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军
简介
宣统年间,张勋率「武卫前军」二万多人驻守于山东兖州。1912年宣统退位之后,张勋依然留辫子,亦命所部之官兵皆留辫子,以示忠于清廷(其实清末北洋军人多有剪辫者,1911年清朝正式废除剃发留辫)。人称此军为「辫军」;张勋为「辫帅」。
1913年,张勋奉袁世凯命,率辫军往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镇压二次革命,但军纪败坏,四处劫掠,杀害乡民数千人。
1914年,张勋受「定武上将军」之衔,此军改称为「定武军」(与袁世凯之「定武军」不同)。麾下有驻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的徐州镇守使兼鲁苏豫皖剿匪督办张文生;及驻扎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海州镇守使白宝山等。
1917年张勋率辫军三千余人进入燕京,武装调停总统黎元洪和阁揆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但张勋乘机拥前清宣统帝溥仪登基,人称辫军复辟[注 1][1][2][3]。旋被段祺瑞讨逆军打败,张勋逃至天津租界,辫军被撤销番号,部众被张敬尧、倪嗣冲、李纯、张树元等瓜分。
倪嗣冲收编辫军三十个营,占较大人数,命剪去辫子,改编为「新安武军」,并以张文生、殷恭先、钱广汉、李绍臣、陈德修五人领导。
注释
- 北洋政府的文件称之「辫军复辟」。1918年3月,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帝制祸首」和与张勋的「辫军复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获得自由后寄居天津。
参考文献
- 张勋复辟失利 却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巅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体中文)
- 王立本 余浩然. . 香港中华书局. ISBN 978-988-880808-3.(繁体中文)
- 何子炘. . 鼎文书局. ISBN 978-957-479142-2.(繁体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