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雉
麝雉(学名:)是热带的一种鸟类,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奥利诺科盆地的沼泽、森林及红树林。它们是麝雉属下的唯一物种[2],而麝雉属则是麝雉科下的唯一属。此科的分类位置备受争议,仍未有所定论。麝雉的大小如雉鸡,长约65厘米,颈长头小。它们呈褐色,下身淡色,面部没有羽毛及呈蓝色,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雏雉的翼指上有爪。它们是草食性的,主要吃叶子及果实,消化系统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们有强烈的气味,可能是因食叶所致。
麝雉![]() 化石时期: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麝雉目 Opisthocomiformes |
科: | 麝雉科 Opisthocomidae |
属: | 麝雉属 Opisthocomus Illiger, 1811 |
种: | 麝雉 O. hoazin |
二名法 | |
Opisthocomus hoazin (Muller, 1776) | |
![]() | |
麝雉的分布地 |
分类及演化

麝雉最初是由菲利普·路德维希·施塔蒂乌斯·米勒于1776年描述。
麝雉的种系发生学关系非常神秘。现时并没有最适合的演化假说,而在DNA串行数据下使得情况更差。
有关麝雉及其他鸟类的关系被受争议。由于关系疏远,故它们有自己的科及亚目。[2]在不同时间,它们与形目、鸡形目、秧鸡科、鸨、叫鹤科、沙鸡科、鸠鸽科、蕉鹃、其他鹃形目及鼠鸟目有关。[2]综合而言,它们经常被指与鸡形目、蕉鹃或犀鹃科有关。
争议历史
将麝雉列入鸡形目只是传统上根据形态的做法[3],现今认为并不可靠及不予接纳。鸡形目与水禽属于鸡雁小纲,但麝雉却不是。就骨骼特征的支序分类学研究发现麝雉应属于叫鹤科,较为疏远蕉鹃及杜鹃科。不过,杜鹃科是对趾的,蕉鹃是半对趾的,而麝雉则是不等式足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1990年的鸟类DNA分类系统根据DNA-DNA杂交认为麝雉很有可能是杜鹃科的基底。[4]1994年的粒线体DNA细胞色素b研究与鸟类DNA分类系统有相同的结果。[5]后来于1999年基于6组粒线体DNA及1组细胞核DNA串行的研究则指麝雉应属于蕉鹃。[6]
2003年基于利用了较长粒线体DNA及细胞核DNA的研究结果,有指上述的实验方法、样本数量及DNA测序上都存在着问题,故麝雉并非蕉鹃及杜鹃科的近亲。研究结果更指很难测定麝雉的近亲,它们只是倾向属于鸠鸽科,但准确度只少于10%。[7]
于2004年,基于β纤维蛋白原内含子7串行有建议将今腭总目进行二分法。这个建议将麝雉分类为Metaves分支的基底成员,这个分支是一个新建议的分支包含了所有传统上分类有问题的鸟科,如火烈鸟、𬸯鷈科、鹲属、沙鸡科及拟鹑科。虽然鸠鸽科也被建议到此分支内,但却与麝雉没有关系。
特征
麝雉的大小如雉鸡,全长约65厘米,颈长头细小。其面部呈蓝色及没有羽毛,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尾巴很长及呈褐色,尖端阔而呈淡黄色。上身呈深褐色,翼底端、展翅及颈背呈淡黄色。下身呈淡黄色,肛周、飞羽及两侧呈红栗色,但只有在展开双翼时才可见到。它们以麝为名,是因为它们有一阵因消化系统造成像粪便的气味。
麝雉大分嘈吵,会发出多种沙沙的叫声。[2]这些叫声很多时会在身体活动时发出,如展翅等。叫声可以用来维系彼此间的沟通,警报危险及雏鸟要求食物。
行为
觅食

麝雉吃叶子至果实及花朵。它们会逗留在树枝之上,颇为驯服。它们会用嗉囊下的皮革质的肿块来帮助平衡。人们曾一度以为它们只吃天南星科及海榄雌科的叶子,但它们其实是会吃50种以上植物的叶子。在委内瑞拉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它们的饮食有82%是叶子,10%是花朵及8%是果实。[2]
麝雉的消化系统是鸟类中独有的。它们像欧洲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在食道前部会用细菌发酵来分解植物。不过它们没有反刍动物的瘤胃,而是以嗉囊来发挥同一功用。它们的嗉囊很大,取代了飞行用的肌肉及胸骨的龙骨突,因而限制了它们的飞行能力。由于它们食用的叶子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加上细菌发酵,使它们发出一阵像粪便的气味。它们并不会主动觅食昆虫或其他动物。[9]
与人类关系
麝雉并非濒危物种,比其他当地的特有种生存能力更强。[1]在巴西,一些部落会采集它们的鸟蛋作为食物,但因其臭味很少会猎杀它们。[2]虽然其栖息地的红树林及河流森林正在消失,但情况比亚马逊盆地的地菲尔梅森林(terra firme forest)理想。所以麝雉在其分布地的数量也算普遍。
参考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5. [2008-06-24].
- Thomas, B.T. .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 Sargatal, Jordi (eds.) (编). . 3 (Hoatzin to Auks).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6: 24–32, plate 1. ISBN 84-87334-20-2.
- Alfred Sherwood Romer. 3rd Edition. Chicago Press. 1966: 374-379. ISBN 978-0226724881 (英语).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Sibley, Charles G. & Monroe, Burt L. Jr.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0-300-04969-2.
- Avise, John C.; Nelson, William S. & Sibley, Charles G.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1994, 3 (2): 175–84. doi:10.1006/mpev.1994.1019.
- Hughes, Janice M. & Baker, Allan J.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1999, 16 (9): 1300–7 [2010-09-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7).
- Sorenson, Michael D.; Oneal, Elen; García-Moreno, Jaime & Mindell, David P. (PD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3, 20 (9): 1484–99 [2010-09-20]. doi:10.1093/molbev/msg15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2-17).
- Miller, Alden H. (PDF). Auk. 1953, 70 (4): 484–95 [2010-09-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6).
- Grajal, A., S. D. Strahl, R. Parra, M. G. Dominguez, & A. Neher. . Science. 1989, 245: 1236–8.
- . GuyanaGuide.com. [201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