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 10

VB 10,也称为范·比斯布罗克的星,是一颗非常小也非常暗淡的M-型红矮星[2],位置在天鹰座。虽然这颗恒星很靠近地球,距离只有19光年,但是非常暗淡,视星等只有17等,使它即便使用大望远镜也不容易看见[1]

VB 10

使用200英寸(5.1米)海尔望远镜拍摄的动画显示VB 10的自行有9年的周期。
观测数据
历元 J2000
星座 天鹰座
星官
赤经 19h 16m 57.62s[1]
赤纬 +05° 09 02.2[1]
视星等(V) 17.30[1]
特性
光谱分类M8V[1]
视星等 (B)~19.42[1]
视星等 (R)~15.6[1]
视星等 (J)9.908 ±0.025[1]
视星等 (H)9.226 ±0.026[1]
视星等 (K)8.765 ±0.022[1]
变星类型UV[2]
天体测定
自行 (μ) 赤经:-614[1] mas/yr
赤纬:-1368[1] mas/yr
视差 (π)164.3[1] ± 3.5[1] mas
距离18.72 ly
(5.74[3] pc)
绝对星等 (MV)18.7[4]
详细数据
质量0.075 ±.05[5] M
半径~0.102[3] R
温度~2600[3] K
金属量~0[5]
年龄~109[5]
其他命名
2MASS J19165762+0509021, BD+04 4048 B, V1298 Aquilae, Gliese 752 B,
Van Biesbroeck's Star
参考数据库
SIMBAD资料
系外行星数据库资料
系外行星百科资料

历史

这颗恒星是在1944年被天文学家乔治·范·比斯布罗克使用麦克唐纳天文台82英寸(2.1米)奥图史都华反射望远镜发现的,它是在以有着高自行红矮星沃夫1055测试这架望远镜的视场时发现了这颗伴星。沃夫1055是早在25年前就被德国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以类似的天文摄影技术发现并编在目录中,这颗伴星在1961年出版的范比斯布罗克星表中被称为VB 10。稍后,天文学家开始称这颗星为范·比斯布罗克的星以尊崇他的发现,因为这颗恒星是如此的暗淡,又非常接近明亮的主星,即使他有很大的视差自行,早期的巡天调查和不同时的摄影干片应该已经捕捉到它,但还是错失了它[4]

特性

VB 10有着非常低的光度,它的绝对星等接近19等,使它非常难被看见。稍后,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它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0.08,这正好比恒星质量的下限高了一些,使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足以启动核融合,因此它是一颗真实的恒星,而不是棕矮星。它在被发现时是当时所知质量最低的恒星,而之前的纪录保持者是沃夫359,质量是太阳的0.09[3]

VB 10值得注意的还有非常大的自行,从地球上观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的量大于1弧秒[1]

焰星

VB 10是一颗变星,在变星总表上的名称是天鹰座V1298,分类上属于鲸鱼座UV型变星,并且是众所周知有着频繁的闪焰事件[2]。在90年代中期,曾用哈伯太空望远镜研究这颗恒星的动力学,虽然它是一颗表面温度低至只有2,600K红矮星,但它产生的剧烈闪焰温度高达10,000K[3]

联星

VB 10是受到重力束缚的联星系统伴星,这颗星在这个系统中称为格利泽752B,主星是非常大且明亮的沃夫1055(格利泽752A),这两颗星相距只有74弧秒(大约434天文单位)[4]

声称的行星系统

在2009年,NASA位于加州巴塞迪那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声称发现行星,命名为VB 10B,存在环绕着恒星的证据。帕洛玛天文台200英寸(5.1米)海尔望远镜使用天体测量法检测行星存在的证据[5][6]。这颗新行星被宣称质量为木星的6倍,轨道周期270天,但是,之后使用都卜勒光谱仪研究径向速度的变化,期望证实有行星绕着这颗小恒星,却失败了[7][8]。需要注意的是,都卜勒测量仪只排除了质量大于木星3倍的行星存在,而这只是当初宣称的行星,VB 10b质量的一半[9]。这使得声称以天体测量法发现系外行星的声明,又一次的遭到驳斥[7]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 Centre de Données astronomiques de Strasbourg.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2. . General Catalogue of Variable Stars, Sternberg Astronomical Institute, Moscow, Russia.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3. Linsky; Wood, Brian E.; Brown, Alexander; Giampapa, Mark S.; Ambruster, Carol; et al. (PDF).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December 20, 1995, 455: 670–676 [2010-07-05]. doi:10.1086/176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4. van Biesbroeck, G.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August 1944, 51: 61–62 [2010-07-05]. Bibcode:1944AJ.....51...61V. doi:10.1086/105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5. Pravdo; et al. (PDF). Submitted to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June 2009 [2009-05-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6-04).arXiv:0906.0544 absrtact
  6. . NASA NEWS, NEWS RELEASE: 2009-090. [2009-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7. Bean, Jacob L.; Seifahrt, Andreas; Hartman, Henrik; Nilsson, Hampus; Reiners, Ansgar; Dreizler, Stefan; Henry, Todd J.; Wiedemann, Gün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0, 711 (1): L19–L23. Bibcode:2010ApJ...711L..19B. doi:10.1088/2041-8205/711/1/L19. (arXiv prepri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Anglada-Escudé, Guillem; Shkolnik, Evgenya L.; Weinberger, Alycia J.; Thompson, Ian B.; Osip, David J.; Debes, John H.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10, 711 (1): L24–L29. Bibcode:2010ApJ...711L..24A. doi:10.1088/2041-8205/711/1/L24.
  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ture 462, 705 (2009) 8 December 2009 doi:10.1038/462705a

外部链接

  • . [28 July 2009]. (原始内容 (.mov file / 323 KB)存档于2017-05-1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