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alink
Neuralink(英语:),是一个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由伊隆·马斯克和八名其他联合创办者创办,负责研发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公司的总部在旧金山[3]。Neuralink于2016年成立,并于2017年3月公之于众[4][5]。
Neuralink | |
---|---|
![]() | |
公司类型 | 私营公司 |
成立 | 2016 |
创办人 |
|
代表人物 | 伊隆·马斯克 (CEO)[2] |
总部 | 美国加州旧金山 |
产业 | 脑机接口技术 神经义肢技术 |
员工人数 | 300 (2022年) ![]() |
网站 | neuralink |
| ||
---|---|---|
关联公司
社交媒体
流行文化
相关条目
|
||
2016年6月,马斯克曾经探讨过一个科幻小说概念“neural lace”,即人脑与机器交互[6][7][8][9]。2017年4月,Wait But Why报道了伊隆·马斯克计划公司短期内研发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并达到人类增强目的[1][3][6]。
2019年7月17日,Neuralink对外宣布该公司研发的一款脑机接口系统[10]。
马斯克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开始对人类患者进行试验。马斯克表示,人类面临被人工智能机器超越的风险,但如果人脑能通过与电脑连接得到增强,“我们就能够加入这一旅程”。他表示,该公司已开始在老鼠身上进行测试,并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用猴子实验。“有一只猴子能用其大脑控制电脑。”[11]。
2020年8月29日,Neuralink展示了一头被植入Neuralink设备的猪,Neuralink设备成功读取猪大脑活动[10]。
据彭博社报导,自公司成立以来,该公司已聘请了来自各大学的几位知名神经科学家。[12]到2019年7月,它已收到1.58亿美元的资金(其中1亿美元来自马斯克),并雇用了90名员工。[13]当时,Neuralink宣布正在开发一种“类似缝纫机”的设备,该设备能够将非常细的线(宽度为4至6微米[14])植入大脑,并演示了一种可以从通过植入1,500个电极的实验鼠读取信息的系统。[13]2023年5月,Neuralink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临床研究。[15]
2024年1月29日,Neuralink首次将芯片植入到人类大脑之中。[16]
综览
Neuralink由Elon Musk,Ben Rapoport,Dongjin Seo,Max Hodak,Paul Merolla,Philip Sabes,Tim Gardner,Tim Hanson和Vanessa Tolosa于2016年成立。[3]
在2017年4月,博客“Wait But Why”报导说,该公司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制造出用于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最终目标是增强人类健康,有时被称为超人类主义。[1][3][6]马斯克说,他对这个想法的兴趣部分源于艾恩·班克斯(Iain M. Banks)的10部小说系列《文化》中的虚构宇宙中的“neuro lace”科幻概念。[6][8]
马斯克将神经系带定义为“皮质上方的数字层”,这不一定意味着广泛的外科手术插入,而是理想的是通过静脉或动脉植入[17]。马斯克解释说,长期目标是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生”,[18]他认为,如果不加以遏制,这将是对人类的生存威胁[17]。截至2017年,一些神经假肢可以解释大脑信号并允许残疾人控制其假肢的手臂和腿部。
批评
在2020年8月的现场演示中,马斯克描述其早期设备之一为“头骨上的Fitbit”,可以很快治愈瘫痪、耳聋、失明和其他残疾。许多神经科学家和出版刊物批评了这些说法。[19][20][21]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将它们描述为“高度投机”和“神经科学戏院”[19]。
另外在2022年2月,美国医师医药责任协会宣布将向负责监管实验用动物的美国农业部提出申诉,指控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在2018年至2020年间对23只猴子进行侵入性和致命的大脑实验,违反了《联邦动物福利法》。PCRM在投诉中指出, Neuralink和UC Davis的工作人员未能为濒临死亡的猴子提供足够的兽医护理,他们使用了一种未经批准的物质“生物胶”,将猴子的部分大脑破坏从而造成猴子死亡,同时在实验中也没有给予猴子足够的心理关怀。Neuralink在另一实验方案中使用未被批准的外科粘合剂,填充猴子头部两个植入物之间的空间。实验中使用的猕猴被单独关在笼子里,头骨上有钢钉,遭受“面部创伤”,大脑植入后癫痫发作,植入部位反复感染。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健康状况恶化,Neuralink和UC Davis甚至在计划的实验中使用猴子之前就对它们实施了安乐死[22][23][24]。
参考
- Urban, Tim. . Wait But Why. 20 April 2017 [May 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 Etherington, Darrell. . TechCrunch. 20 April 2017 [25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 Masunaga, Samantha. . Los Angeles Times. 21 April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5).
- Winkler, Rolfe. .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27,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5).
- Statt, Nick. . The Verge. March 27,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 Newitz, Annalee. . Ars Technica. March 27,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9) (美国英语).
- Cuthbertson, Anthony. . Newsweek. March 28,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 Cross, Tim. . 1843 Magazine. 31 March 2017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Grenoble, Ryan. . Huffington Post. 2017-03-27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美国英语).
- .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9).
- . 科技行者.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 . 2019-05-11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英语).
The company has hired away several high-profile neuroscientists
- Markoff, Joh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7-16 [2019-07-1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7) (美国英语).
- . Reuters. 2023-05-26 [2023-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 .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ThePaper.cn. 2024-01-30 [2024-01-30] (中文).
- Elon Musk thinks we will have to use AI this way to avoid a catastrophic futur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Robert Ferris, CNBC News. 31 January 2017.
- Elon Musk believes AI could turn humans into an endangered species like the mountain gorill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sobel Asher Hamilton, Business Insider. 26 November 2018.
- Regalado, Antonio. . MIT Technology Review. August 30, 2020 [September 3,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3).
- Cellan-Jones, Rory. . BBC News. September 1, 2020 [September 1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2).
- Rogers, Adam. . Wired. September 4, 2020 [September 14,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7).
- . Fortune. 2022-02-09 [202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英语).
- . 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 [202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英语).
- . 新浪科技. 2022-02-11 [2022-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2)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