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蝎
鞭蝎(英语:)是蛛形纲有鞭目(学名:或)物种的统称,约有一百余种。鞭蝎有一对特化的触肢,类似感觉的器官,前方的螯夹有助于防御、挖掘、撕裂猎物,腹部末端有鞭状的尾部。鞭蝎身长通常约5公分以下,已知体型最大的种类是生活在美国南部以及墨西哥一带的美洲巨鞭蝎(),体长可达8.5公分。鞭蝎为卵胎生繁殖,雌鞭蝎具有带卵行为。
有鞭目![]() 化石时期:石炭纪-现代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蛛形纲 Arachnida |
演化支: | 泛四肺类 Pantetrapulmonata |
演化支: | 四肺类 Tetrapulmonata |
目: | 有鞭目 Thelyphonida O. P-Cambridge, 1872 |
科 | |
| |
多样性 | |
约15属,逾100种 |
尻尾 | |||||||||
|
外部形态
- 身体区分头胸部与腹部两个部分。
- 头胸部有一对特化的螯夹,用以捕捉猎物、挖掘;四对步足中的第一对步足细长,特化用于探测、感知周遭环境。
- 腹部尾端有根细鞭[2],可射出醋酸御敌。
习性
有鞭目与蝎目的外型有些相似的部分,如螯夹、尾部末端,但是也和蜘蛛有共同类似的构造。牠们的体色通常为黑褐色,具有扎实的背甲外壳与分段式的腹部,头胸部和腹部略微呈现扁平状,前方弯曲的螯夹贴近于口器旁。腹部末端有根细鞭,能够发射出含有乙酸与辛酸的混合物到敌人身上,达到驱敌作用,这种物质像是醋一样,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如果遭受到这种物质接触到皮肤或是眼睛将会引起皮肤炎和角膜炎灼伤,被命名为鞭蝎()与就是这个的缘故,此外全长约25-85毫米,目前能超过30毫米以上的只有最大的Mastigoproctus属物种[3]。
而鞭蝎也与裂盾目、无鞭目和避日目一样,视力非常的差,所以必须要使用特化的第一对脚在前方探测作为传达的器官。鞭蝎通常都是昼伏夜出行动,捕食各种昆虫、马陆、节肢动物等为食。 鞭蝎通常栖息于较为黑暗潮湿的地方,例如倒木下、岩石下,或牠们自行挖掘的巢穴中,因为鞭蝎会有自相残杀的习性,所以几乎都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巢穴下。
当交配完成后会将卵揹负于腹部加以保护,当卵的数量低于35以下,会被保护于雌鞭蝎分泌的黏膜下防止干燥,雌鞭蝎会开始禁食,保护卵直到孵化,孵出的幼体会用吸盘吸附在雌鞭蝎的背上加以保护[4],直到第一次蜕皮时自行离开母体,由于幼体生长缓慢,必须通过三次蜕皮成为成体,将会花费四年的时间。
参考文献
- Found in Aristoteles' work: De Anim. Hist., Lib: IV Cap: I.
- 《昆虫入门》 (1998年) 作者:张永仁 p16 近亲分类。远流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 957-32-3486-6
- Günther Schmidt. [Poisonous and dangerous arachnids]. Westarp Wissenschaften. 1993. ISBN 3-89432-405-8 (德语).
- .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Günther Schmidt (1993) (German). Giftige und gefährliche Spinnentiere [Poisonous and dangerous arachnids]. Westarp Wissenschaften. ISBN 978-3-89432-405-6.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鞭蝎 |
外部链接
- Photos of Taiwanese Uropygid - Typopeltis crucif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Video of vinegaroon mating behavi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