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

五服制度汉字文化圈传统丧服制度,是居丧期间的服饰饮食和起居制度。

本宗五服图

古代中国是由父系宗族组成的社会,以父系血缘为基础、以宗法为重。由己身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男系后裔及其眷属配偶,通称为「本宗九族」。

本宗九族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和旁系亲属)都是「有服亲属」,称为「内亲」。内亲在丧事期间要为死者服丧,关系亲近者居丧服制愈重、关系疏远者居丧服制愈轻,依次递减。[1]母系血缘的服制只有一世,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兄弟和姨表兄弟,是为「外亲」。

「服制」按服丧期限和丧服的粗细不同,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等级,即谓「五服」。也可以说,所谓的「期服亲」是指父系亲属、「大功服亲」是指祖父系亲属、「小功服亲」是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服亲」是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一世的亲属同属于缌麻服亲;除外之外的都是「无服亲属」。

五服

大清会典》丧服总图,历代服制略有变化,较《礼经》所载已有些许不同

古代中国的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五种等级,用不同粗细的麻布制成,称为「五服」。五服经过演变可以化为23种服制,运用在138种人际情况,极其繁琐。[2]

仪礼》所载各种服制被后代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实际上,五等丧服因过于繁琐,后代延续传统均有些细节和理解可能与前代有所不同,[3]民间在日常生活若一时难以执行,亦可穿着简易的「孝服」(男子头戴孝巾,身穿孝衣、麻绳和麻鞋;女子头戴孝巾或孝髻,身穿孝衫、孝裙、麻绳和麻鞋)。

具体而言,服制规范包含了居丧期间的服饰饮食和起居生活方式。[4]孝子要在墓旁搭草庐居住,寝卧草席、头枕土块,食粗茶淡饭;三月不沐浴、不剃发须,夫妇不住同室,要求做到「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不与人同座」。初丧时要绝食米饭,即殡后可以饮粥,百日后可以蔬食水饮,小祥后可以食菜果,大祥后可以用酱醋调料,禫祭除服后始恢复正常。[5]借着这种近似苦虐的行为,内在可以呼应和缓解内心的悲戚之情,外在可以表达哀恸和缅怀之意。

礼者,是朝廷制订符合统治利益的行为规范,所谓「礼不下庶人」,因为士族须是知书达礼之辈,所以历代服制对士大夫的约束较强,对违背服制的惩处也更甚于一般农民百姓,居丧期间不可有出仕、做官、考试、歌舞、嬉乐、饮酒、食肉、行房、嫁娶、赴宴、应酬、庙会、祭祀等行事,有公职者都要辞官归籍,在家守制[6]门第世家居丧期间,出入不走正门、上下不行中阶。

斩衰

徐显卿宦迹图》〈郡尊折节〉描绘徐显卿丧父情景,王徐二公前来吊唁,徐显卿身穿经过简化的斩衰服跪坐在灵案左侧

斩衰(拼音:,注音,『衰』通『缞』)是五等服中最重的丧服,亦做「斩缞」。丧服上衣(披在胸前)称为「衰」,下衣称为「裳」。斩衰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不缝边缘,服制三年(实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即可除服)。「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所以称为「斩衰」。子为父、诸侯为天子、士大夫为君,都是服斩衰。

男服斩衰的装束是斩衰裳、苴绖、杖、绞带、冠绳缨和菅屦;女服的装束和发饰有别于男子,除了苴绖、杖、绞带、菅屦等衣物与男子相同外,另有布总、箭笄、髽和衰的装束;众臣为国君服斩衰的装束是布带和绳屦两件物品,布带同齐衰服、绳屦同大功服,其余杖、冠绖等则穿戴如常。

齐衰

齐衰(拼音:,注音)是次于斩衰的丧服,亦做「齐缞」。齐衰服用粗麻布制成,断处缉边,因此称为「齐衰」。齐衰服由于丧期和服制的区别,又分为四种,即:齐衰一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和齐衰三月。

齐衰三年的装束是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和疏屦;齐衰杖期(期年)的装束与齐衰三年完全相同,差异在于丧期的长短;齐衰不杖期的装束是不杖和麻屦,不持杖、以麻屦代替齐衰杖期的疏屦;齐衰三月的装束是疏衰裳齐、牡麻绖和无受,「无受」是指变服后即可除服,不再须要变换为轻服。

「期」(拼音:,注音,『期』通『』),是指一周年的意思,有:杖期(持杖,服一年)和不杖期(不持杖,服一年)的两种区别。

大功

大功(拼音:,注音,『功』通『红』)是次于齐衰的丧服,亦做「大红」。大功服用熟麻布制成,比齐衰精细、比小功略粗,又可区分为:殇大功和成人大功两种。「功」就是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等的加工,因为所加人工较为粗略,所以称为「大功布」。

殇大功是为未成年死者降等而服,装束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和无受,长殇九月,缨绖;中殇七月,不缨绖。成人大功服的装束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和布带,服制九月;三月变服之时受以小功衰服,即「葛衣」。

小功

小功(拼音:,注音)是次于大功的丧服,亦做「小红」。小功服用熟麻布制成,比大功更精细,因为纺织所加人工不似大功那般粗略,故相对而称「小功布」。小功服又可区分为:殇小功和成人小功两种,主要取决所服对象是否成年,服制五月。

殇小功服的装束是小功布衰裳和澡麻带绖,因为是下殇夭折之故,所以是降两等而服;成人小功服的装束是小功布衰裳和牡麻绖,即「葛衣」。

缌麻

缌麻(拼音:,注音)是五等服中最轻的丧服,亦做「织麻」。缌麻服用细麻布制成,比小功服更精细,服制三月。缌麻服由于丧期较短,可以说是葬后即除服,故虽有殇缌麻和成人缌麻的区别,也只是所服对象有所不同,服饰则几乎没有差异。

衰(拼音:,注音,『』通『穗』)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所服,装束是牡麻绖,服制七月,葬后即除。

心丧

学生为师长守丧,行止容貌如同丧父,但不穿丧服(无服)而心存哀悼,称为「心丧」。《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

挚虞《师服议》曰:「自古弟子无师服之制,故仲尼之丧,门人疑于所服。子贡曰:『昔夫子丧颜回,若丧子而无服,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遂心丧三年。此则怀三年之哀,而无齐衰之制也。」

出五服

五服之外,共同五世祖的亲属称为「袒免亲」,已无丧服之制,即所谓「素服」;六世祖以上已经没有亲属关系,即是「无服」。[7]

袒免(拼音:,注音,『免』通『』)解释做「袒衣露肩、脱冠扎、以巾缠头」,袒免亲因无丧服之制,所以袒左、去冠缠巾以示哀思;宋代袒免是白阑缟巾、明清两代袒免是尺布缠头。

四制

四制是指:正服、义服、加服和降服,「五服」与「四制」两者相辅相成,合称「五服四制」。

本身于情份之内,为死者成服曰「正服」,例如:子为父母服斩衰、孙为祖父母服齐衰期年,皆属情份内之事;再者,伏于义理之内,为死者成服曰「义服」,例如:义子为义父母服斩衰,属于义理内之事。

因为特殊缘故,加重一等服曰「加服」,例如:长孙本为祖父母服齐衰,但承重孙加重其服,服斩衰;反之,减轻一等服曰「降服」,例如:出嫁女儿为本生父母成服、出嗣子女为本生父母成服,均减轻其服。

服制的原则

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从服

礼记》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古代儒家制定服制的六项原则即是:亲亲、尊尊、名、出入、长幼和从服。[8]

  1. 亲亲」是指宗族血统的亲疏关系,原则上是和本身关系亲近者愈重、疏远者愈轻;
  2. 尊尊」是指君臣从属的尊卑关系;
  3. 」是指异姓妇女嫁入本族而有名份的关系;
  4. 出入」是指本族已嫁、已嫁回归娘家和未嫁妇女的有别关系;
  5. 长幼」是指成年未成年死亡的有别关系,原则上未成年死亡者要为其降等服丧,如达最低年龄则无服;以及
  6. 从服」是指本人与死者无直接关系,但跟随与死者有直接关系者而为其服丧的关系。

《礼记》覆云:「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指「从服」亦有六项原则,即:属从、徒从、从有服而无服、从无服而有服、从重而轻和从轻而重。[9]

  1. 属从:「属」者,谓亲属。因为本身与死者并无直接亲属关系,但眷属与死者有亲属关系而为其从服,例如:妻为夫党从服(妻子随从丈夫,为夫家成员从服)、夫为妻党从服(丈夫随从妻子,为外家成员从服)、子为母党从服(子女随从母亲,为外家成员从服)。
  2. 徒从:「徒」者,跟随归附者。因为本身与死者并无臣属关系,但所随从者与死者有关系而为其从服,例如:臣为国君诸侯)之家属从服、妾子嫡母之家属从服。假如所随从者已经死亡,这种关系就不覆存在,也就不再须要为其从服。
  3. 从有服而无服:因为所随从者为有服,本身应为死者从有服,但被压降所以无服。例如:公子(国君之庶子)为其妻之父母本应有服,但碍于国君之尊所压降,所以无服。[10]国君在其位时,公子为其母、其妻服丧皆不在五服之内;简而言之,是因国君既不从服,其妾子亦不敢为母党从服、庶子不敢为妻党从服。[11] 「叔嫂无服」亦属于「从有服而无服」的原则,按理「夫为其兄弟服齐衰」,随夫本应为其夫之兄弟服大功,但唐代以前的服制规定「妻于夫之兄弟无服」。因为弟妇为兄服丧的话,等如将弟妇视同儿媳;反之,兄嫂亦如母,如此就有违人伦秩序。[12]
  4. 从无服而有服:因为所随从者为无服,但本身与死者的关系从无服变成有服。例如:公子之妻于公子之外兄弟从服,公子压于国君之尊,于远房兄弟无服,但公子之妻要为公子之远房兄弟从服。
  5. 从重而轻:因为所随从者于死者服重,但本身于死者服轻。例如:妻为其本生父母服齐衰期,为重;本身为岳父服缌麻,有别于一般降一等而服,为轻。
  6. 从轻而重:因为所随从者于死者服轻,但本身于死者服重。例如:国君在其位时,公子为其生母仅服练冠、麻和麻衣縓缘,葬后即除(国君不在其位时,公子为其生母亦仅服大功),为轻;公子之妻为公子之生母则服齐衰期,为重。

上杀、下杀、旁杀

《礼记》又云:「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三者,谓父、己、子三族;五者,谓祖、父、己、子、孙五族;九者,谓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族,九族之外皆出五服。

「杀」(拼音:,注音)是指亲属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由上推至曾祖、高祖,亲属关系渐疏,谓「上杀」;由下推至曾孙、玄孙,亲属关系亦渐疏,谓「下杀」;由亲兄弟旁推至从兄弟、再从兄弟、三从兄弟,亲属关系同亦渐疏,谓「旁杀」。[1]

服制的特点

礼经》所记载的服制,同宗法制度有不可分隔的关系,在当时虽然不见得全部实行,后代延续也有所改变,但从中有些突显等级的特点被传承下来。

重男轻女

服制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例如:妻为夫服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期年。

明代以前,如果生父过世,子为父要服斩衰三年;生父健在、生母过世,子为母只服齐衰期年;生父已过世、生母今过世,子为母也只服齐衰三年,而不是服最重的斩衰。

嫡庶

服制中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格,例如: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但是嫡子不为庶母服丧(明代以后,庶子为生母也服丧三年,嫡子为庶母服丧期年)。

嫡长孙在丧事中的地位也很重要,丧制中有所谓的「承重孙」(同承重曾孙),就是嫡长子已死,并不立其余子为丧祭主,而是由嫡长子之长子承担丧祭主的重任,名字在讣闻中列在首位,地位排在其他宗族成员之前。

内外亲疏

服制中明显地表现出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弟,族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注》:「同姓之亲无服属。」这就是说,同父之子为族兄弟关系,族兄弟之子相互间已经没有服属关系,只有同姓关系。本宗九族大致可以归纳为:男子为父服斩衰;祖(曾祖高祖)、母、伯叔父姑、妻、兄弟姊妹服齐衰;从兄弟姊妹服大功;同曾祖服小功;同四世祖、外戚服缌麻;同五世祖袒免,同六世祖无服;嫁妇降服。

朝廷律法尚有所谓「准五服以制罪」,将服制引入民事法典,用来判断五服九族之内亲属的相互侵犯行为,也确定继承和赡养的利益。总得来说,以卑犯尊者刑责加重,愈亲近者愈重;以尊犯卑者刑责减轻,愈亲近者愈轻;亲属相奸者刑责加重,愈亲近者愈重;亲属相盗者刑责减轻,愈亲近者愈轻。[13]

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

日本

日本于奈良时代颁布《养老律令》,有仿若《大唐开元礼》服制的〈服纪条〉。[14]

养老令 · 丧葬令 · 服纪条[15]
一年服君、父母、夫、本主
五月服祖父母、养父母
三月服曾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姑、妻、兄弟姊妹、夫之父母、嫡子
一月服高祖父母、舅姨、嫡母、继母、同居继父、异父兄弟姊妹、众子、嫡孙
七日服众孙、从兄弟姊妹、兄弟之子

朝鲜半岛

韩服素服

朝鲜王朝汲取了明朝的服装和礼制,其中也包括五服制度()和丧服()服例,五服即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16][17][18][19]

越南

越南后黎朝(1428年-1789年)同样汲取了明朝的五等丧服()制度,载于《国朝刑律》之中,后世阮朝(1802年-1945年)的《皇越律例》亦有参考沿用,称为「五服」()。[20][21]

  • 斩衰(),又称为「大丧」():服三年(实际上,二十七月)
  • 齐衰(),又称为「期年」():服一年杖期、一年不杖期、五月或三月
  • 大功():服九月
  • 小功():服五月
  • 缌麻():服三月

琉球国冲绳地方

近世琉球(1609年-1879年)服制是源自王府于1667年4月23日颁布的「不净定」(忌服令),同前月16日颁布的「葬礼之定」内容互有关联。士族居丧期间身穿白布衫、披发、不能穿着正装、不能系大带,有公职者亦要停职在家留候。[22][23]具体来说,若服父母三年之丧的话,初丧三十日要身穿白衫和披发;过后可以除下白衫执勤务,但仍用竹簪束发并保持服装简陋,三年内不参与任何喜庆盛事。

「不净定」的规定,如下:

  • 祖父母、父母、夫妇、兄姊,服三十日
  • 继父母、伯父母、弟妹、子孙,服二十日;但为弟妹以下服,不用披发
  • 甥姪,服十日
  • 从弟以下,服五日

1725年制定、1737年改定的服制,区分:本宗方()、妻妾者从夫家()、外戚方()和出嫁女为本生方()的四种情况,影响延续至今。[22][23]

近代冲绳地方通行的服制,如下:

  • 父母,五十日
  • 伯叔父同妻,二十五日
  • 兄弟姊妹,二十五日
  • 祖父母,二十五日
  • 伯叔祖父母,十日
  • 从兄弟姊妹,十日

大中华地区(两岸三地)

在大中华地区的影响范围内,除非是有宗教等的不同考量,否则的话,传统汉族丧礼仍有部份保留过往的「披麻戴孝」。守孝的这段期间,无论男女都不应穿戴一身的艳丽华服、首饰和施浓妆,应要保持生活低调和清简。实务操作中,亲眷在行过「成服礼」(大敛次日、做功德前举行)后,也只有在守灵拜祭时才穿戴孝服,拜祭后就可除下孝服放置于灵堂,平日可穿上素服佩戴「孝志」代替孝服;等到出殡时,再行穿上孝服,满七葬后即行除服。

中国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中国城市地区可以租赁得到孝服,样式已经趋于简化,但大致遵照传统的丧服,更进一步的简化就只是戴黑纱[24]乡村地区可能还保留「缝孝衣」的习俗,也就是由邻里的「全可人」(好命婆)协助缝制孝衣。[25]所谓的「全可人」在华北方言里面,是指:父母/翁姑、夫、儿女或子孙俱全的妇人,也就是俗认为有福气的人。

港澳地区

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传统丧礼中,孝子女等亲眷均须披麻衣、戴孝服;同时,男亲眷佩戴黑纱、女亲眷头戴冷花,称为「上服」。基督宗教丧礼则穿着黑色孝袍,男亲眷佩戴黑纱、女亲眷头戴冷花,以示成服;在部份的西化丧礼中,也有男亲眷选穿着黑西装、白恤衫及黑领带,女亲眷则选穿着黑套装及白恤衫。[26]

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现在通行的丧服等级分为:(子、媳,同未嫁女等)(孙、外孙、侄子女,同出嫁女等)(曾孙、外曾孙等)(外曾孙、玄孙等)(玄孙、来孙等),过去还有初丧时用丧服、三个月后改用黑纱/白毛线的服例,但现在大多出殡后就换服,已经没有再遵循这种服例;侄子女也可以一律穿著白衣或黑衣,同辈族亲则在手臂绑上白毛巾;但总的来说,南北各地之间各行其事,丧服的形式极有差异。采用佛事仪轨的丧礼,眷属可以穿着黑袍;而在基督教仪式的丧礼里,眷属则可以穿着黑袍,也可以穿著白色、黑色或深蓝色的素服。

东南亚地区

旧时的新马印地区的华人仍有披麻衣、戴孝服的习俗,但如今由于各种变易,已经逐渐式微,只有部分地区还有所保留,并且经过不同程度地简化。[27]现今在许多地方已经精简不穿麻衫,服丧期间通用的孝衣样式依序是:白(或黑)、蓝、青(或黄)和红色的T恤衫裤,孝志根据不同的地方和籍贯,出现各种不同的做法,有极大地差异。[28]

其他用语

变服、受服、成服、除服

有服亲属改变服饰,谓「变服」或「易服」。当开始服丧时,将常服换成丧服,谓「成服」或「持服」;一旦服丧期满,将丧服除下换回常服,谓「除服」、「释服」或「服阕」。事实上,有服亲属自成服开始到终丧除服,可能要经过多次变服,例如:斩衰、齐衰成服,要经过虞、卒哭、小祥、大祥三次由重而轻的变服,大功、小功成服也会经过一次变服,谓「受服」。

按照古礼的作法,三年(实二十五月)期满后六十日为「禫祭」(除服礼),行过禫祭才算正式除服;所以从成服开始,直到除服结束,实二十七月。

正服、义服、加服、降服

参见上述「四制」。

衰服、期服、功服、缌服

五服制度中为父母之丧有三年之服,为关系最重、最亲近者之服,有「斩衰」和「齐衰」之分,谓「衰衣」或「衰服」;一年之服(「期年」,拼音:,注音)有杖期和不杖期之分,为关系次重、次亲近者之服,谓「期服」。服制有轻于齐衰、重于缌麻之服,有大功和小功之分,为次轻、次疏远者之服,谓「功服」;五服中最轻、最疏远者为缌麻之服,谓「缌服」。

西晋李密所着《陈情表》里陈述「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期」是指期服亲、「功」是指功服亲,用来分辨亲疏关系的亲属。例如:「期服侄」为亲侄、「功服侄」为堂侄。

反服、殇服

尊长为卑幼服丧,谓「反服」,例如:长男未成年过世,父母必须自谴一年,自称为「反服父」和「反服母」,其余子女过世则只称为「父」和「母」。成年人为未成年死者服丧,谓「殇服」,「殇」有分为:16-19岁死者为「长殇」、12-15岁死者为「中殇」、8-11岁死者为「下殇」,有「殇大功服」和「殇小功服」两等功服;8岁以下死者为「无服之殇」。[29]

以日易月

遵照古代礼制:[30]帝王驾崩时,太子继位须服丧三年,举朝臣子同服丧,丧期长短不一;然而如此对民间的生产有深远影响,汉文帝遗诏有感重服扰民伤生,改制为三十六日即释服,称「以日易月」。后世历代帝王因而沿用此制,遂无三年之丧,明代帝王三日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31]

汉文帝后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惧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念之有!」 「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绖带毋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者,纤七日,释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乙巳,葬霸陵。
班固汉书·文帝纪·卷四》

另见

脚注

参考书目及论文

  • 作者未详. . 先秦时代.
  • 刘向戴德戴圣编集. .
  • 欧阳修宋祁等撰. .
  • 朱元璋撰. . 洪武四年.
  • 车垓撰. .
  • 中华民国内政部. .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 林素英. . 台湾: 文津出版社. 2000年. ISBN 9576686156.
  • 萧琪. . 台湾: 秀威信息技术. 2017年. ISBN 9789863264088.
  • 孔炳奭. . 中日韩经学国际研讨会. 2010年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参考文献

  1. 礼记·丧服小记·第十五》:「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郑玄注:「杀,谓亲益踈者服之则轻。」孔颖达疏云:「旁杀者,世叔之属是也。」孙希旦集解:「旁杀者,谓由己而杀己之昆弟,由父祖而杀父祖之昆弟,由子孙而杀子孙之昆弟也。」
  2. . 中国丧葬习俗.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古代汉族丧服按亲疏关系不同而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称为「披麻戴孝」。五种基本服制在经过种种变化以后,可以化为23种服制,实行于138种场合,繁琐无比。
  3. 明史·卷六十》:「昨居丧理疾,阅《礼记·檀弓》等篇,其所着礼仪制度俱不归一,又不载天子全仪。虽曰『三年之丧,通乎上下』,而今昔亦有大不同者。皇祖所定,未有全文,每遇帝后之丧,亦未免因仍为礼。至于冠裳衰绖,所司之制不一,其与礼官考定之。自初丧至除服,冠裳轻重之制具为仪节,俾归至当。」
  4. 《传》:「居倚庐,寝苫枕块,哭昼夜无时。歠粥,朝一溢米,夕一溢米,寝不说绖带。既虞,翦屏柱楣,寝有席,食疏食水饮,朝一哭,夕一哭而已。既练,舍外寝,始食菜果,饭素食,哭无时。」
  5. . 明清皇家陵寝.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6. 吴荣光《吾学录·丧礼门二》:「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门庭不换旧符。」《通礼》:「期之丧,二月剃发,在丧不婚嫁,九月五月者,逾月剃发;三月者,逾旬剃发。在丧均不与燕乐。」
  7. 礼记·大传》:「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
  8. 礼记·大传·第十六》:「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郑玄注:「术,犹道也。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名,世母、叔母之属也。出入,女子子嫁者,及在室者。长幼,成人及殇也。从服,若夫为妻之父母,妻为夫之党服。」
  9. 礼记·大传·第十六》:「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10. 郑玄注:「公子为其妻之父母。」孔颖达疏云:「公子为其妻之父母,其妻为本生父母期,而公子为君所厌,不得服从,是妻有服而公子无服,是从有服而无服。」
  11. 仪礼·丧服·第十一》:「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缘;为其妻,縓冠,葛绖,带,麻衣縓缘。」《传》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也?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君之所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
  12. 《仪礼注疏·丧服·第十一》:「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疏》释曰:「以其义服,故次在此。记云为夫之兄弟降一等,此皆夫之期,故妻为之大功也。」《传》曰:「何以大功也?从服也。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13. 易述程. . 中国: 现代出版社. 2014年 [2020-12-15]. ISBN 97875143307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14. 胡洁. [关于养老令中的亲族称谓——以五等亲条和服纪条为例] (PDF). (). 2007-05-30 [2009-01-08]. ISSN 0388-68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14) (日语).
  15. . .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日语).
  16. . Encyclopedia of Korean Folk Culture. 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5) (韩语).
  17. . KOCCA. Korea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韩语).
  18. . Encyclopedia of Korean Cultur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韩语).
  19. . Kyujanggak Institute for Korean Studies.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韩语).
  20. 寿梅居士胡嘉宾. [寿梅家礼]. 1917年 (越南语).
  21. ThS. Vũ Việt Bằng. [越南家礼数据研究:从服制到五服四疏图]. Viện Nghiên cứu Hán Nôm. 2014-12-28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4) (越南语).
  22. 渡名喜明. . (). 2006年: 第155页. ISBN 4657061038 (日语).-{
    一、祖父母父母夫妇兄弟は三拾日の事
    一、継父母伯父母弟妹子孙は弐拾日の事
    但、弟より下は髪差不抜事
    一、甥姪拾日の远虑の事
    一、従弟より下は五日远虑の事
    右此中父母より下亲类中差合の刻、不依远近に一か月の忌にて候付、如此申渡候事
    (寛文七年)羊四月二十三日
    }-
  23. 庆世村恒任. . 日本: . 2008年: 第176页 [2020-12-15]. ISBN 49023856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日语).
  24. . 天津地方志网.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25. . 天津地方志网.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26. . 梁津焕记.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27. 李永球. . 2016-10-21 [2020-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28. 李永球. . 2009-12-27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29.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庶孙之中殇当为下殇辨》:「盖殇有三等服,祇有殇大功、殇小功二等。缌麻是三月本服,非殇服也。」
  30. 礼记·王制》:「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
  31. 张红星. . 团结报. 2016-02-01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外部连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