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报

邸报,又称邸抄邸钞朝报条报杂报,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报纸,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最早出现于中国汉代。邸报的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是在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发行,其重点在传达朝政消息,凡天子、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1]

由于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亦互相传报,使知朝政。”[2],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实际上即为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演进

中国邸报始于汉朝,属于手抄新闻报纸。邸报是地方政府驻京之「邸」发行之报纸。其先本为对地方政府之一种「中央新闻报告」,但以后由于社会对于新闻的需要,也开始对外发行。「邸」的制度源于西汉:《西汉会要》记载:「九卿之一大鸿胪下,设有属官郡邸,其职责为『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并注:『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期待宿也。』」此处之「通奏报者」,即传达君臣间的消息,亦即「邸报」发行之原因。

邸报到唐朝时更加盛行,内容和编抄技术亦大有进步,其原因在于:第一、各地诸侯皆置进奏院京师,以通文报;第二、雕版印刷隋朝时得以开始使用,到了唐朝初年普遍被采取。

宋代建国初期,沿用了五代的旧制,即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归各自行管辖,用以传递信息、协调州府帝都的关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中央政府开始对汴京的共计200多地方进奏院进行整顿,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改组后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领导,其职责主要包括两点:收受和传递公家文书、在政府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播工作的进奏官也开始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经由进奏官们传发出去的“进奏院状”自然也就受到中央政府的辖治,成为统一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官报。这种官报在当时即称为“邸报”。除这一称呼外,“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也指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官报。

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以981年为界,前后有所不同。在此之前,邸报由地方政府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在这之后,尽管发报工作仍然由各进奏院负责,但其内容的编辑、整理和审定则逐渐由中央政府接管。其中最重要的审定工作由枢密院负责。

特点

邸报的内容到东汉明帝时更加丰富,大部分是来自宫廷的纪录。唐代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比起来,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官报的色彩。

  • 其发行不再由地方政府一手包揽,而是归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成为一种在某一制度下的、一式多份发往诸路的中央一级官报。
  • 其读者群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
  • 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逐渐加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 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尽管发行的周期在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从“每日”、“每五日”到“逐旬”、“每月”都有。虽然并没有严格执行,但定期、连续两点还是基本做到了。
  •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其过程包括了新闻的选择、采集和编辑。从这一点上看,进奏官一职带有邸报记者的性质。

内容

根据现有古籍记载,邸报的内容主要如下所示:

中央政府对邸报的内容施行十分严格的检查,并设立“检正官”、“检详官”等专门的官员从事这一工作。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有时皇帝本人也部分参与这项工作,对有些稿件进行删节和修改。

为了维护皇权与中央政府的统治秩序,宋代各时期的审查制度都非常严格,对于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内容予以坚决限制。其中限制较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加强对邸报的内容的管理,宋代还曾经施行过“定本制度”,即各地方进奏院必须严格依照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发行,不得超过范围。这项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此后,这一制度曾两次取消,但很快又得以恢复,一直沿用到南宋末。之后,邸报一直发行到清雍正时期,下令以「京报」取代「邸报」,并严禁邸报的发行。

发行

邸报编订后,经由驿递“传之四方”。驿递的方式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几种。南渡以后,为适应国防上的需要,又创设了摆铺制度,用于传送军机要务和赦书。邸报发出以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复制件以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宋代的邸报是否印刷,没有明确的记载,也缺乏留存下来的实物作为佐证。但至少有一部分邸报或邸报中的一部分材料是用雕版印刷的。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现存的宋代文献资料中,保存了不少有关这些人读报情况的记载。

参考文献

  1. Lamont, Ian, "The Rise of the Pr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ovember 27, 2007
  2. 余继登《典故纪闻》275页
  3. 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171页

外部链接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