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中国大陆译为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7][8],是一个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由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和其营利组织子公司OpenAI LP所组成。OpenAI进行AI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和发展友好的人工智能,使人类整体受益。OpenAI系统运行在微软基于Azure的超级计算平台上[9][10][11]。
![]() | |
![]() 位于旧金山先锋大厦的总部 | |
命名缘由 | 开放、人工智能 |
---|---|
成立时间 | 2015年12月11日 |
创始人 | |
类型 | 非营利组织[2][3] |
法律地位 | 特拉华州法公司[*]、501(c)(3)组织 |
地址 | |
产品 | OpenAI Five |
服务 | 聊天机器人 |
领导人 | 萨姆·阿尔特曼 |
董事 | 萨姆·阿尔特曼、亚当·安捷罗 (2021年) ![]() |
重要人物 | |
捐款 | $10亿元承诺资金(2015) |
员工数 | 770(2023-11-20)[5][6] |
网站 |
该组织于2015年由萨姆·阿尔特曼、里德·霍夫曼、杰西卡·利文斯顿、伊隆·马斯克、伊尔亚·苏茨克维、沃伊切赫·萨伦巴、彼得·泰尔等人[12][1][13]在旧金山成立,他们共同认捐了10亿美元。微软在2019年向OpenAI LP提供了10亿美元的投资,并在2023年1月向其提供了第二笔多年投资,据报导为100亿美元[14],用于独家授权使用GPT-4,这将为微软自己的Bing Prometheus模型提供支持[15]。
历史
2015–2018年:作为非营利机构起步
2015年底,萨姆·阿尔特曼、格雷格·布洛克曼、里德·霍夫曼、杰西卡·利文斯顿、彼得·蒂尔、伊隆·马斯克、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印孚瑟斯和YC Research宣布[16]成立OpenAI,并承诺向这个项目投入超过10亿美元。该组织表示将通过向公众开放其专利和研究,并与其他机构和研究者“自由合作”[17][18]。OpenAI的总部设于旧金山教会区的先锋大厦。[19][20]
据《连线》杂志报道,布洛克曼会见了深度学习“创始人”之一的约书亚·本希奥,并列出了该领域的“最佳研究者”名单。[21]在2015年12月,布洛克曼成功聘请了其中的九位作为首批员工。2016年,OpenAI支付了公司级别(而非营利组织级别)的薪水,但并未支付与Facebook或谷歌相当的AI研究者薪水。[22]
微软的Peter Lee表示,顶级AI研究者的成本超过了顶级NFL四分卫新秀的成本。[23]OpenAI的潜力和使命吸引了这些研究者来到这个公司;一位谷歌员工表示,他愿意离开谷歌去OpenAI,“部分原因是因为那里有一群非常强大的人,而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使命。”[24]布洛克曼表示,"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以安全的方式推动人类更接近真正的AI。"[25]OpenAI联合创始人沃伊切赫·扎伦巴表示,他拒绝了"近乎疯狂"的报价,这些报价是他市场价值的两到三倍,而他选择加入OpenAI。[26]
2016年,OpenAI宣称将制造“通用”机器人,希望能够预防人工智能的灾难性影响,推动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27]4月,OpenAI发布了“OpenAI Gym”的公共测试版,这是其强化学习研究平台。[28]12月,OpenAI发布了“Universe”,这是一个软件平台,用于测量和训练AI在全球游戏、网站和其他应用中的通用智能。[29][30][31][32]
2017年,OpenAI仅在云计算上就花费了$790万美元,占其职能支出的四分之一[33]。相比之下,DeepMind2017年的总支出为$4.42亿美元。2018年夏天,仅仅训练OpenAI的Dota 2机器人就需要从谷歌租用128,000个CPU和256个GPU,持续数周。
2018年2月,马斯克辞去了董事会席位,理由是与他作为特斯拉首席运行官的角色存在“潜在的未来(利益)冲突”[34]因为特斯拉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人工智能,萨姆·阿尔特曼声称马斯克认为OpenAI已经落后于谷歌等其他公司,马斯克提议自己接管OpenAI,但董事会拒绝了。马斯克随后将离开OpenAI,但声称仍然是捐赠者,但在他离开后没有进行任何捐赠[35]。
2019年:向营利性公司转型
2019年3月1日成立OpenAI LP子公司,目的为营利所用。[36]
该公司随后向其员工分配股权并与微软合作,宣布向该公司投资10亿美元。2019年7月22日微软投资OpenAI $10亿美元,双方将携手合作替Azure云端平台服务开发人工智能技术[37]。OpenAI还宣布打算对其技术进行商业许可[38]。OpenAI计划“在五年内,而且可能更快”花费这10亿美元[39]。萨姆·阿尔特曼表示,即使是10亿美元也可能不够,实验室最终可能需要“比任何非营利组织筹集到的资金都多的资金”来实现通用人工智能[40]。
2020年至今:ChatGPT、Sora、DALL-E以及与微软的合作伙伴关系
2020年6月11日宣布了GPT-3语言模型,微软于2020年9月22日取得独家授权。[41][42]
2021年,OpenAI推出了DALL-E,这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可以从自然语言描述中生成数字图像[43]。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了一个名为ChatGPT的自然语言生成式模型[44],它以对话方式进行交互。在研究预览期间,用户注册并登陆后可免费使用ChatGPT。[45]。根据OpenAI的说法,预览版在前五天内收到了超过一百万的注册[46]。据路透社2022年12月援引的匿名消息来源称,OpenAI 预计2023年收入为$2亿美元,2024年收入为$10亿美元[47]。但是该项目对一些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在内的地区暂不可用。
2023年3月2日,OpenAI发布了官方ChatGPT API,并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利用该API将ChatGPT集成到他们的网站、产品和服务中[48]。
2023年3月3日,霍夫曼辞去了他的董事会席位,理由是希望避免他在OpenAI的董事会席位与他通过格雷洛克合伙公司(Greylock Partners)对AI技术公司的投资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他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的角色AI技术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霍夫曼仍然是OpenAI的主要投资者微软的董事会成员[49]。
2023年3月14日,OpenAI发布了GPT-4,既作为API(带有waiting list)又作为ChatGPT Plus的一项功能[50]。
2024年2月15日,OpenAI发布了Sora,称该模型能够生成长达一分钟的视频。[51]同时,OpenAI也承认了该技术的一些缺点,包括在模拟复杂物理现象方面的困难。[52]
争议
《时代周刊》调查显示,为了创建针对有害内容(例如性虐待、暴力、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的安全系统,OpenAI使用每小时收入不到2美元的肯尼亚外判工来标记有害内容。这些标记用于训练模型以在未来检测此类内容。外判工接触到如此有害和危险的内容,以至于他们将这种经历描述为“折磨”。[54]
公司因对产品如GPT-4透露特别少的技术细节而受到批评,这与其最初对开放性的承诺相违背,使得独立研究人员难以复制其工作并制定防护措施。OpenAI为竞争和安全原因辩解了这一战略转变。OpenAI的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在2023年辩称,逐渐使能力增强的模型开源变得越来越危险,他预计不开源最强大的AI模型的安全原因将在几年内变得“显而易见”。[55]
阿尔特曼和布罗克曼短暂离职及董事会变局
2023年11月17日,OpenAI发布声明,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将离开公司,即时生效;公司现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被任命为临时首席执行官。OpenAI称,接任CEO的人选仍在确认过程中[56]。20日,OpenAI宣布前Twitch联合创始人埃米特·薛尔将担任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57]受OpenAI开除萨姆·阿尔特曼的影响,OpenAI联合创始人之一的格雷格·布罗克曼也宣布从公司离职。此外公司有多位骨干成员也相继宣布离开OpenAI。
据报道,GitHub前首席执行官奈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和Scale AI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拒绝了董事会的OpenAI首席执行官职位的提议。[58]
OpenAI 770名员工中的738名(包括米拉·穆拉蒂和伊尔亚·苏茨克维)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表示如果董事会不重新聘请萨姆·阿尔特曼担任首席执行官并随后辞职,他们将辞去工作并加入微软。[59][60]投资者正在考虑对董事会成员采取法律行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辞职和萨姆·阿尔特曼被免职的情况。[61]对此,OpenAI管理层向员工发送了一份内部备忘录,表示与阿尔特曼和董事会的谈判已恢复进行,并且需要一些时间。[62]2023年11月21日,微软CTO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宣布,转入该公司的OpenAI员工将获得与在OpenAI工作时相同的薪酬。[63]
11月22日,OpenAI通过X(前Twitter)宣布,萨姆·阿尔特曼回归重任首席执行官,并会重组新的董事会,由前云端企业Salesforce共同执行长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担任主席,另外成员还包括前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rry Summers)和Quora执行官暨原董事会成员亚当·安捷罗(Adam D'angelo)。[64]
2023年11月22日,有报道称阿尔特曼被OpenAI解雇可能与他涉嫌对秘密项目Q*(Qstar)[65]的重大突破处理不当有关。据OpenAI内部消息人士透露,Q*项目旨在开发人工智能在逻辑推理和定理证明方面的能力,两名知情人士告诉路透社,在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离职四天之前,几位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给董事会写了一封信,警告说,他们认为一项强大的人工智能发现可能会威胁人类。[66][67]
2023年11月29日,OpenAI创始人萨姆·阿尔特曼在备忘录中宣布,他将重新担任OpenAI首席执行官,曾临时代任首席执行官的米拉·穆拉蒂将继续担任首席技术官,微软将在公司董事会中获得一个无投票权的观察员席位。[68]
2023年11月30日,OpenAI原董事会成员海伦·托纳(Helen Toner)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她正式辞去了OpenAI董事会的职务。[69]
参加者
.jpg.webp)
主要员工:
- 首席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70]萨姆·阿尔特曼[71],创业加速器Y Combinator前总裁
-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72]格雷格·布罗克曼,前首席首席技术官,Stripe的第三位员工
- 首席科学家兼联合创始人:伊尔亚·苏茨克维,前谷歌机器学习专家
- 首席技术官:[72]米拉·穆拉蒂,曾在Leap Motion和特斯拉公司工作
- 首席首席运营官:[72]布拉德·莱特卡普(Brad Lightcap),曾在Y Combinator和摩根大通工作
OpenAI非营利组织董事会:
- 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董事会主席)前云端企业Salesforce共同执行长
- 劳伦斯·萨默斯(Larry Summers)前美国财政部长
- 亚当·安捷罗(Adam D'angelo)Quora执行官暨原董事会成员
个人投资者:
企业投资者:
动机
斯蒂芬·霍金和斯图尔特·拉塞尔等一些科学家表达了担忧,即如果先进的人工智能有朝一日获得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身的能力,那么一场不可阻挡的“智能爆炸”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联合创始人马斯克将人工智能描述为人类“最大的生存威胁”[77]。为了减轻人工智能的内在危险,OpenAI的创始人们将其构建为非营利组织,以便他们可以将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做出积极的长期贡献上[19]。
马斯克和阿尔特曼表示,他们的部分动机是担心人工智能安全和通用人工智能的生存风险[78]。OpenAI表示,“很难理解人类水平的AI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同样难以理解“如果构建或使用不当,它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19]。安全研究不能安全地推迟:“由于人工智能的惊人历史,很难预测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何时会触手可及。”"[79]。OpenAI指出,人工智能“应该是个人意志的延伸,并且本着自由的精神,尽可能广泛和均匀地分布……”[19]。联合主席萨姆·阿尔特曼预计这个长达数十年的项目将超越人类智能[80]。
印孚瑟斯前首席运行官维沙尔·辛卡表示,“开放性”是他支持的基本要求,这种努力将“产生总体上符合人类更大利益的结果”,并且OpenAI“非常符合我们长期以来的价值观”和他们“努力做有目的的工作”[81]。
产品与应用
截至2021年,OpenAI 的研究重点是强化学习(RL)[82]。OpenAI被视为DeepMind的重要竞争对手[83]。
API
2020年6月,OpenAI宣布了一个多用途应用进程接口(API),据称“用于访问OpenAI开发的新AI模型”,让开发人员调用它来执行“任何英语AI任务”。[84][85]
OpenAI的原始GPT模型

关于语言模型的生成预训练(GPT)的原始论文由 Alec Radford 及其同事撰写,并于2018年6月11日以预印本形式发布在OpenAI的网站上[86]。它展示了语言的生成模型如何能够通过对具有长段连续文本的多样化语料库进行预训练来获取世界知识和处理远程依赖关系。
GPT-2

GPT-3
Codex
GPT-4
2023年3月14日,OpenAI宣布发布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4(GPT-4),能够接受文本或图像输入[87]。OpenAI宣布更新后的技术通过了仿真法学院律师考试,得分在应试者的前10%左右;相比之下,之前的版本GPT-3.5得分在倒数10%左右。GPT-4还可以读取、分析或生成多达25,000个单词的文本,并使用所有主要编程语言编写代码。[88]
Sora
DALL-E和CLIP(图片)

DALL-E于2021年发布,是一种Transformer模型,可根据文本描述创建图像[89]。
同样在2021年发布的CLIP反其道而行之:它为给定图像创建描述[90]。DALL-E使用GPT-3的120亿参数版本来解释自然语言输入(例如“形状像五边形的绿色皮革钱包”或“悲伤的水豚的等距视图”)并生成相应的图像。它可以创建真实物体的图像(“带有蓝色草莓图像的彩色玻璃窗”)以及现实中不存在的物体(“带有豪猪纹理的立方体”)。截至2021年3月,没有可用的API或代码。
DALL-E 2
2022年4月,OpenAI发布了DALL-E 2,这是模型的更新版本,具有更逼真的结果[91]。2022年12月,OpenAI在GitHub上发布了Point-E软件,这是一种用于将文本描述转换为3维模型的新基本系统[92]。
ChatGPT
ChatGPT于2022年11月推出,是一种创建在GPT-3之上的人工智能工具,它提供了一个对话界面,允许用户使用自然语言提问。然后系统会在几秒钟内回复一个答案。ChatGPT在发布5天后就达到了100万用户。[93]
ChatGPT插件商店:AI聊天机器人的革命性升级
人工智能(AI)世界不断发展,使聊天机器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最近推出的ChatGPT插件商店证明了这一进步,代表了AI聊天机器人的主要游戏规则改变者。这项突破性的创新使ChatGPT能够访问第三方插件,显著增强其功能,并为开发人员和用户等打开了无限可能的世界[95]。
参考文献
- . OpenAI. 2015-12-12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8, 2017) (英语).
- Levy, Steven. . Medium/Backchannel. 2015-12-11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6).
“Elon Musk: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having a 501(c)(3)... would probably be a good thing to do”
- Brockman, Greg. . 2017-04-03 [2019-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 Markoff, John. .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2-11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 . 联合报. 2023-11-21.
- Roose, Kevin. .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3,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23).
- 邱丽芳 (编). . 新华网 (中国北京). 新华社. 2022-12-30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 [2023-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5).
- Langston, Jennifer. . Source. 2023-01-11 [202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0, 2023).
Built in collaboration with and exclusively for OpenAI
- Foley, Mary Jo. . ZDNET. 2020-05-19 [202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0, 2023).
- . Engadget. 2020-05-19 [2023-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0, 2023).
Microsoft's OpenAI supercomputer has 285,000 CPU cores, 10,000 GPUs. It's one of the five fastest systems in the world.
- . Vanity Fair. 2015 [January 23,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3, 2023).
- . The Times of India. January 25, 2023 [202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3, 2023) (英语).
- Browne, Ryan. . CNBC. [2023-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3, 2023) (英语).
- Lardinois, Frederic. . TechCrunch. 2023-03-14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5) (美国英语).
- . OpenAI. December 12, 2015 [December 23,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8, 2017) (英语).
- . OpenAI Blog. December 12, 2015 [September 2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4, 2019).
- . BBC News. December 12, 2015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18).
- . BBC News. December 12, 2015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18).
- Cade Metz. . Wired. April 27, 2016 [April 28,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7, 2016) (美国英语).
- 网易. . www.163.com. 2016-06-21 [2022-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3).
- Metz, Cade. . WIRED. [December 3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3, 2019).
- Mannes, John. . TechCrunch. [December 3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9, 2019).
- . [December 3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 2017) (美国英语).
- Claburn, Thomas. . The Register. [December 3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 2017).
- . Reuters. July 22, 2019 [March 6,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5, 2020) (英语).
- Vincent, James. . The Verge. February 21, 2018 [February 2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9, 2020).
- . www.semafor.com. 2023-03-24 [2023-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英语).
- . About OpenAI. 2022-07-31 [202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1) (英语).
- . 2019-07-22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8) (英语).
- . OpenAI. July 22, 2019 [February 2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7, 2020) (英语).
- Murgia, Madhumita. . Financial Times. August 7, 2019 [March 6,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6, 2019).
- . Fortune. [March 6,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8, 2019) (英语).
- OpenAI. . 2020-06-11 [202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Hao, Karen. . MIT Technology Review. September 23, 2020 [202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英语).
The companies say OpenAI will continue to offer its public-facing API, which allows chosen users to send text to GPT-3 or OpenAI’s other models and receive its output. Only Microsoft, however, will have access to GPT-3’s underlying code, allowing it to embed, repurpose, and modify the model as it pleases.
- . VentureBeat. 5 January 2021 [5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5 January 2021).
- . Twitter. [202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中文).
- . 2022-12-11 [202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2) (中文(台湾)).
- Roose, Kevin. . The New York Times. 5 December 2022 [5 Jan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8, 2023).
- Dastin, Jeffrey; Hu, Krystal; Dave, Paresh; Dave, Paresh. . Reuters. 15 December 2022 [5 Jan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3, 2023) (英语).
- . 2023-03-02 [202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1) (英语).
- Dastin, Jeffrey. . Reuters. 2023-03-03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英语).
- . openai.com. [202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美国英语).
- Antonio Pequeño IV. . Forbes. 2024-02-15.
- . 大众网. 2024-04-02 [2024-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2) –每日经济新闻 (中文).
- . Time. 2023-01-18 [2023-11-21] (英语).
- Vincent, James. . The Verge. 15 March 2023 [20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7, 2023).
- . 2023-11-17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英语).
- Who is new OpenAI CEO Emmett Shear?.FirstPost.2023-11-20.[2023-11-20].
- Clark, Kate; Mascarenhas, Natasha. . The Information. November 20, 2023 [November 19,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0, 2023).
- . Bloomberg. [November 20,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0, 2023) (英语).
- Knight, Will. . Wired. [November 20,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0, 2023).
- Tong, Anna; Hu, Krystal; Tong, Anna; Hu, Krystal. . Reuters. 20 November 2023 (英语).
- Lawler, Richard. . The Verge. 21 November 2023 (英语).
- Capoot, Ashley. . CNBC. 21 November 2023 (英语).
- . Yahoo News. 2023-11-22 [2023-11-22] (中文(台湾)).
- .
- Anna Tong, Jeffrey Dastin,Krystal Hu. . REUTERS. 2023-11-23 [2023-11-23].
- . TweakTown. 2023-11-22 [2023-11-23].
- 钛媒体. . www.tmtpost.com. [2023-11-30] (中文(中国大陆)).
- 钛媒体. . www.tmtpost.com. [2023-11-30] (中文(中国大陆)).
- Bass, Dina. . Los Angeles Times. July 22, 2019 [July 22,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2, 2019).
- Singh, Manish. . TechCrunch. 2023-11-18 [2023-11-18].
- Bordoloi, Pritam. . AIM. May 9, 2022 [October 11,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6, 2022).
- Liedtke, Michael. . Mercury News.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2, 2015).
- Vincent, James. . The Verge. July 22, 2019 [July 23,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23, 2019).
- . OpenAI. 2015-12-11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2, 2017) (英语).
- . Business Standard India. Indo-Asian News Service. December 12, 2015 [August 30,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30, 2019).
- Piper, Kelsey. . Vox. November 2, 2018 [March 10,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23, 2021) (英语).
- Mendoza, Jessica.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3, 2018).
- Metz, Cade. . Wired. December 15, 2015 [December 19,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9, 2015).
Altman said they expect this decades-long project to surpass human intelligence.
- Vishal Sikka. . InfyTalk. Infosys. December 14, 2015 [December 22,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2, 2015).
- Wiggers, Kyle. . VentureBeat. 2021-07-16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2, 2023) (美国英语).
- Lee, Dave. . BBC News. October 15, 2019 [February 2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3, 2020).
- . TechCrunch. June 11, 2020 [June 1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2, 2020).
If you’ve ever wanted to try out OpenAI's vaunted machine learning toolset, it just got a lot easier. The company has released an API that lets developers call its AI tools in on "virtually any English language task."
- (PDF). [June 9,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January 26, 2021).
- Vincent, James. . The Verge. 2023-03-14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4, 2023) (美国英语).
- Wiggers, Kyle. . TechCrunch. 2023-03-14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5, 2023) (美国英语).
- . January 5, 2021 [March 2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7, 2021).
- . January 5, 2021 [March 2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5, 2021).
- . OpenAI. [April 6,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6, 2022) (英语).
- . BBC Science Focus Magazine. 2022 [30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3, 2023) (英语).
- . Mira Murati. Dec 5, 2022 [December 15,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4, 2022).
- Wiggers, Kyle. . TechCrunch. 2023-02-01 [2023-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2, 2023) (美国英语).
- Naveed, Amer. . Buzzreported. 2023-03-25 [2023-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