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平

邓禹平1925年10月5日—1985年12月21日),笔名夏萩雨萍四川三台县三元镇人,作词家、诗人、电影导演、画家,以电影《阿里山风云》插曲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闻名。

邓禹平
出生(1925-10-05)1925年10月5日
 中华民国四川省三台县三元镇
逝世1985年12月21日(1985岁—12—21)(60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松山区空军总医院
死因中风
职业作家、电影导演、画家
网站台湾作家作品目录数据库 邓禹平
奖项
中国时报》作词大赛 – 首奖
1981年
金鼎奖 – 唱片类作词奖
1981年 伞的宇宙
国家文艺奖 – 诗歌类
1984年 《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
文复会诗词荣誉奖

生平

早年

邓禹平生于四川省三台县三元镇,在三台中学念书主办《墨潮周刊》,并因受到迁来的东北大学学生影响,参加宣传爱国的学生剧团[1]。他本想高中毕业后念成都艺专图画音乐科,但家人反对,便进入附近的东北大学就读文学系[2][3]。但邓禹平在1944年决定报考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放弃大学文凭[2][3]

抗战胜利后,邓禹平随着中央制片厂迁回上海,认识了张彻[2]。1949年2月,柳中浩兄弟主持的国泰影业公司,派出徐欣夫、张彻等人《阿里山风云》外景队赴台湾拍摄,暂住于台北市青田街[4]。随剧组到台湾的邓禹平,与读中学时就认识、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友白玫分离[1]。同年5月20日,中兴轮从上海开往台湾最后一班,两岸断航[4]

写出高山青歌词

徐欣夫决定留在台湾,并以分红入股方式留住剧组,于1949年6月到花莲县拍摄《阿里山风云》[4]。邓禹平就随剧组到花莲县吉安乡取景并插一角,又在张彻委托下写两首《阿里山风云》插曲椰树之歌高山青[2][3]。在高山青作曲的周蓝萍引介下,剧组邀请正读北一女中高二的陈明律担任幕后主唱[5]。电影上映前,高山青就已先于中广公司播放[2]。1950年3月16日,《阿里山风云》上映[6]

后来,邓禹平将高山青歌词收录到他的诗集《蓝色的小夜曲》里[2][3]蓝星诗社覃子豪曾评论邓禹平的诗有爱情的纯真、朴素、自然[7]

邓禹平在1955年春结婚[8],为一位参与灌制高山青合唱的女学生[2],声乐家李义珍妹妹[8]。结婚当天,还特地以高山青作结婚曲子[2]。婚后,育有两男[9]

转换行业

邓禹平在台湾陆续以「夏狄」、「雨萍」等笔名创作作品[1]。在反共戏剧上,邓禹平先替中国电影制片厂与农业教育电影公司写出《恶梦初醒》电影剧本[10]。《恶梦初醒》就由《阿里山风云》主演蓝天虹饰演[11]。1951年,邓禹平创作话剧《大陆之恋》,描写一位海防男军官在海防前线遇到了十几年前的女友,但为了国家还是舍弃私情[12]。之后,1955年,邓禹平以韩战为背景,写出剧本《自由何价》[13]。1959年,他与潘星合作,编写成1959年韩战电影《一万四千个证人》剧本[14]

邓禹平失业期间,常去唱过高山青张茜西的家里[1]。张茜西因丈夫蓝天虹与一位女学生有暧昧关系,而家庭不和[11]。对于邓禹平为何晚年会妻离子散,朋友并不知情[3]

1959年,邓禹平作为《华侨日报》梁蕴明投资拍摄的《玫瑰恋》电影导演,11月30日杀青[15]。此电影拍摄途中,邓禹平未能解决石韵、金枫两位女演员纠纷,影响拍摄[16]。次年于花莲县凤林镇上映时,引起商人陈旺泉的元和戏院、议员方建煌的凤林戏院两家争夺票房,闹到方建煌教唆流氓去对方处纵火[17]

1963年11月12日到21日,邓禹平在国立艺术馆第一次公开展览他的人像画作[18]。当时刘其伟评论邓禹平的人物画,在美术解剖学上不足,没表现对象的神情与性格等[19]。邓禹平曾展出为女友白玫作的画,引起林海音好奇[1]

继续写词

邓禹平自认遗憾的是自从高山青之后,多年来没有更满意的歌词作品出现[2]。在封笔约二十年之后,1979年间,邓禹平写出下雨天的周末[20]。在陶晓清主持的中广「热门音乐」广播节目举办的「六十八年民歌排行榜」上,此曲排行第十九名[21]潘越云我的思念陈淑桦伞的宇宙陈明韶下雨天的周末潘丽莉并不知道及施孝荣唱除非等,都是邓禹平近六旬时所产出[3]。其中,我送你一首小诗传到中国大陆,由朱逢博演唱后,引起轰动[1]。1981年12月29日,国军文艺活动中心,邓禹平因伞的宇宙,获得第六届金鼎奖作词奖[22]

获众人帮助

1982年4月,邓禹平因高血压中风,在荣民总医院治疗两个月后,住在台北县新店镇颐苑养老院[23]。中风后,他就以剪贴报刊杂志上有关高山青或自己的报导,来打发时间[3]。年末12月,《联合报》记者黄北朗报导,邓禹平晚景凄凉,连新诗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23]。该月18日,韩效忠听闻素昧平生的邓禹平经济欠佳,就捐出新台币三万元[24]

帮助诗集出版

经《联合报》披露,林海音决定替邓禹平出诗集[25]。1983年12月18日,邓禹平委托挚友钟光荣与纯文学出版社签约,获预支版税新台币五万元[24]。诗集由席慕蓉议助素描廿幅[26]、抄谱的员工刘海林将所得酬劳捐出[25]

收录邓禹平八十六首诗词的《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在1984年出版一年间就印到第四版,暂时解决作者经济困难[3]。5月6日,国家文艺基金管理委员会宣布,邓禹平因《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获得国家文艺奖[27]

协助登上阿里山

邓禹平平生有两大心愿,其一是写出新高山青。其二是登临阿里山[28][29]。1983年12月13日清晨6点半,邓禹平在林二范光陵王海玲麦玮婷陪同下,首次登上阿里山脉祝山,在望向玉山升起的日光中,一齐高唱高山青[29]

推广歌词作品

1983年12月21日,国立国父纪念馆,邓禹平担任金鼎奖唱片类作词颁奖人[30]

中华民国民俗艺术诗歌创作基金在1984年2月12日台北市立社教馆举行邓禹平先生作品发表会,由阿里山国际狮子会会长康杏生等赞助门票[31]。当晚,由陈明韶、陈淑桦、施孝荣黄大城邰肇玫范广慧潘丽莉、王海玲、张德蓉、王莉茹、蔡淑慎、上官明莉、张素绫、林灵、台北青年乐团、台湾省合作金库合唱团分别演唱邓禹平的二十四首歌词作品[32]。邓禹平听到林灵演唱他写、叶佳修作曲的三个字,深受感动,当即叮嘱日若灌录唱片,由林灵来诠释[33]

1984年6月7日,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的「歌我中华」征选十首歌曲,邓禹平作词唱唱唱发光入选[34]

去世

1984年,邓禹平与同乡、中学同学罗忠镕取得联系,才连系上白玫[1]。8月19日,邓禹平再度中风昏迷,而入住新店耕莘医院[9][35][36]。住院这近两个月,医疗费用就高达十八万元,又无亲人负担[9]。邓禹平脑部细胞遭到严重破坏,已不能言语[36]。去年协助邓禹平达成他登山心愿的嘉义地区狮子会成员康杏生、王连芳、张平子、吴金树、曾藤渊等人纷纷掏钱捐助医疗费[37]

1985年12月21日上午11时,邓禹平在空军总医院加护病房病逝,无亲人陪伴[38]

身后

1986年1月25日晚11点,警察广播电台「平安夜」节目播放潘越云我的思念、陈明韶下雨天的周末、及王梦麟离开你走近你等邓禹平所写歌词[39]。次月,邓禹平最后一首歌词作品三个字,由林灵灌成唱片上市[33]

1988年,白玫去世[1]。四川的孙才杰将邓禹平与白玫的恋爱写成小说《世纪绝恋》,2001年出版[40]

林务局嘉义林管处为于2016年3月10日,举办邓禹平先生纪念音乐会,演唱高山青下雨天的周未我的思念等歌曲[41]

2023年6月9日至11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在北京演出改编《世纪绝恋》的音乐剧《恋曲》[40]

参考

  1. 孙才杰. . 新华澳报. 2019-12-07 [2023-09-08] (中文(澳门)).
  2. 林二. . 联合报. 1978-05-29 (中文(台湾)).
  3. 张慧中. . 民生报. 1983-12-05 (中文(台湾)).
  4. 李文辉. . 中国时报. 2015-02-16 (中文(台湾)).
  5. 林采韵. . 中国时报. 2006-08-10 (中文(台湾)).
  6. . 台湾民声日报. 1950-03-16 (中文(台湾)).
  7. 覃子豪. . 联合报. 1957-03-31 (中文(台湾)).
  8. 诸葛倩. . 联合报. 1955-02-20 (中文(台湾)).
  9. . 民生报. 1984-10-06 (中文(台湾)).
  10. 黄仁. . 民生报. 1980-06-14 (中文(台湾)).
  11. 张生. . 联合报. 1956-07-27 (中文(台湾)).
  12. . 联合报. 1951-11-12 (中文(台湾)).
  13. . 联合报. 1955-06-14 (中文(台湾)).
  14. 凤磐. . 联合报. 1959-02-28 (中文(台湾)).
  15. . 联合报. 1959-12-03 (中文(台湾)).
  16. 凤磐. . 联合报. 1959-11-04 (中文(台湾)).
  17. 陈维出. . 联合报. 1960-02-26 (中文(台湾)).
  18. . 联合报. 1963-11-09 (中文(台湾)).
  19. 黄朝湖. . 联合报. 1963-11-16 (中文(台湾)).
  20. 涂敏恒. . 民生报. 1979-08-21 (中文(台湾)).
  21. . 民生报. 1980-02-21 (中文(台湾)).
  22. . 民生报. 1981-12-29 (中文(台湾)).
  23. 黄北朗. . 联合报. 1982-12-05 (中文(台湾)).
  24. . 联合报. 1982-12-19 (中文(台湾)).
  25. . 联合报. 1983-04-14 (中文(台湾)).
  26. . 联合报. 1983-02-26 (中文(台湾)).
  27. . 联合报. 1984-05-07 (中文(台湾)).
  28. . 联合报. 1985-12-29 (中文(台湾)).
  29. . 民生报. 1983-12-14 (中文(台湾)).
  30. . 民生报. 1983-12-22 (中文(台湾)).
  31. . 民生报. 1984-02-10 (中文(台湾)).
  32. . 民生报. 1984-02-13 (中文(台湾)).
  33. . 民生报. 1986-02-06 (中文(台湾)).
  34. . 联合报. 1984-06-08 (中文(台湾)).
  35. . 民生报. 1984-08-24 (中文(台湾)).
  36. . 民生报. 1984-10-06 (中文(台湾)).
  37. . 民生报. 1984-10-20 (中文(台湾)).
  38. . 联合报. 1985-12-22 (中文(台湾)).
  39. . 民生报. 1986-01-25 (中文(台湾)).
  40. 张盼文. . 人民日报. 2023-06-03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中国大陆)).
  41. 余雪兰. . 自由时报. 2016-03-10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