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钟麒
赵钟麒(1863年2月5日—1936年6月16日),乳名光泰,官章钟麒,字麟士[1]:235,一作麟生,别署畸云[2]、炼仙、鸳鸯梅馆主、云石山人[3]:14,号云石[4]:151,晚号老云、老[1]:235,是赵宋皇族魏王派子孙[3]:14,台湾日治时期台南府城诗坛领袖及书法家,着有《畸云小稿》[2]。
生平
赵钟麒在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台南清水寺街(俗称沟仔底,今台南市中山路1至19号一带[5]:363)[5]:363。12岁进入台南富绅吴朝宗的家塾读书[4]:151,后于16岁考上庠生[4]:151,19岁[6]:294于院试(道试)时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福建考举人(乡试、秋闱)的资格[7],于1888年、1889年、1891年(光绪十四年、十五年、十七年)三度赴福州参加乡试,皆落第[3]:19。二十一岁以院试二等晋廪生,二十五岁更以院试一等第一名经当时学道宪唐景崧呈报当时台湾巡抚刘铭传核准补廪膳生(廪生食廪俸,食饩廪生),享国家俸禄 [7]。光绪十七年(1891年)与许南英、谢石秋(籁轩)、陈渭川、曾福星、张秋浓、邹少奇、蔡国琳等人组织「浪吟诗社」[1]:233。1893年获推选为清水寺街保甲[3]:19。1895年乙未割台后因赵氏是家中独子,父亲早逝,母亲重病,为守住祖产,无法避居中国大陆继续求取功名[7]。1896年被任命为兵器没收委员,同年六月担任宪兵队佣员。十一月担任台南地方法院通译事务,翌年十一月配授绅章。1898年担任台湾总督府法院判任通译[6]:294。1915年六月,为纪念其勤奋工作连续15年,因此赏授其一个木杯[6]:294。
1906年,与胡南溟、陈渭川、谢石秋、连雅堂等人组织诗社南社,公推蔡国琳担任社长,赵钟麒担任副社长[4]:152。1909年,蔡国琳过世,赵钟麒接任社长直至1936年过世为止[4]:152。
赵钟麒在1915年西来庵事件时为免于被牵连而辞去法院通译,但私下仍同情余清芳等抗日分子,因此于15年后(1930年,昭和五年)责成其长子赵雅福(乳名德福,字剑泉)以偌大祖产为经费来源创办《三六九小报》,以报纸副刊形式,一方面鼓吹传统汉学,强化民族意识,一方面纪念抗日烈士[8],另一方面也俏俏地刊登中国大陆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文人将领的诗[9]。但次年爆发满州事变,日本政府开始管制汉文刊物,但赵氏父子仍继续办了四年的报纸,共计五年,成为日治时期经营最久的汉文刊物。
台南孔庙在每年春秋两季皆必须举行祭孔释奠大典,释奠的祭典要配以圣乐,由十三种乐器演奏八音(由十三种乐器集八音的大成而为黉门的雅乐),须设乐局以便司礼乐,故在孔庙旁建「以成书院」,由乐师教导黉宫秀才学习演奏。清廷割台次年,日本政府为推行日语,在各地设日语传习所,两年后(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又在各地设立小学校及公学校,孔庙的大部份及以成书院被征收为台南第一公学校校舍,直到1917年(大正六年)才迁出。当时孔庙及以成书院有多处毁损,经南部各县市士绅集资,加上台湾总督府的补助,重修孔庙及「以成书院」,但书院纯粹做为乐社使用,改称「以成社」,并入孔庙乐局。但「以成社」除了演奏祭孔的雅乐外,另有定期演奏。赵氏被推为第一任社长,另设副社长及乐长,以后再设顾问及歌长[7]。同年,以清朝制度举行释奠大典,此后,台南孔庙的释奠大典遂成定例,直至今日仍未更改[4]:152。赵氏死后,其次公子赵雅祐(乳名德祐,字剑樵)担任歌长,而其兄赵雅福以后辗转当到副社长[7]。
昭和十一年(1936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赵钟麒病逝,享年74岁[5]:364。
家族
参考文献
- 龚显宗. .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2000. ISBN 957-11-2059-6.
- 王云五、郑喜夫 (编).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0.
- 刘慧婷. (PDF). 东海大学.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10).
- 石万寿. . 《台湾文献》. 1980-06, 第32卷 (第2期).
- 台南市政府编. . 台南市政府. 1979.
- 鹰取田一郎. . 台湾总督府. 1916.
- 卢嘉兴. . 《台湾文献》. 1975-09, 第26卷 (第3期).
- 赵崇良. . 《文学台湾》. 2017, (第103期).
- 《三六九小报》第九号『小雅诗坛』「新唐诗」