medvedev, Roy. Post-Soviet Russia A Journey Through the Yeltsin Era
  • Moss, Walter G. A History of Russia. Vol. 2: Since 1855. 2d ed. Anthem Press, 2005. Chapter 22.
  • 维尔纳茨基:蒙古与俄罗斯(二)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俄罗斯历史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俄罗斯历史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