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
形制
中国的「鞭」分为两种,其一为策,用以驱马,驾车,其二为鞭,用以行刑,或当作武器使用。作为武器用的鞭无棱有节,与之相似的锏则有棱无节。
最早「鞭」是指「驱马」或「打人」,作为动词使用,说文解字:「鞭,驱也。」,说文解字注:「鞭,殴也。」,而用来鞭马驱车之物叫做「策」(竹根),赶马就叫做「鞭策」,鞭人行刑之物叫做「笞」(竹棒或竹板),演变出来的钢鞭,仍保留竹节外型,打人就叫做「鞭笞」。后来软硬两者皆用「鞭」作代称。
古代的鞭多指以坚硬金属制成的棍棒类武器,无刃,与长节软身的软鞭相对。鞭为短兵器,多以铁、铜、钢等物料铸造,以重量见称,是中国十八般兵器的其中一种,以单用为主,并配合其他武器(通常为长兵器)合用。亦有两手各执一根鞭的用法,用户须有较强的膂力,方可运用自如,如《水浒传》中呼延灼所使双鞭就是「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
冯云鹘的《金石索》描述后梁名将王彦章所使用的铁鞭,列明「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的铁鞭形象。宋代《武经总要》提及:「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清王啅《兵仗记》指:「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锏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中国兵器史稿》也说到「鞭」虽属短兵器,但其形制较长,质料亦重,故必须强调臂力。铁鞭根据不同物料,有各种名称,如「虎眼鞭」、「竹节鞭」、「豹尾鞭」、「水磨鞭」等;双鞭中亦有「两仪鞭」等制式。
「鞭」亦可指软鞭。软鞭是一种柔韧的武具,质料大致有皮革类(如皮鞭)及钢炼类(如九节鞭)两种,由于软鞭大多范围广阔而姿态多变,舞弄时容易伤及自身,因此其演练有一定的难度。
应用
除了武术的用途以外,鞭在其它地方也会派上用场,如策马时所用的马鞭。
轶事与文化
古时铁鞭亦会被比喻为「铁蛇」,唐代文人元稹作品《侠客行》中提到「侠客有谋,人不识测,三尺铁蛇延二国。」当中的「铁蛇」就是指铁鞭。[1]清代小说《跻云楼》提到一种名为「铁鞭蛇」的妖蛇,能以身体躯干将人类的脑袋打得迸裂,便是以铁鞭为其原型。
日本战国时代亦流行一种名为「十手(实手)」的武器,形制与中国的硬鞭有点相似。著名的流派有「一角流十手术」及「实手当理流」等。
著名使鞭人物
历史
钢鞭、铁鞭、铜鞭
- 《大宋宣和遗事》-铁鞭呼延绰
-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黄盖
-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文鸯
- 中国古典小说《三遂平妖传》-温殿直
- 中国古典小说《五代史平话》-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
- 中国古典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史建瑭
-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双鞭」呼延灼(使双鞭,一说为铜鞭,一说为水磨八棱钢鞭,左鞭重十二斤,右鞭重十三斤)
- 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病尉迟」孙立(使竹节钢鞭)
-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武财神」赵公明
-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太公望(名为「打神鞭」)
- 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闻仲(使双鞭,名为「蛟龙金鞭」)
-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道教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
- 中国古典小说《隋唐演义》-李如珪(使竹节钢鞭)
- 中国古典小说《盛京演义》-呼延芳(使双鞭,明朝总兵)
-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杨成协
- 小说《李自成》人物-袁宗第(使一条十二斤重竹节铁鞭)
- 金庸小说《鸳鸯刀》-周威信(使双鞭)
- 日本电子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太史慈(使双鞭,名为「虎扑殴狼」)
- 日本电子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2代至5代)-黄盖(使铁鞭,名为「断海鞭」)
- 日本电子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3、4、7、8代) -夏侯渊(8代使双鞭)
- 日本电子游戏《真·三国无双》系列(7代)-诸葛诞(使短铁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