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服
素服是指本色(没有经过漂染色)或白色的衣服。汉文化里面,尤指居丧期间穿着的丧服,或遭遇灾祸、问刑、谢罪、诀别等其他事时所穿的衣服。[1][2][3][4]

现代汉语的字面解释,是表示朴素、平淡和简单的服饰装扮。特定意义上来说,是指参加吊唁的服装,此外也适用于探病、慰问灾情等场面,通常见到的是黑色、深蓝色、灰色或其他深色的衣服。[5]
辞源
「素」,从生从糸。本义作「没有染色的丝织物」。引伸作「颜色单纯、不艳丽」「质朴粗糙、不加修饰」的意思。[6]
中国传统观念来说,「素色」是指白色、本色或淡雅的颜色。但在色彩设计的标准里面,并没有「素色」的概念,无彩色系列的黑、白、灰三种颜色,都可以统称为「素色」;或者说,是指颜色单纯、朴素、不亮丽、不抢眼、不夸张、不大胆、不张扬、不引人注目的颜色。
用途

便服
中国古时的染色技术尚未遍及民间,唯有王公贵族能够穿着华服章采,平民的服装则大都是素冠缟衣,所以普通百姓也称作「白衣」、「白丁」、「白士」、「白民」、「白身」、「白徒」。[7][8][9][10][11]
直至唐宋时期,民间的染色技术日渐精湛,白衫仍是作为平民便服,但也用作为丧服使用,厌白尚采的风气已经开始流行民间。宋乾道年间,礼部侍郎王曮上疏禁穿白衫,遂只用作为丧服。[12][13]
古代朝鲜民族的染色技术同样不发达,下层人民多以白衣为便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礼服、仪服
丧服、忌服
“ | 白色,于事为吉,于吉事为。红色,于吉事为吉,于事为。 | ” |
——中国民间禁忌 |
汉民族自古以素色为服,对服饰颜色有所忌讳,逢丧事必须穿着素服,即是孝袍;[15] 除此之外,小中华思想的朝鲜半岛和越南丧葬习俗,传统上也以白色为居丧之服。现代的传统丧礼场合,死者的五服亲属是以一身白衣为主色,当中按照亲疏披麻,女性佩戴白纸花;但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现在也有选择穿着黑色服装,手臂穿戴黑纱。[5] 日本葬仪中的死者穿著白装束,象征清净和无垢,安祥回归极乐世界,丧主在传统上也是穿著白色和服。
汉传佛教以「白衲」(白袈裟)表示灭亡;[16] 除此之外,东北亚、印度文化影响地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样普遍穿戴白裳为丧服。
服色
《礼记》:「夏氏尚黑,殷人尚白,周尚赤。」
朝鲜民族、鲜卑族、契丹族、党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都崇尚白色,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尚白,视为神圣、高贵的颜色,如晋朝太子妃婚服为白色,陈朝白帽为皇帝、皇太子专用。彝族、纳西族、拉祜族、苗族等都崇尚黑色。
参考文献
- 《礼记·郊特牲》:「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郑玄注:「素服,衣裳皆素。」
- 《周礼·春官·司服》:「大札、大荒、大灾,素服。」郑玄注:「大札,疫病也;大荒,饥馑也;大灾,水火为害;君臣素服、缟冠。」
-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𬩽曰:『降将未受梁王宽释之命,安敢乘马衣裘乎!』乃素服乘驴至大梁 。」胡三省注:「素服,囚服也。」
- 李少林. . 中国: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018-05-26]. ISBN 9787204093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 《说文》:「白致缯也。」《注》:「生帛也。」《小尔雅》:「缟之麤者曰素。」《释名》:「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
-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毛传:「缟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 《史记·卷一二一》:「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 《隋书·李敏传》:「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
- 《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盛满受责乎!」
-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周祖谟校释:「身无官爵,谓之白民。」
- 《宋史·舆服志》:「凉衫其制加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礼部侍郎王曮奏:『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衫,甚非美观。而以交际、居官、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于是禁服白衫。……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矣。」
- 《清稗类抄·服饰》:「臣工召对、引见,皆服天青褂、蓝袍、杂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恶其色白,近丧服也。」
-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吉乃素服,则皂衣。」
- 《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郑玄注:「言以丧礼自处也。」孔颖达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
- . 地藏孝亲网. 2006-12-01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