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学
香学历史
中国香学历史
中国用香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在各文明祭典之中,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演进为贵族生活中之薰香文化,再经汉魏六朝、隋唐的焚香[1],变化为宋、元、明、清文人商贾雅集的休闲品香文化和现代的薰香。此一发展,不但与社会文明、时尚、宗教思想有关,也与香料种类和使用方法相关连。
中国的用香文化从汉以前《周礼》中的汤沐香、礼仪用香,到汉魏六朝的「博山式」薰香[2]。隋唐五代因东西文明的融合,用香方法更多样化。如薰香、烤香、焚香,或将香料制成线香、印篆香、和香(合香)让人易于使用。同时用香的器用、材质也更多样化,香工具、香炉、香笼、香盒也逐步发展完成。此外,金、银、铜、青瓷、白瓷、唐三彩等等,各种材质和款式的炉具,也在唐代时都已发展齐备。品香到了宋朝,就如同宋人吴自牧所书《梦梁录》中所称,举办香席已与点茶、插花、鉴古成为休闲养生之精致生活中的必备条件[3]。无论好友相聚雅集、家居休闲、习道修佛都会来上一炉好香,与好朋友分享,发展出香席文化。在家中筑香室邀好友品香,在明代更成为一种时尚与品味,在中国的诗词字画中留下许多。
虽然在明代时文人普遍在家里建静室举办香席招待客人一起品香习静,但于清朝时,西方文明慢慢成为主流时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起了转变,而传统香席活动也就逐渐没落了[4]。
古埃及香学历史
古埃及皇室会以香来供养神明。
香学古典文学、香品香经的谱录、故实
如《周礼》中的汤沐香、礼仪用香、宋人吴自牧所书《梦梁录》、陈敬《香谱》[6]、丁谓《天香传》[7]、北宋耀州窑炉形器[8]、宣德炉[4]、明朝收藏家周嘉胄所书《香乘》[9]等。
香学家
台湾(自称)
台湾并没有任何政府公家机关来考核及评级是否为香学家,也无从依据去评等哪个自称香学家的知识学问比较高,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称为香学家,财力越雄厚就会越出名。
参考文献
![]() |
中文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
- 刘良佑,<唐代香文化与法门寺出土香事文物之探讨>,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12
- 刘良佑,《灵台沉香:中国传统品香文化与嗅觉之美》,台北:作者出版,2000
- 刘静敏,《宋代《香谱》之研究 - 文史哲学集成530》,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 刘良佑,《香学会典》,台北:东方香学研究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03
- . [201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7).
- . [201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3).
- 刘静敏,<丁谓〈天香传〉考述>《逢甲人文社会学报》,台中,2004.12
- 刘静敏,<北宋耀州窑炉形器之研究 - 兼论宋代用香文化>,陕西铜川「中国耀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11
- .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 刘良佑,<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建>《典藏》,台北,2006.11
- 刘良佑,《香学会典》,台北:巨像传播有限公司,200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