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條過海鐵路
香港第一條過海鐵路,又稱尖沙咀海底鐵路隧道,是香港首條海底鐵路隧道,它跨越維多利亞港海底,連接九龍的尖沙咀站和香港島金鐘站,現在是港鐵荃灣綫的一部份。與之後的過海鐵路隧道不同,本隧道與車用海底隧道並不重疊。
歷史
1967年,香港政府在檢討香港交通同時,邀請英國交通研究部門就香港整體交通作出研究[1],因此出現首條過海鐵路隧道的雛型。
1976年3月,此隧道正式動工,以沉管(鋼板加混凝土)技術建造,並由熊谷組承建(合約109),是全港首條由日本承建商興建的隧道;而在隨後的40多年內,香港所有海底隧道均由日資公司興建,直至由法資公司承建的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興建為止。在是次工程中,沉管隧道在港島白沙灣附近(今城巴柴灣車廠及創富道車廠)製造後,分為14節拖往尖沙嘴至金鐘間維多利亞港海底安裝。
1978年12月14日,香港第一條過海鐵路最後一段沉管安放至海床,並於同月27日合攏。
1979年3月26日,地鐵與熊谷組舉行隧道貫通儀式[2]。同年,整條隧道正式完工,移交地鐵公司並開始試車。
1980年,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第四期工程完工,此隧道亦正式通車。
1982年,荃灣綫啟用,取代修正早期系統使用此隧道到達香港島的金鐘站,最後到達終點站中環站。
因應經濟持續發展、人口增加和客量上升,在1989年、1998年和2022年,香港第二、第三和第四條過海鐵路隧道也相繼通車。而鐵路隧道與第一條公路隧道紅磡海底隧道並不重疊,連接位置亦不相同,位於紅隧旁的紅磡站過去不能直接過海,大量東鐵線乘客需要轉乘巴士過海,導致紅隧加劇交通擠塞,因此政府決定興建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使東鐵綫可以直接過海,以紓緩路面交通擠塞。
設計
整條隧道由灣仔至尖沙咀,共分為14段,而每段沉管闊約13米,隧道直徑為約5米。整條隧道最深處為海面下24.24米,而兩端深度分別為海面下19.58米及21.63米。沉管主要由皇冠狀鋼管構成,再加上混凝土內襯及無碴道床而成[3]。
在隧道兩側,各設有一座高11層(含地庫7層)的通風大樓(分別名為「北面通風大樓」(NVB)及「南面通風大樓」(SVB))連防洪閘,並附設緊急通道連接地面。
外景場地
於香港電影《超級計劃》中,此隧道的其中一側防洪閘,曾成為全片結局部分的取景場地。
參考
- 《香港集體運輸研究》"Hong Kong mass transport study"(MTS-1967),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 Associates. & Hong Kong Government,1967年
-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9-03-27: 1.
- Hong Kong MTRC Harbour Tunnel,Hong Kong Engineers, April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